赢得消费者,往往只需要遵循最朴素的商业法则
在今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如果要论口碑与票房,《封神》的表现异常抢眼:上映45天票房就突破25亿,大批影迷在社交媒体上化身为“自来水”,进行自发宣传和推广。让外界好奇的是,《封神》究竟靠什么实现了一战封神?
最近,在与中国平安联合推出的《何以封神》短片中,乌尔善导演揭示了“封神”背后的秘密——专业。比如:演职人员近万人;手工搭建116个场景、100多个单体建筑;仅第一部的特效镜头就超过1700个……十年磨一剑的专业,让《封神》在竞争激烈的电影行业中得以脱颖而出,并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与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提出的“专业创造价值”理念不谋而合。对平安来说,对专业性的执着追求,是其成长壮大的内核所在。如果说《封神》是把专业精神倾注在电影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处细节中,那么平安则是在35年的企业经营中,持续将自身的专业能力投入到每一个产品、每一次服务之中,驱动“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并行,不断穿越历史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专业性无疑是一股强大的确定性力量,是企业实现长效经营的基础保障。自2008年起,平安已经连续16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在2023年的排行榜中,平安位列第33位,全球金融企业排名第5位,中国金融企业第4位,并且连续5年蝉联全球保险企业第1位。这便是对“专业创造价值”的强有力证明。
专业是一种硬实力
电影《封神》的问世,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电影工业化的魅力:近万人的演职团队俨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公司,各个部门、各个细分工种之间需要高效配合才能保证剧组的良性运转。一些看起来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背后,其实需要机械艺术家先进行结构设计,再由控偶师进行精准操作。
在电影行业,电影工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体系成熟度的重要标准,因为其背后是一个建立标准、形成规范的过程,让错综复杂的协作过程变得更加井井有条,以此来提高电影生产效率,并保证电影内容的高质量输出。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专业硬实力的体现。比如,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效率和集约性、协同性的要求,平安打造了“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多种服务”的经营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平安扮演了专业的“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的角色,通过高度整合、发挥各个业务间的协同效应,为用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 的综合金融、健康养老的消费体验。
对用户来说,通过一个“平安口袋银行”APP,无论“买房、买车、买保险”,还是“投资、储蓄、信用卡”,各种金融及健康生活服务都可以获得一站式解决。在这种经营模式背后,平安独一无二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生态版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5年来,中国平安不断布局与消费者的综合金融和医疗健康相关的业务生态,一步步拓展自己的边界。这正是其全方位满足消费者的一站式需求、随时随地提供专业服务的底气和优势所在。
用户为先,瞄准市场期待
回看《封神》的成型历程可以发现,对专业硬实力的磨练并不是一种盲目的行为,而是始终以用户为先,致力于打造符合市场期待的产品。
在《封神》正式筹备之前,导演乌尔善就选定了中国电影市场相对稀少的神话史诗类电影。明确方向后,影片在故事改编、人物关系重塑、价值内核上的调整等也都是根据当下观众的主流思潮以及观影需求、在尊重故事体系框架的情况下有序开展的。
以用户思维为导向是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哈佛商学院教授莱维特就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顾客导向”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企业要想成功,任何行业要想长盛不衰,都必须真正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市场或顾客的需求为归宿。这句话放到现在,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变得愈发重要。
“用户为先”的理念在平安已经深入骨髓。在每年的年报致辞中,马明哲都会反复强调一点: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这也促成了平安如今服务型企业文化的形成,它促使员工确立一项共同的使命:为用户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并基于一套创新金融服务标准iCARE,包括:Innovation(想在客户需要之前的创新力)、Culture(服务客户的文化力)、Attentiveness(了解客户喜好的专注力)、Responsiveness(真诚快速的行动力)、Empowerment(便捷省心的科技力),为客户提供专业贴心的服务。
比如,从客户需求出发,平安不断探索用前沿科技赋能客户服务。利用“平安口袋银行”APP,可以随时、随地、无障碍地获得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有智能理赔、一键上传材料免分类、一句话语音报案……大数据、AI、云技术等领先科技的深度应用,正在不断刷新用户对专业、便捷服务的想象。
组织创新,锻造专业人才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没有人的实践与执行,一切都无从谈起。人才就是专业精神的操盘手。
