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记忆】建筑可阅读:溧阳路上历经岁月沉淀的人文往事

【记忆】建筑可阅读:溧阳路上历经岁月沉淀的人文往事

公众号新闻


市档案局(馆)介绍,虹口区的溧阳路上有一段不到600米的林荫路,两旁茂密的梧桐树用宽大圆叶撑起一片片浓荫,犹如城市森林。在这条路上,绿树掩映着48幢花园小洋房,这些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造型各异的老房子,因为和文化名人有了交集而多了故事、熠熠生辉。鲁迅、郭沫若、金仲华、曹聚仁、关紫兰、陆澹安等众多文化人物在这里居住生活过,溧阳路因此也被称作“虹口文脉的缩影”。详见↓



1920年代正在拓宽的狄思威路(今溧阳路) (上海市档案馆藏)


今日溧阳路


溧阳路1359号

鲁迅存书室旧址



鲁迅存书室旧址


这间存书室是鲁迅以内山书店日本职员镰田诚一的名义,在日本侨民聚居的溧阳路上租了一个房间,用来存放书籍。这是一幢红瓦灰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三层楼房。周海婴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及父亲的这间存书室:“是二楼一间普通的房间,面积约有十几平方米,沿壁四周,都是木制书箱。箱子本色无漆,有活门,内分两格,装满各种书籍,可以加锁。一只只书箱从下而上,几乎叠到屋顶。”


鲁迅


颇有趣的是,这种便于移动的书箱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体积并不大,看上去有点像现在的小“集装箱”,便于迁移时书籍可以连箱运走,不致混乱散失。这间存书室屋内还有两扇门,朝北的门通向楼梯间,另一扇门通向二楼中间的阳台,但常年紧闭。存书室东、南两面有窗,窗下有书桌和椅子,中间置一方桌,靠墙沿壁四周由下而上叠放着的全是木板制成的书箱,几乎叠至屋顶。


鲁迅的木质书箱


鲁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间存书室除了鲁迅购买的许多社会科学、文艺理论、美术等方面的书籍外,也存放有从鲁迅寓所移来的马列著作及其他社会科学、文学、美术等方面的书籍约6000册,不少是鲁迅从内山书店购买或托友人从国外购得的,此外还珍藏着瞿秋白、柔石等人的手稿和纪念物品。鲁迅逝世后,许广平移居霞飞路霞飞坊(今淮海中路淮海坊),将这里的藏书等物品也迁走了。

存书室现为居民住房,底层大门旁的墙面上镶着一块镌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汉白玉标记。遥想身着长衫的鲁迅先生,当年就是从附近居家的山阴路,拎着新购的书籍,一步步走来,登上存书室二楼,推开门,走过阳台,再将新书轻轻地放入书箱里……



溧阳路1333弄1号

关紫兰旧居



溧阳路1333弄的清源里1号是画家关紫兰的旧居。在这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房子里,关紫兰一直住到1986年去世。石砌的拱门虽留有岁月明显的侵蚀,但墙缝隙间见有灰黄的绿萝爬藤探出头来,有些性急的枝桠冒出点点新绿,可以想象夏日被爬山虎层层包裹的那一派郁郁葱葱。


关紫兰旧居


旧居墙面上黑白两块铭牌上有关紫兰的介绍。她是沪上有名气的画家,早年曾留学日本习画,在日本期间举办了众多画展。1930年,她的油画作品《水仙花》被日本政府印制成明信片在全日本发行。


1963年,关紫兰的油画作品《少女》《西湖风景》《慈菇花》《藤萝》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美术馆对《少女》的评价是:“画作中透出东方女性的端丽和大方的气质,画家具有把复杂造型简约、纯化的能力,笔触粗犷、简朴、洗练,色彩明丽且多施原色,可看出她在留学时受到了法国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的影响,兼具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和造型。


关紫兰作品《少女像》


《解放日报》曾描述关紫兰的居室:四季不同的鲜花品种点缀,朝南是一排开阔的木格窗,挂着长长的花布窗幔,除了关紫兰自己画的花卉、风景油画,还挂着一幅关良的《贵妃醉酒图》和其他画家的画作,当然还有上世纪四十年代摄于王开照相馆的大幅绝美的肖像照,给居室增添了高雅精致的艺术氛围。


关紫兰在上海寓所(摄于1945年)


老年的关紫兰依旧保持了老派的生活方式,喜欢理发、美容、擦香水。虽然时过境迁,溧阳路清源里的左邻右舍仍记得住在一号的老太太,“气质交关好的呀”。记忆里的她,身着朴素整洁的黑色对襟外套,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做头发,要去南京西路的美容院;喝咖啡,要到“德大”和“红房子”。从溧阳路走出来的女画家,高雅精致的生活,与她的气质和艺术底蕴真是息息相关。


关紫兰旧居





溧阳路1335弄5号

曹聚仁的“闲云草堂”



