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漾是非常害羞、敏感、慢热的小孩,同时又很调皮好动,在熟悉的人面前甚至多话、多动到电量耗不完。每次我给别人介绍她的特质,人家常常有点疑惑:又害羞,又好动,这不是矛盾吗?
是啊,人们熟悉的往往是敏感、文静、看上去有点乖的小孩;却不容易想象,把各种各样的特质打乱,重新排列组合,会形成无数种不同样貌的小孩。
我也是亲身经历了8年育儿生活,才能真真切切的体会:每一个小孩,都是复杂的多面体,她的复杂精密程度,远超我们想象。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有时候大人也难免抓狂。
比如直到现在8岁了,回老家爷爷奶奶想让她跟亲戚、朋友打招呼,叫个人,90%是会落空的。
再比如,有一次换了一对一的游泳教练,也换了个游泳馆,她那节课愣是在岸边坐了一小时,不肯说话,也不肯下水。
前几天我们在麦当劳吃东西,想让她去找服务员多要几张餐巾纸,她在柜台前面徘徊了五分钟,才鼓起勇气说出了需求。可惜声音太小,服务员没听到,没给她回应。她马上跑回来,再也不肯去要了。这小孩太“出不得众”了,你们应该多带她见见人,锻炼锻炼。
爷爷奶奶回老家,更是有意要“逼”她“出众”,要求她一定要给别的小朋友、老奶奶朗读英语,以至于回北京她下了火车就跟我“吐槽”。
我们知道,面对不熟悉的人,她需要更长时间调适自己,我们会给她介绍礼仪,建议她尝试去做,做不到也不会责怪,慢慢来。就是这么一个叫人都不敢叫的小孩,今年从寒假到暑假,却主动参与了四场舞台演出,有三场还是在小剧场里,特别正式的登台表演。你说她“不能出众”吗?这个标签,在这件事上显然是立不住的。
她告诉我在剧场后台会紧张得心怦怦直跳,可是上了台就没事了,会投入到剧情里。一到演出结束,她又立马回到那个害羞的她,会反复交代我们不要上台献花,免得她尴尬。“为什么在小剧场演出对你来说好像更容易,在餐厅找服务员要餐巾纸、跟爷爷奶奶的朋友打招呼,却显得更难?这个难点具体在哪里?”“因为演出是跟小朋友一起啊,你说的其他那些事都是跟大人打交道。”大人,尤其是陌生的大人,对于这个小孩来说,是会构成心理压力的。
我忽然好像也回到了自己的小时候,回到了那个小小人需要仰着头观看成人世界的视角。
我理解了如果你是一个高敏感的小孩,外部纷繁的信息到你这里是会更敏锐地接收、放大的,那么害羞、谨慎、慢热其实都是生命对自己的保护机制,就像花朵在时机未到时包裹花瓣,养护自己内在的茁壮。难怪她那么喜欢动物,对各种神兽有蓬勃的想象——这都是生命的本能啊;她在长啊长,不光壮大自己的身体,也从自然与幻想中汲取力量,壮大自己的精神。
根扎得足够深了,哪怕一堵墙,树枝也能想办法绕过去。有时候过度的摆弄,一天浇无数次的水,刻意改变它的方向,反而适得其反了。大人常常有一种“固定型思维”,觉得现在如果不把小孩推出去锻炼锻炼,以后肯定就没法怎么样怎么样。与其在小孩不愿意、抗拒的方向push她,不如创造条件,支持她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主动破土——自己驱动自己去做的事,完全没有强迫,带来的兴奋感、成就感、心流体验,都是无可替代的。最近看《十三邀》许知远采访费翔,很有意思的是,这两个都需要时常面对摄影机、照相机、人群的人,都说自己内向、社恐。
但许知远说,好奇会帮助他忘记害羞,去发问,去探寻。在媒体工作多年,深知很多优秀的记者、写作者都是社恐。但完整理解一个人、一件事的愿望,又会推动你调动自己的敏感,去投入采访。所以,重要的是,保持好奇,保持探求的愿望,保持生命的元力,并为自己的特质找到合适的位置。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不必用太多的标签去限定TA、定义TA,也远远用不着在头脑里做太多“A必然导致B”的担忧、推导。实际上,积极的,心怀信任的养育态度,除了要用脑,更需要动用我们的心,需要跳出萦绕于头脑中的一项项清单、计划、条件、事务,更多地看到“人”。别被“事”、被“要求”遮蔽了“人”,是我这几年很深切的感想。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鱼鹰有宝宝(ID:thousand_and_one),鱼鹰坐标北京,毕业于人大中文系,前《南方周末》报系记者、《Vista看天下》文化总监。创办过儿童绘本杂志并担任主编。家藏童书6000册。用心记录生活感悟、非典型海淀家庭的教育碰撞。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缓解父母的育儿焦虑
用支持和爱给孩子提供缓冲
心理咨询开启养育新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