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猛涨下,顺义妈妈们也开始过“苦日子”了……
前段时间,和一些北京朋友聊天,聊到孩子的教育,话题无外乎“贵”、“润”、“卷”。
一个家有三娃都在顺义读国际化学校的朋友说,过去三年,学校的学费仍然以每年一定百分比增长,三个孩子一年读下来,光学杂费就近百万,更不要说还有海外夏校、学校各种活动、托福SAT培训、背景提升项目、课外兴趣爱好,这些费用每年也和学费相当了……
“压力太大了,听说还有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再负担国际学校的家庭。”
我们最近做的家长调研也显示同样的方向。26.3%家庭2023年的教育预算达到了500万以上,比两年前翻了一倍。两娃三娃的家庭可不得“破产”。
另一个海淀妈妈放弃了顶级学区,准备带着两个孩子去香港。她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听说有个家长买了个房车,负责接送孩子,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在课与课之间,上车睡一会儿……“卷不过真的卷不过。”
有意思的是,在和她们的聊天中,我也发现国际化学校的妈妈们正在发生变化。
钱难赚了,越来越精打细算
过去,我认识的北京家长选择学校的时候,怎么好怎么来--
从幼儿园到K12学校,一路都要国际园、国际校,10几20万不在话下,自己在公立学校受过的应试之苦,绝不让娃再来一遍;
各种课外课也是随便上,不是都说孩子小时候要尽量尝试吗,那就试呗,只要娃不排斥,周一到周日排满都没问题;
平时800、1000一小时的语培辅导,那是常年配备,学校里英语学不够,咱课外再补;好多网课、录播课买了哪怕放在那里,也是一种安慰……
但这几年不一样了。
动辄一个月超过2万的国际园?不了不了,家门口的公立园不香吗?
一个月几百块的学费,省下的钱干点啥不好。家里孩子是老三的,公办园还能申请补贴,减下来相当于上幼儿园基本不花什么钱。更不要说现在幼儿园孩子少,老师真的是VIP看护了。
一年20多万的国际化学校?嗯……再多方比较比较吧。
有海归的朋友幼儿园给娃上的是双语,但到了小学就非常纠结,最后还是让娃进了对口的顶尖帝都公立小学,打算过几年再转轨私立,或者直接出国,省下的钱打算这几年给娃鸡英语和体育;
而选择国际化学校的朋友,也会问清楚学费包含什么,有多少校内资源孩子可以享受到:
有多少课外课,免费的还是收费的;
孩子参加竞赛和活动学校有没有老师支持;
孩子能不能在校内自己创办社团、俱乐部;
学校有没有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能不能帮忙联系高等院校的教授、社会有影响力人士当导师……
总之,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不用家长再找机构辅导。
而一次几百几千的英语精读、写作补课?孩子还小,先放放吧。
补课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家长自己安心,不如先把校内课程学学好。哪怕要补,也要想尽办法找“平替”。
一位原本找欧美外教上线上口语课的海淀妈妈,现在找到了南非外教,人家当地名牌大学毕业,英语母语,一节课才几十块钱,便宜得令人不敢相信,质量竟也丝毫不差。“以前的‘信息差’真的浪费好多钱!”这位朋友感觉损失了一个亿。
还有国际学校各种假期外出,过去,大家恨不得每次放假都带娃出去“见世面”,疫情前是出国,疫情放开时是国内,总之不能闲着,一定要抓紧时间带娃转悠。
但最近聚会,我们先是口嗨了一番圣诞去埃及、迪拜,觉得飞行距离太远;日本,觉得吃东西不安全;京郊,又觉得玩腻了;最后决定,在顺义家里——烧烤。经济实惠又不费妈,反正孩子们只要在一起,哪里都能玩出花。
甚至留学申请,我身边也有一些妈妈们打算自己DIY,听了无数留学讲座,研究了各种前辈牛娃的案例,只找了最基本的外教帮忙修改文书,其他配合学校以及自己研究搞定。
和这些妈妈们聊下来,我真的觉得大家经历了疫情和经济下行,头脑越来越清醒了。
不该花的冤枉钱不花,但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有自驱力的项目,投入一点也不会少——体育、艺术、海外有影响力的夏校、活动等等,都是她们觉得真正值得投入的地方。
从功利的角度是为了升学,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是为了孩子人生的丰富多彩。
不想卷了,到全世界寻找最好的教育
一方面是更理智的精打细算,另一方面是为了好教育不惜一掷千金。
这几年,我身边陆陆续续有朋友离开北京,前往全世界各国家地区寻找他们心目中更好的教育。
原本美国是首选,但现在英国、中国香港地区、澳洲等地越来越成为热门目的地。
顺义妈Stella9月刚送7年级的儿子前往英国读初中,和她聊起原因,她说其实原来的学校无论是学术还是校风都挺好的,但疫情三年,学校的外教不稳定,自己又比较喜欢英国的基础教育,于是动了提前出国的念头。
“我看了孩子在英国学校的课表,学术很重要,与此同时他们也有特别多的户外活动,重视领导力和全人教育。
要知道之前在北京,放学后我得送他参加各种体育、艺术、语言课外课,什么法语、高尔夫等等,一周下来真的很累。但现在学校里都能解决了。我是变得更轻松了。
而且我家孩子去的是一所男校,管理严格,远离电子设备,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参加学校活动。
前几天我想接孩子出来过个生日,学校告诉我,只能出来5个小时,中午12点接,下午5点一定要送回去!因为他们的各种比赛、活动真的安排得很满!”