在电影《封神》中,龙德殿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座气势恢宏、又极具商周美学特色的宫殿,是由大约200个泥雕、木雕和石雕师傅历时四个半月、纯手工打造出来的。离开了这批具有专业能力的匠人们,《封神》无疑会黯然失色。
对平安来说,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内部培养人才,还是外部引入人才,首先看重的就是专业性,专业人才被看作是整个集团前行的动力和稳定器。
尤其是近些年来,伴随着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并行战略布局的逐步推进,对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更是有增无减。一方面,平安愈加重视吸纳和培养细分领域专才,如医疗、科技、养老、健康等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平安积极响应聚焦金融主业和数字化转型策略,引入金融领域的高端专业化人才。
代理人的升级便是其中的关键一步。在平安,代理人被视为集团重要的战略和竞争优势。为了改变传统上大进大出的人海战术,培育高素质的代理人队伍,平安着力对代理人渠道队伍结构和质量进行持续优化,推动代理人向高素质、高绩效、高品质的“三高”队伍转型。2022年,新增人力中的“优+”高素质代理人占比同比提升14.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队伍产能实现了大幅提升,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2.1%。
平安人寿今年还重磅发布了代理人的理想态品牌——平安MVP,即“平安最具价值保险代理人”。它对代理人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保险、知金融,还要懂经济、通科技,能够帮助客户解决深层次的保险保障、财富传承等各类综合需求。
通过专业化的人才管理机制,平安不断推动专业人才的自我升级,确保产品、服务的专业落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满足客户需求。
树立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一家企业的成功基础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当客户重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至于企业可以从中获利时,企业才能获得成功。”德国作家、思想家赫尔曼·西蒙认为。
实际上,通过精益求精的专业实践,企业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也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这种价值不只是让企业实现商业上的成功,还可以让企业创造的领先产品、服务、机制成为新的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比如,为了顺应中国“9073”养老格局,满足用户多元化养老需求,平安构建了“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三大产品体系,并通过平安健康与北大医疗两家机构整合优质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资源。
鉴于大部分的区域型供应商未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市场服务零散、质量良莠不齐等情况,为充分保障老人的各项权益,平安居家养老搭建出一套“五管十维”供应商管理体系,用系统手段实现对供应商的资格严选,以及服务前、中、后应管尽管,以此助力推动并完善中国养老行业发展的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再比如,平安产险为了满足客户更方便快捷的理赔需求,于2009年率先在行业推出“车险理赔万元以下资料齐全3天赔付”的服务承诺,推出后迅速成为中国车险服务风向标。后续经过不断打磨沉淀,目前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险3天-1天-1小时理赔模式”。2022年最快一笔车险理赔只用了4分钟,不断刷新车险理赔的行业标准。
乌尔善用十年创作,一朝“封神”,背后的确定性力量是专业精神和对电影工业化流程的专业实践;平安经过35年成长为现在为大众提供综合金融与医疗健康服务的行业标杆,背后同样有专业机制的长期实践与支撑。
近些年来,这份“专业性”也让平安取得了颇为亮眼的成绩。全球知名品牌价值评级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3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榜单显示,中国平安以品牌价值447亿美元,位列全球品牌价值榜第30位、全球金融企业第5位,连续七年蝉联全球最具价值保险品牌。
在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看来,“专业创造价值”是没有句号的,“跨越新旧世纪,穿越历史周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平安的品牌与文化、谋局与变局,毫无疑问,这句话正是‘专业创造价值’”。
对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专业精神显得尤为可贵。过于关注短期成绩、追求立竿见影而忽视专业能力的长期建设,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将会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任何想要寻求长期增长的企业来说,都要以用户思维为战略重心,通过专业能力的提升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把专业能力转化为一种长期势能,如此方能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周强 | 文
周强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中心高级编辑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