曹聚仁是著名作家、战地记者,在未移居溧阳路1335弄5号底楼前,他创办《涛声》《芒种》等刊物,为《社会日报》写社论,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稿,还和鲁迅先生有过交往。当年曹聚仁有心撰写《鲁迅评传》,曾与鲁迅有过这样风趣的对话:“为您写传我肯定不是最适当的人,因为我不姓许。”鲁迅听后哈哈大笑:“就凭你这句话,你是懂得我的人。”这是因为,和交友甚严的鲁迅过从甚密的,有五个姓许的,许铭伯、许寿裳兄弟、许钦文、许羡苏还有许广平。能够入鲁迅法眼,而且送上一句不失风趣幽默的“你是懂得我的人”,可窥见他俩非同一般的关系。


曹聚仁旧居


就是这位自称“不是最适当的人”,于1956年在香港写成并出版了《鲁迅评传》。


近些年来,曹聚仁另一重鲜为人知的身份——爱国人士,也渐渐为世人所知晓。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炮声响起,他奔赴战场,开始了战地记者的生涯。台儿庄大捷和首次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的文章都是由他主笔。抗战期间,他走遍东线战场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写下了大量宣扬抗日、鼓舞民众信心的新闻报道、人物通讯和战地杂感,在《东南日报》《前线日报》《大刚报》《立报》(香港)、《星岛日报》(香港)等报刊上登载,部分内容被编入战时教科书。


担任战地记者时期的曹聚仁


1946年,曹聚仁用笔耕所得稿费买下了溧阳路1335弄5号底楼的一间房子,并取名为“闲云草堂”。就是在这间房子里,在繁忙的编务工作外,他以每天五六千字的速度,争分夺秒地写作《中国抗战画史》,为的是要将十四年抗战中获得的还散发着硝烟味道的第一手资料写成文章。他的女儿曹雷回忆说,每天“夜晚的灯光映亮曹聚仁的脸”。1947年5月,《中国抗战画史》出版并引起轰动,当年6月又再版了一次。这本书后来成为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物证。曹聚仁在溧阳路这间底楼住了3年,直至1950年8月前往香港。


《中国抗战画史》书影


赴香港后他仍从事新闻工作,还为新加坡《南洋商报》写特约文章,在此期间,他担任国共特使频繁往来于海峡两岸,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奔走呼号


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在澳门镜湖医院病逝,周恩来亲自安排有关人士在澳门为其进行了公祭,还亲撰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周总理并指示要“叶落归根”,骨灰送至南京,安葬于雨花台侧望江矶,后移葬于上海福寿园陵园。


曹聚仁全家福,左起:曹聚仁、女儿曹雷、儿子曹景行、夫人邓珂云、儿子曹景仲(1959年摄于上海)


徘徊在溧阳路这一幢坐北朝南的房子前,高大斑驳的铁皮大门,厚重的枝藤缱绻在门墙上,后面是紧闭的窗棂和酱红色的屋顶,脑海中依稀浮现出当年“夜晚的灯光映亮曹聚仁的脸”,灯光下他奋笔疾书的情景。




溧阳路1156弄10号

金仲华旧居



曾住在溧阳路1156弄10号的金仲华被誉为传奇老报人。他接任《星岛日报》主编后,正值国家危难之时,却能顶住压力,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举臂高呼。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他不顾国民党反动当局禁令,将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的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制成锌版,在《星岛日报》国内新闻版上刊出,并冲破国民政府封锁,刊登了有关报道,使海内外读者通过报纸了解到皖南事变的真相,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南方最有影响力的一份进步报纸。


金仲华旧居


1945年抗战胜利,美国新闻处从陪都重庆迁回上海。当时金仲华和他的妹妹都是美国新闻处的正式员工,按理两个人可分到溧阳路1156弄的两幢花园洋房。但因其妹妹还没结婚,主动提出不需要另外分房子。所以金仲华和孩子、外婆还有他妹妹一起住在10号。金仲华住在三层阁,所谓三层阁,住过石库门房子的上海人都知道,有一半地方是斜屋顶,人是站不直的。在三层阁里没有床,只放了一张长沙发,金仲华就睡在沙发上。在这间三层阁里他写下了许多著名文章,比如《战后国际问题研究大纲》系列,引起很大反响。


20世纪40年代的溧阳路1156弄10号(陈雁如摄)


这幢建于1914年的小洋楼,分上下两层,加上屋顶阁楼也可算作三层,估计实用面积在160平方米左右。小洋楼前有一个天井花园。通往房子的青砖小径两旁,种着不知名的花草,楼房的墙面和窗棂被绿茵茵的爬山虎层层包裹着,有点电影里老洋房的模样。毕竟是花园洋房,门前的院子要比石库门的天井大上几倍。


1947年,金仲华与儿女摄于上海溧阳路家中(图源:金立诚)


1948年秋天,上海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中共地下党获悉金仲华已被列入国民党的黑名单,危在旦夕。接到通知的他匆匆收拾了行李,告别家人,告别了居住三年的溧阳路居所,离开上海避难到了香港。


金仲华旧居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金仲华随陈毅的华东野战军进城,接管上海《新闻报》,任社长。他曾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文汇报社长等职。




