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0月2日,南阳迷笛音乐节闭幕,为期四天的音乐盛会,在这座千年历史名城,给年轻的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有人发文说,称感谢迷笛音乐节,让人们知道了河南还有一座历史名城,如果不是因为音乐节,很多人都不知道南阳这个地方。有这次来到南阳的乐迷说,“没想到今年场地这么壮观,南阳接待这么周到。”不过,没想到真正让“南阳迷笛”上热搜的,是后面发生的事,在音乐节结束后,,#迷笛 偷东西#登上热搜第一。相关发文的内容中,不少网友表示:“东西被附近村民偷了”“简直是洗劫”……随后,2023中原迷笛音乐节组委会的发文也确认了此事。组委会回应乐迷财物被盗事件称,目前与公安部门正积极沟通,南阳市公安局及卧龙区公安分局也已成立专案组,全力侦破。选择相信美好,一定邪不压正。不过,事情真的这么简单么?至少显示出来的三个问题,对于当下基层治理来说,几乎是无解的。为了办好这次“南阳迷笛”,可以算得上是全市动员,9月21日,市委书记就召开了迷笛音乐节筹备工作推进会,会上明确指出:要全面满意。硬件高标准保障到位,统筹好场内外活动开展全过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聚焦各关键环节,立足游客需求,充分考虑、周密组织动态交通、静态交通,全面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出台各项保障措施、活动方案,加强现场演练,坚决确保政治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要全面动员。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积极性、主动性,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南阳形象,用热情服务感动每位来宾,争做“厚道南阳人”,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从结果看,应该说99%的工作,其实都已经努力做到了,同时99%的南阳市民可能也都被宣传到了。不过,就一个“如何散场”这一个点可能没有考虑到,就一个村的村民的工作没有宣传到位。最后上热搜的,反而是负面新闻。“行政管理力量,是有边际的”。比如说这次,虽然上上下下做好宣传引导,但想来再负责的工作人员,可能都不太会把工作,做到每一个村民那里。(事实上,说一句“诛心”的话。如果一开始就给村民开会,宣讲什么“不得进入场地,偷拿财物”,如果安保保障不够的话,可能来偷拿财物的人会更多。)所以,下了这么大力气,付出这么大心血,一个点没有做好,可能背的锅比拿的奖要多很多。“事事问责,事事都错”,现在许多基层的干部,如果没有背两三个处分,那大概率都不是在基层真正做事的。这也就带来了,对于大部分的基层干部而言,必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错,不如不做”。这次“2023中原迷笛音乐节”,当时在项目筹备时,提出:要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主观能动性,让“为他人着想、为长远着想、为未来着想”的理念深入人心,让争做厚道南阳人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次迷笛音乐节能够举办,能够“双向奔赴”,的确是为长远着想。据报道,双方的接触始自四年前,其间虽有疫情的阻碍,但在卧龙区、南阳市文广旅局的执着邀请下,迷笛“三顾”南阳,终于定下今年“十一”之约。并且南阳和迷笛已经达成全方位深度合作协议,“中原迷笛音乐节”有可能不知一次,可能未来每年都会举办。如果是这样,一定会给当地的经济,旅游,品牌注入巨大的势能。好了,问题来了。这些“好处”,和周边村民有什么关系?村名凭什么“为他人着先,为长远着想,为未来着想。”可能会有人说,以后音乐节带动当地旅游火了,周边村民不久可以做点小生意,哪怕是卖卖水,做做民宿,不就可以致富了么?为何要去偷盗,去做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呢?很遗憾,村民并不会想那么远,对于很多村民来说,当下立刻马上能够拿到的好处,才是最真实的。特别是当看到有人拿到“不该拿”的好处,并且没有得到惩罚之后,那种“懊恼”,才是最最真实的。
(如果要杜绝这种情况,其实成本最优的方式,是把音乐节的安保工作,外包给附近村里村长他大侄儿开的“保安公司”,让他缴纳高额保证金之后,把这个业务承包给他,大概率村民是进不来偷拿东西的)
所以,如果没有办法和当地客观存在的生态构建起来,“可持续”的长期价值,大部分长期有意义的工作,是无法推进的。不光办一个“音乐节”是这样,前些年“脱贫攻坚”时踩得坑,也是这样,而这些年“乡村振兴”遇到的雷,也是这样。据报道,这次来到“中原迷笛音乐节”的总人数,应该不低于15万,从网上反馈的情况来看,遭遇财务偷盗情况的,大概一共是十几个人,最多百十人的情况。按比例来说,大概是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并不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同时,这里还不排除一部分“内部作案”的可能性。)而从网上舆论的角度来看,则感觉人均都被“偷了”的感觉。似乎掉到了贼窝里。花费这么大心力去组织,去筹备的活动,最后却被这样的新闻搞上热搜。想来相关的负责同志心中是极其不爽的。可以看到,过去几年,这样的事情很多,往往是做了99%的东西没被看到,1%的问题却被极端放大。最后被黯然处理。这背后,其实是大部分基层,越来越不掌握“舆论”的结果。一方面,基层掌握的舆论力量极其有限,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担责”,任何反馈和发言,往往都需要层层审核把关。这也就带来了大量类似事件,基层政府迟迟“失声”的原因。而这种“失声”又会带来“舆论力量”的进一步弱化,最后演变成“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情况。想来大家从“迷笛”,能够看到,在基层想做点事,是有多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