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商论》2023-09-27
Chinese carmakers are under scrutiny in Europe
在慕尼黑市中心搭起的光鲜的临时展厅中陈列着宝马、奔驰和大众的最新款车型,这曾是慕尼黑车展的门面——该车展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这一届于9月10日落幕。在几英里之外的一些展馆里,德国的造车实力却没有那么显而易见——正在打入欧洲市场的中国电动汽车在抢夺那里的眼球和展位。一大批来自东方的电动汽车做工和造型都不赖而性价比更高,引发了对它们可能压过欧洲老牌车厂的产品的担忧,欧盟的立法者已经开始有所动作。
欧盟委员会怀疑存在不公平竞争,于9月13日宣布对中国汽车公司开展“反补贴调查“。那些被认定违规的公司可能会被征收远高于目前对中国进口车10%的关税。这部分进口规模不大,但增长迅猛。今年前七个月,欧洲售出了18.9万辆中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2.8%。但中国产纯电动汽车占了同类车总销量的近8%,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Schmidt Automotive Research)估计(见图表)。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在过去两年增长了两倍,其中极星和名爵一马当先。爱驰、比亚迪、蔚来、欧拉和小鹏等品牌也在向欧洲出口。领跑等公司也跃跃欲试。瑞银认为,到2030年,中国在欧洲汽车总销量中可能占到20%。这些车将全部都是电动车。
中国这种进展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政府打造汽车制造强国的愿望促成的。随着中国经济走弱,本土电动汽车销售放缓,大量产能闲置,促使中国车企放眼海外市场。由于美国汽车市场受到更高关税的保护,补贴政策还偏向本国车厂,它们便盯上了欧洲。而且更紧凑小巧的中国车型本来也更符合欧洲人的喜好。... ...
【免费文章阅读】下载《经济学人·商论》App,可获取全文中英双语版
衍生阅读 | 为什么世界应该欢迎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
Chinese marques try to make inroads into Western markets锲而不舍
中国汽车品牌试图攻入西方市场
第二次会有好运吗?
大约15年前,中国车厂第一次真正出征欧洲市场告败,那一次是自讨苦吃。它们的车太糟糕了。华晨汽车的“BS”系列(就叫这个名)质量低劣,外型也没什么“设计”可言。自那之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已扩张至世界第一大规模,其产品相比当年也已有了天壤之别。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其中许多车都绝不是瞎胡闹的。同时中国也已是动力电池的超级大国。青睐电动汽车的欧洲再次进入中国的视线。挪威有着慷慨的优惠税收政策,每售出五辆车就有四辆是纯电动,一直以来充当了进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现在,中国企业正向欧洲大陆发起更广泛的攻势。10月7日,对标特斯拉的蔚来汽车在柏林展出了三款新车型。在10月17日开幕的巴黎车展上,比亚迪和长城汽车将公布各自欧洲计划的更多详情。丰厚的补贴为中国的电动汽车创造了巨大的国内市场,激励了传统车厂和造车新势力。比亚迪的插电式汽车(其中一些属于混动而非纯电)如今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特斯拉。能否获得补贴要看是否在本地生产,这遏制了进口,也迫使特斯拉等公司在中国建厂,加强了国内供应链。一项对外国电池制造商的禁令使中国成了电池的主要产地。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廉价资金也让中国企业获得了大量资本。... ...如果还需要新证据来证明中国对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在4月18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就能找到。世界上其他大型车展都已被永久取消或降级,中国的车展却吸引了来自许多国家的1000家参展商,展出了100款新车型。就在几年前,中国汽车还是设计蹩脚、做工粗糙。如今,它们在设计和制造工艺上都已基本上与外国车不相上下,在由软件驱动的数字体验方面更已赶超,而这一方面将定义未来的汽车品牌。不过对于全世界而言,中国汽车的崛起甚至还更为重要。要遏制全球变暖,至关重要的一步是用更清洁的电池动力车取代排放碳的汽油动力车。而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大众带来了机动性,也为股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一小批大型汽车制造商稳步改进它们的产品,并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起越来越复杂的供应链。这使得车辆价格降低,也给乘车者带来了更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来自日本汽车制造商(在20世纪70年代闯入快车道)和韩国公司(在90年代进入)的竞争刺激了全球的创新。如今,这个全球年收入接近3万亿美元的行业正经历着迄今最激烈的剧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