溧阳路1269号

郭沫若旧居



溧阳路1269号是郭沫若在上海的第二个寓所。1946年5月,郭沫若由重庆来到上海,就居住在位于虹口这幢坐北朝南的洋房里。该洋房有着红瓦清水砖墙,木头门窗,拱券形窗楣。围墙是竹子扎的篱笆,屋前庭院里有假山、金鱼池和鲜花盛开的花圃。


郭沫若旧居


这幢大洋房也是当年进步人士的聚会点。1946年8月,邓颖超、齐燕铭等曾借此举办记者招待会,揭露美蒋北平军调部“假调处、真进攻”的真相;11月,进步文化人士在此为朱德60寿辰举行庆祝会,屋子里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当年以宋庆龄名义主办的“募集贫病文化人救济基金的义卖游园会”召集发起人会议也都是在这幢洋楼里举行;这里还是上海民主人士联络处之一。在上海的进步文化人士如冯乃超、胡子婴、史东山、应云卫、赵丹、周璇、陈步高等人经常来此相聚,真个是高朋满座,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郭沫若旧居


郭沫若在这幢楼里住了一年多,翻译完成了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长达12111行的长诗《浮士德》。在译后记中他感慨地写道:“我们的五四运动很有点像歌德时代的狂飙突起运动,同时由封建社会蜕变到现代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间。因为有这样的相同,所以和青年歌德的心弦起了共鸣。”


郭沫若在溧阳路的旧居,现为普通民宅,岁月流逝,只有那棵蓊郁临窗的香樟树默默地见证了岁月的变幻。


陆澹安旧居


而与郭沫若寓所百步之遥的1219号,则是南社名士陆澹安的居所,这位当过教授,主编过《侦探世界》《金刚钻报》等报刊,写过侦探武侠小说如《李飞侠外传》《落花流水》,集写、编、导于一身,还擅写弹词,由他改写的《啼笑因缘》《秋海棠》弹词,一经传唱,竟红遍江南,可谓全才。





如果说这世上的大多数道路是一眼就能够望穿的,那么溧阳路的味道,却是沉淀在心里的。最难忘在酷暑难熬的夏季徜徉在街头,头顶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树,会被满眼的绿色沉醉,也会被老洋房花园里飘散的花香陶醉,那一幢幢历经百年的老建筑饱经风霜,就像一位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在和你絮叨,讲述一个个充满人文情怀的难忘故事。


今日溧阳路

资料:市档案局(馆)“档案春秋”(作者:金洪远)

编辑:陈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人文城市奖第二年,我们在期待什么?|三联人文城市奖特别报道「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人文艺术研修班第五期」招生简章【记忆】品巧果、香桥会、喜蛛应巧:一起聊聊老上海人过七夕节的这些冷知识美国大学人文学科将遭大幅削减!人文领域教授纷纷提起诉讼从旧厂改造、材料研发到建筑可持续|东鹏DP LAB T2M二场第七章 科学的兴起 (1)笑谈邂逅(25)评特级【记忆】在没有空调的夏天,阿拉这样“乘风凉”【记忆】建筑可阅读:弧形盔、拱形门廓……这座造型别致的图书馆,记录着复兴中路上的百年“书香”【记忆】66路公共汽车简史(附306路、929路)这才是岁月沉淀的味道6-10岁自主阅读:宫西达也的心理成长桥梁书,爆笑又有内涵!!8月沉浸式体验月报 | 只有红楼梦;火人节;布朗熊VR互动;盖茨比沉浸剧;特斯拉沉浸展20余位学术名师:用人文大智慧感悟人生(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修班)【记忆】建筑可阅读:复兴中路这座“工字型”的老建筑,你知道它是什么建筑风格吗?讲述中国建筑故事,传递中国建筑声音|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沙龙【记忆】除了吃月饼,过中秋还有哪些需要讲究的仪式感?让孩子爱上历史,穿越时空,了解文明发展史!马奈德加与中国网红双语外刊阅读:在经济上,欧洲不应该照搬美国当下经济模式与好友们欢聚及告别他们用AI拭去岁月蒙尘,重现半个世纪前中国亚运首金记忆【记忆】回顾曾经的中山西路主力——73路公共汽车国内金价站上历史高点 内外盘走势背离 高溢价因何而来?【记忆】建筑可阅读:复兴西路有座“L”形的百年建筑,你知道是哪一座吗?【记忆】这座人民的公园,伴随了几代上海人的成长【记忆】建筑可阅读:汾阳路上红瓦白墙的它,曾伴海关学子走过40余年......【记忆】这座140岁的老水厂,如今依然凭实力出圈【记忆】建筑可阅读:法华塔下周结束修缮焕新归来【记忆】那些年,上海人逛过的书市、书展一丘河蝇营沟【记忆】这座图书馆见证了几代上海人的书香童年,你了解TA的历史吗?建筑师的10种可能性:从中国院总建筑师到建筑学院院长6岁+趣味阅读:大语文合集阅读经典古文!有知识有趣味,理解更透彻!9月沉浸式体验月报 | 芝加哥新增一恐怖密室,玩家需先签免责声明;火人节7万人因暴雨滞留;AR体验帮助吸引年轻人参与献血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