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安镇故事集》,看“元电影”里的创作焦虑!电影2023-09-29 03:09《永安镇故事集》用一整部电影、三个角度讲了一个电影剧组的故事;《不虚此行》聚焦了写悼词这一职业,但真正关心的其实是一个苦于写不出好故事的编剧的内心活动;FIRST今年的爆款长片《银河写手》同样是从创作到成片的经历;《野蛮人入侵》更是通过纪录片似的镜头,呈现一个电影创作者的琐碎。前几年,青年电影人痴迷于复制《杀人回忆》的成功路径,而近年来,电影市场下行,宏观的调控和微妙的社会心理变化,让许多青年电影人选择用“元电影”的形式来表达。“元电影”,即“关于电影的电影”,它类似于文学中的“元小说”,包括所有以电影为内容、在电影中关涉电影的电影。可能是在文本中直接引用、借鉴、指涉另外的电影文本,例如关锦鹏执导的《阮玲玉》的戏中戏,又如《不虚此行》里,闻善与老师即兴创作的电影第一幕;或者是反映电影本身制作过程的电影,上述的《永安镇故事集》《银河写手》《野蛮人入侵》都属于这样的类型。这些作品几乎都指向同一种焦虑——主要创作者导演、编剧的内心矛盾与现实困境。 《永安镇故事集》:自嘲+番外延伸出“元电影”新边界POST WAVE FILM从处女作《野马分鬃》开始,导演魏书钧就展现了他对“元电影”的偏爱。《野马分鬃》的主角是刚刚大学毕业的电影学院学生阿坤,他进入了一个电影剧组担任录音师,发现许多剧组人员言必曰王家卫、侯孝贤,但却对女演员图谋不轨。此时的魏书钧对电影剧组更多的是讽刺和解构。《永安镇故事集》延续了魏书钧在《野马分鬃》里对电影创作者的观察。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被命名为《独自等待》,讲述的是一个永安镇的餐馆老板娘的内心活动。剧组在永安镇筹备新戏,戏里面有个人物是永安镇的餐馆老板娘,这让真正的永安镇老板娘心动不已,她发现剧组要拍的是自己的生活。后来,剧组临时需要一个人帮剧本里的角色老板娘试衣服,真正的老板娘被拉去试装,这让她的心理发生了波澜.她开始穿起漂亮的衣服,幻想自己真的参与了表演,又去美甲店做漂亮的指甲,望着玻璃窗外的烟花,她眼里噙满了多年没有为自己活过的委屈泪水,还流露出了对演员生涯的期许。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老板娘怀中不停啼哭的婴儿,吸奶的疼痛与窘迫,以及丈夫的父母对小两口未来的生活的决定权。 美好的想象戛然而止,侧拍师刚刚还有说有笑地把镜头对准了老板娘,结果等到真正饰演老板娘的女演员来了之后,真正的老板娘就成为了多余的甚至是闲杂的人等,侧拍师用肘关节把老板娘推到一边,眼神从未离开摄像机。直到剧组意识到需要一个人来介绍这个角色的内容,老板娘被推到了砧板面前,她把自己的自尊心从水桶里捞出,重重地砸在砧板上,任凭它被破坏成碎片,飞溅开来。这是全片最好的一个部分,而第二部分讲述女明星返乡尴尬的《看上去很美》和第三部分的《冥王星时刻》都有些食之无味。剧组之所以会来到永安镇取景,是因为女明星确定出演这个角色,因此把家乡永安镇推荐给了导演。这也让她得以在多年后回归家乡。在回家的时候,她尝试着重新拾起当年的美好碎片,但现实只是一个四不像的蜡像,自己还不得不在它旁边强颜欢笑。在第一部分《独自等待》里面,老板娘的现实困境给得非常自然,没有让人觉得是一种渲染,而是细枝末节里渗透的生活困境;而第二部分的《看上去很美》,为女演员设计的剧情仿佛是为了尴尬而尴尬,把普通人的生活简单粗暴地总结为理想的对立面,女演员最后一句“我离开家乡,就是为了不和你们活得一样”,显得莫名其妙。 可以看出导演和主创想让这老板娘和女演员形成一组对照:想走出去的小镇青年VS回来小镇的理想中年。这组对照就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织,而这种交织在第三部分开始被明示,它成为了导演与编剧之间的拉锯,而这种拉锯,有意识地向一些话痨电影靠拢,偶尔会有金句迸发,但也几乎在叙事上停顿了。