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媒活动(72)| 破冰与博弈:一名博士生的田野之行
//
2022年8月17日晚上20:00-22:00,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李雪丽分享了自己在豫东苗桥镇开展田野调查时的心得感受。本次读书会由郑州大学郑素侠老师主持,牛静老师和周婷婷老师作为与谈者,郑州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共同参与。
2022年1月2日,研究者李雪丽围绕乡村政策传播中的媒介动员这一议题进入河南省苗桥镇开展调研。作为一名初入田野的实践者,李雪丽在入场、获取不同场域的“守门人”信任、借助关键报道人拓展人脉等方面与基层干部展开了一场艰难但充满趣味的博弈……
前述:我的田野
首先,李雪丽为大家介绍了自己进入的田野苗桥镇的现状。苗桥镇位于河南省最东部,与安徽省濉溪县接壤,系神火集团煤矿采煤沉陷区,也因此辖区内坑塘较多,被当地人称为“水乡”。苗桥一名系赵匡胤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如今的苗桥镇是乡村振兴示范镇,共有20个行政村。据2022年4月数据,苗桥镇户籍人口35654人,常住人口12477人。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李雪丽以乡村干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政策输入阶段、政策扩散阶段以及政策落地阶段媒介动员的主体、策略、渠道与结果。
开始调研之前,李雪丽给自己确定了4条调研基本原则。第一,抓住确定性元素。例如此次调研的对象是苗桥镇的乡村干部,因此在正式调研之前她搜集了相关资料,对于苗桥镇作为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典型报道进行了解,准备好与乡村干部谈话的话题。第二,知道自己的研究条件。在研究时间、研究深度、社会资源方面,李雪丽有清晰的规划,她计划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调研,为博士论文做好完备的资料收集,并且她将依托在当地工作的师姐介绍进入到田野当中。第三,永远不用担心错过了什么。在前往田野之前,导师郑素侠教授告诉她不要有过多的焦虑,因为做田野调查很难做到事事记录下、事事观察到,尽力抓住重点即可。第四,做一个“外向”的人。导师还提醒她,在田野调查中,要主动去获取信息,不能被动的等别人来输出信息。
预调研:“破冰”行动
一般来说,进入田野有4种方式:熟人介绍、直接进入田野;自上而下地进入田野;偶然地、逐渐地进入田野;身份隐蔽地进入田野。此次李雪丽的田野入场方式是由导师和师姐熟人介绍来到苗桥镇,再由党委书记在会议中向包村干部介绍她的调研任务这种方式进入大家的视野。
初入苗桥,李雪丽作为师姐的助理参与到基层工作中来。每天的工作内容是参与疫情防控、网格化建设、人居环境等会议的记录,做大数据排查、核酸检测、隔离管控、政策宣传等防疫方面的工作,以及接受上级的检查。在这些工作中,李雪丽感觉自己基本被“限制”在镇政府的工作中,无法开展自由调研,所以她试图打破这些限制。
她通过师姐联系到包村干部、管区书记带着她去村里和基层调研,并试图不断“刷脸”来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尽管已经大概了解苗桥镇的行政构成、产业依赖、村庄状况等基本信息,但是李雪丽认为自己的预调研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她总结道自己没有突破守门人关口,没能深入地进入村庄这一研究领域。
正式调研:一场复杂的博弈
2022年3月2日-5月2日,李雪丽开始了正式调研,在此之前她又完善了自己的研究设计。她将研究问题聚焦于乡村政策如何经由媒介行动得以贯彻执行?干部与干部、干部与村民的互动如何发生?她希望这次正式调研,建立自己的田野关系网,以便后续进行深入调查。
在调研过程中,李雪丽发现乡镇的基层干部有很强烈的“守门人”意识。“守门人”一般是指被研究群体中位高权重的管理者,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或者是地方性经验丰富的普通人。苗桥镇的关键“守门人”主要是党委书记、包村干部、村支书等,如果不获得这些“守门人”的信任,就很难获得一些有效信息。
为了取得研究场域的突破,李雪丽采取了三个突破行动。第一,借助三八妇女节帮忙拍照的契机与文化站站长建立联系,以“记者”的身份和站长了解了很多情况。由于站长同时也是包村干部,因此李雪丽得以和曹楼村干部、武庙村干部取得联系。第二,打通包村干部支线。每天早上会议结束后,李雪丽会在门口等待想要采访的包村干部,争取和村干部一起进村调研的机会。第三,发挥专业优势取得“守门人”信任。作为新传学子,李雪丽主动制作了一期对话式的返乡政策宣传小视频,这得到了上级们的认可,甚至还为她成立了一个视频部来拍摄抗疫纪录片,这使她在各卡点处有机会以官方渠道接触到更多的镇干部。
在进入村级场域后,李雪丽在村干部带领下开始寻找一些访谈对象,但是收效甚微,她发现在村干部面前村民会说套话来回应她的问题。所以李雪丽想借助全民核酸检测的机会来和村民闲谈、发放问卷,但是最终由于村民戒备心过强,比较排斥和陌生人闲谈而以失败告终。
随后李雪丽想到由网格员带领来接近村民,因为网格员是由村民新选举出来的,村民们都较为信任。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在年轻女性网格员的带领下,李雪丽的访谈和问卷发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李雪丽总结这段经历道,这也是一种从问题中找解决办法的过程。
后来住到乡镇之后,李雪丽再次碰到了信任的问题。她本以为对自己所住地的村庄、村民都很熟悉了,但是当她加入大家的聊天、大家知道她的身份后,村民们就产生了提防之心。有村民告诉她说,如果想要大家帮忙填问卷,需要找村子里的熟人或者村干部带着进行,否则没有人会愿意帮忙的。李雪丽感觉到,需要有熟人先帮忙打通场面,从而取得他们的信任。
最后,李雪丽总结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心得体会。第一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不断拓宽渠道,建立自己的“关系网”,这样也方便离开田野后的后续追踪;第二是随调研进度,要聚焦研究议题,尽快明晰研究问题,针对性地开展调研;第三是调研前期不要摒弃任何田野资料,尽量做到事无巨细地记录,也不要漏写田野笔记和日记;第四是要适时地跳出田野,客观地看待所在的田野场域,尽量做到进出有时、有序;第五是沉住气,在调研未取得进展时不用太焦虑,要主动接近访谈对象。
交流环节
在交流环节,与会同学主要对如何增加对调研对象的认知、如何解决访谈中的突发情况等方面进行提问,李雪丽博士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牛静老师认为李雪丽博士为做田野的同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她一直细心地记录、拍照,从而保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针对李雪丽在田野调查中的研究发现颠覆了自己的预设,牛静老师认为通过访谈打破原来的选题构想,从而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思路,这是田野调查中最具有生命力和最吸引人的地方。同时牛静老师也提醒大家在田野调查中要做到心中有调查,而行为上尽量不给人一种调查人员的感觉,否则容易拉大和调查对象的心理距离。
周婷婷老师认为疫情期间开展调研可能会影响到调研的研究发现,如果能再次重返田野,可以对相关情况进行补充。最后郑素侠老师总结道,虽然李雪丽发现乡村政策传播中基层干部使用媒介化手段开展动员并没有和村民形成“共意”,这推翻了她之前的研究假设,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发现之一,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再总结出一个新的核心概念来代替“共意”。
撰文 | 瞿 歌
排版 | 瞿 歌
审校 | 牛 静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