根据Stella的观察,虽然英国升学很看重学术成绩,但这几年也在发生变化。她认识的几个学术特别好的学生,都没有被知名的英高录取,反而有一些成绩相对没那么拔尖,但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却被录取了。
朝阳妈Ruby去年拿到“优才身份”,今年就把孩子从北京一所顶尖民办学校转到香港私立学校。
她说,孩子之前所在的虽然是国际化学校,但该卷的一样不少。如果说公立只要卷学术,那么国际化学校,则是学术和课外一起卷,“卷”得反而更厉害了。
而且这几年国内对于民办学校的整改,让她感到不确定;留在国内的好外教往往会被各个国际学校高薪挖角,学校各种成本变高,学费也年年涨,一年20万+的学费加上10万+的课外费用打底,她不愿意再为这种溢价买单。
所以从去年开始,她就在留心香港学校。之所以选择香港,她说--
一方面是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文化上也不像欧美跨度那么大,自己的工作在香港也能开展,不用因为陪读放弃事业;
另一方面香港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很高,IB平均分常年在亚洲遥遥领先,历年IB满分数也远超内地和新加坡。
更重要的是,香港私校的学费相对还是便宜。现在她家孩子就读的学校一年10多万就能搞定,课外课费用大概是北京的一半,
格局打开了,
看重未来能力的家长越来越多
除了一部分“逃离帝都”的家长,很多希望孩子能有稳定教育环境、重视中国身份认同的家长,还是坚定选择留在北京读国际化学校。
前段时间,我和几个国际化学校招生办的老师聊天,大家一致的看法是,经历了三年疫情、人工智能大爆发、经济下行、职业快速迭代,家长自己也在面临很大的职场挑战和认知升级,连带着他们对于教育的看法也在发生着改变。
在成绩和能力的天平上,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看重学术,而是如果在短期鸡成绩和长期培养能力两方面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会更多选择后者。
一个资深国际学校人士告诉我:
“这可能是因为家长自己处于前沿的领域中,或是行业的精英人士,最清楚他们自己需要怎样的人才,在大家都能达到一定的学历门槛的情况下,一定是希望找到更有领导力、更有团队合作精神、更有强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而不是会做题、会考试的人。
这一切需要学术作为基础,但在学术到达一定的门槛的时候,就不需要再‘无效狂卷’,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未来更有利的事情上了。”
朝阳一所双语学校的家长S妈也告诉我:
“这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我们更想寻求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而不是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驱动力,而不是由学校、家长加压。
如果外界压力去掉之后,孩子们可能会变得迷茫,甚至对学习产生反感。我希望我的孩子真正找到对知识的热爱,而不是被灌输。”
不少国际化学校正在为这些变化提供支持。
娃在海淀国际化学校读初中的E妈分享说,自己的学校开始和周边大学合作,可以为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提供实验室和大学级别的导师,从小培养科研能力;
她家孩子对计算机、机器人项目感兴趣,学校不但给他配备了一个辅导老师,还送给他5万块钱的一个机器人,参加比赛也报销报名费,真的是非常支持学生们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
学校没有的社团,允许学生们自己创建,锻炼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高年级的学长姐会来热情招募低年级的学弟妹们,加入自己的社团,E妈说,现在孩子有很多榜样,非常有学习的动力。
这一代的学生自己开始独辟蹊径。
朝阳一所国际学校的学生小J告诉我,身边的很多同学从高中就开始做实习。她曾在一个酒店的营销岗位实习了1、2个月,还在一家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平台营销项目组陆续实习了半年。
和我们传统想象的,学生实习只能端茶送水不同,小J说,她真的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运用自己在IB课堂上学到的经济学、心理学知识,以及这一代学生对数字化媒体天生的灵敏嗅觉,帮助银行项目组一起策划了社交媒体上的品牌活动。
这些尝试不仅帮助她申请上了一流的美国大学,也让她很早就理论结合实践,确定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
而国际化学校的家长也开始采用“共同抚育”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资源。
朝阳S妈告诉我,她所在的学校家长群体都是各行各业的高知,大家都有相似的教育理念,于是形成了“共同抚育”的社区。比如--
对历史有研究的家长,会组织读书会,带着孩子们读中国历史、全球历史的书籍;
科技、金融等行业的家长,会分享前沿的资讯,和各行各业工作到底在做什么的信息;
自己创业或者担任高管的家长,会开放自己公司的实习岗位给学生们……
大家都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各种资源,开拓眼界。
而这些资源,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在未来进行错位竞争,而不是“卷”在一起。这也许是北京的国际化教育最精彩的部分。
本期福利
👇👇扫码添加小助手,回复【北京】进入北京群,领取北京民办双语&国际学校地图+最新学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