有意思的是,《永安镇故事集》的叙事虽然在第三部分中止,电影没有能够完成第四部分的拍摄,但这部分却在现实中完成了。在第三部分《冥王星时刻》,导演调侃“有些影评人拿3000块钱就可以打五星,您不一样”,这个“您”就是导演当时正在讨好的另一个影评人。这个影评人满嘴都是专业术语,让划船的编剧听不下去,当场反驳了他。电影导演看不起红包影评人,实际上又在用人情收买另一批影评人,这种讽刺非常现实也非常精准。《永安镇故事集》片尾有几行字幕,用来感谢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影评人。但到了电影上映一周之后,《永安镇故事集》的制片人黄旭峰发布视频,表示电影上映一周多,排片降到0.7%,每天只有几万票房,非常灰心绝望,并认为电影遭受了非常多无端的恶评。最后,他还在评论区点名某些影评人,将影评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没有拍出的第四部分在现实世界上演了,这成为了结束这场舆论风波的最好台阶。如今回头看《永安镇故事集》,它有一些自嘲,油腻得仿佛“街溜子”的导演仿佛在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草台班子”;永远不修边幅及处于崩溃状态的编剧是理想的正常状态;导演与制片人的来回拉锯,主创与舆论的依赖与矛盾,都在解构他们所经历的电影创作世界,电影里常常是令人发笑的,而电影之外却是恶语相向、难以体面的。《不虚此行》:向内探求的焦虑POST WAVE FILM许多聚焦电影创作过程的电影,离不开固定的几个话题:找钱难,演员作,投资方掺和,舆论让人心烦。但《不虚此行》所反映出来的焦虑,是向内求的。男主角闻善不做编剧有大环境的因素,有个人际遇的原因,但主创没打算就这个议题多探讨什么。因为它其实要讲的是另一种困难,就是人生停滞而无法推进的困难。它用了戏剧创作的一个经典模式“三幕式”来比喻人生,开头是交代,中间是危机,结局是转折。而电影得到了一个“反高潮”的结论:大多数人会一直停留在第二幕,一辈子都无法迎来转折。 一个自认普通的编剧,认为自己写不出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因此一直待在第二幕。这是一种“身为普通”的状态,闻善过着日常的生活,与吴磊扮演的那个身份不明的人物共存着,后来我们知道吴磊扮演的是闻善创作的小说的男主角,而那个故事,闻善一直写不出来。这同样也是一种对普通的恐惧与失落,他只能不断地跟小说男主角对话,无法让他被看见,甚至无法为他取一个名字。写悼词是把自己的平庸与真正惊世骇俗的、本质的、传奇般的死亡勾连起来的方式。但这部电影不想对此一惊一乍,就像它完全没有失控的哭泣场景,没有一场震撼人心的悼词朗诵。它对每组人物的故事探索也是点到即止,不打算给观众打鸡血或者是洒狗血。 《永安镇故事集》与《不虚此行》形成了相映成趣的一组对照,前者是热闹的映射,但又给自己留了余地,因为他们还要回到这个圈子;后者是展现了自己生活的一个横切面,所有传奇的、昭彰的事物,都是在折射“我”的内心,如果简单来看,它只是一个编剧为什么写不出剧本的片段,但又讲了一个很宏大的主题:人生一趟,怎么样才算不虚此行?相较于前一时期,青年创作者倾向于做小成本的犯罪类型片,这一时期的青年创作者,更倾向于这些创作焦虑的自我挖掘,这也是当下电影市场的侧面。作者丨李慧慧正在吃补剂编辑丨李慧慧 排版丨凉茶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好 课 & 好 物好课 | 接轨好莱坞,掌握现代剧作的8个技巧青年创意短片交流展嘉宾阵容+活动主题更 多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