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指、全家灭门,厚码才能播!这部华语剧一上线,内娱彻底输了!电影2023-10-05 04:10片名看不懂,色调灰暗冷峻,故事严肃沉重。这是一部不容易看的剧集,却是近期最值得一看的华语剧:《八尺门的辩护人》中国台湾,基隆。这里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灭门惨案。一名20岁的印尼籍外聘渔工,于某日夜间,前往雇主船长的住处。两人聊了一阵之后,他趁船长转身打电话的工夫,突然拿出事先准备的生鱼片刀,由后刺进船长的背部,又砍杀头部、颈部、胸部…致使船长当场死亡。船长妻子闻声从卧室出来,杀红了眼的凶徒,又将刀刺入女主人的胸膛…连杀两人之后,他突然听到卧室内传出两岁女孩的哭声,遂进入卧室,强行将女孩拖行至浴室,将其头部按压至水桶内,直至溺毙…行凶后,他并未逃走,很快被及时赶到的警方逮捕归案。案情似乎很清晰明了…有证人说,这个凶手平时干活就不行,被船长数落过几次,因此怀恨在心,行凶就是为了报复。而在更多民众看来,一个外国人,杀本地人全家,连两岁的小孩都不放过,太残忍了!千刀万剐,死不足惜!佟宝驹,是这起案件的公设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如果被告无力请律师,法庭会指派一名律师,为被告辩护,这就是公设辩护人。为这名外国杀人犯辩护,让他一时成为千夫所指。别人都劝他:早点判死刑,让逝者安息,辩护什么的,走个过场就行了。可佟宝驹和他的团队,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案件并不简单。比如,被告只会印尼方言,没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就连他的名字阿布杜尔,大家都读不准。但他居然已经通过了精神鉴定,被证明行凶时神志清醒,有行为能力…这个鉴定,真的可信吗?比如,此前法院找了一个翻译,但问题是,这名翻译是涉外劳工中介机构推荐的,和船公司来往密切,似乎与死者一方有利益勾连…他的翻译,真的靠谱吗?再比如,被告连杀两人后,为什么还要将两岁女孩溺死,直接用刀不是更快吗?被告说,溺死女孩是怕她吵到邻居,可事后他并未逃走,这合理吗?佟宝驹还不知道,他们的这些合理怀疑,将一步步揭露隐秘的真相…而这,将掀起他们难以想象的巨大波澜…台剧《八尺门的辩护人》一共8集,豆瓣评分8.7。导演唐福睿,也是原著小说的作者,曾是执业律师,后来跨行写影视小说,一炮而红。打开这部剧之前,我担心它复杂难懂,像片名中的“八尺门”,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这是台湾原住民阿美族人的聚集地。佟宝驹和死去的船长,都是阿美族人,祖祖辈辈靠捕鱼为业,而这对很多内地观众而言,非常陌生。还有,我们可能看港剧知道有菲佣,却不太知道,台湾有不少印尼籍的劳工,更对他们的生存状况缺乏认知…剧集还常常是国语、台语、阿美语、印尼方言交汇进行…但它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晦涩深奥,这可能是因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底层老百姓的处境,在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这部剧借由一起海滨命案,牵扯出台湾社会体系,特别是司法系统的种种矛盾。比如,台湾社会热烈讨论的,要不要废除死刑。朴素的道德观告诉我们,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死刑是对犯罪的震慑。但法律发展了这么多年,观念在更新迭代,目前已有七十多个国家宣布废除死刑。剧中提到,支持废死的最大理由,是因为无法完全排除误判。生命无法按下恢复键,死刑的特殊性在于,无法纠正错误。但反对的一方则觉得,所有的案件都可能误判,生命不能恢复,青春也无法回头啊,是不是有期徒刑也要废除?还有,被杀死的人怎么办,他们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了…简单来说,无死刑,不足以平民愤。废死联盟曾做过一个民意调查,台湾民众有85%的人支持死刑。但讽刺的是,也就是这个调查显示,70%的人对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75%的人认为台湾法律只保障有权有势的人,80%的人认为,穷人比有钱人更容易被判死刑…民众全力支持的东西,可能随时反过来,将矛头对准自己。民意本身,就自相矛盾。比如,误判是怎么产生的。这本应该是司法系统每个环节都符合规范,每个人都尽了全力,却依然不可避免的失误。但剧中给我们呈现的,却是司法系统漏洞百出,误判随时可能发生,特别是当你无权又没钱的时候…程序正义,很多时候保证不了。就说海滨命案中,被告的精神鉴定存在很大问题。佟宝驹怀疑,被告可能有自闭症,通常这类障碍的确认,需要两三周的时间,还要跟他周围的亲友会谈…但对阿布杜尔的鉴定,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彻底调查,得去印尼,法院根本不愿意掏这个钱,因为这么做会被纳税人骂:为什么不把钱花在更重要的地方?即,你知道怎样做才是正义,但正义的代价太高,最省事的做法就是放弃。而精神鉴定的主要依据,就是前文提到的,不靠谱翻译的转述。鉴定人员丝毫没有怀疑翻译的公正性,因为法律不要求他们去质疑。这与其说是人的疏忽,不如说,这是法律制度的漏洞。你会发现,有时候,一个独立的人能够判断和质疑的东西,当它被置于某个制度框架之下,就变成只需要跟程序走,无需质疑,甚至不容质疑。制度,限制了人的思考,同时也让人轻易地免责,以至于当它本身荒谬的时候,没人能指出来。而即使鉴定过程有争议,要申请重新鉴定,也非常困难。第二次鉴定,只有法官和检察官有权申请,这意味着,他们要承认第一次鉴定是错的,相当于打自己的脸,他们才不愿意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制度限制了权力,但如果缺少监管机制,制度就无法被顺利地执行。这部剧的观感并不轻松,很多时候,多方利益交织、牵扯,你会在这些矛盾里反复横跳…剧情也不会让人爽,伸张正义、争取公平,似乎始终遥不可及,主角没有光环,个体的力量那么微弱…但它把血淋漓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原来,在一个出了问题的司法体系里,理想主义者会特别不舒服。越是有良知,越会觉得难受…身处其中,个体能进行的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能做到这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原来,我们常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我们最后的保障,让我们得到某种公平。但现实是,法律是权衡和妥协的产物,它常常不保护弱势群体。正如佟宝驹在法庭上控诉的:杀人当然不是无罪,但在台湾司法系统里,“死刑”却是运气问题。你得足够幸运,不是出生在底层,不是一个外来的受歧视的务工者,不用被迫忍受不公平的待遇…而这部剧还有更大野心,它告诉我们,还有更残酷的:民意本身的不理性,导致它可以轻易被政治操纵。(以下涉及剧透)一起海滨命案,恰好碰上了法务部推行“废死”政策的关键期…政客们并不关心一个外来劳工,曾经经受了多少痛苦:他在海上被迫超时工作,被扣押护照,限制人身自由,他饮食不足,被暴力殴打,甚至随时丢掉性命…阿布杜尔有自闭症,行为刻板,他曾被船长强摁在水里憋气,船长对人说:2分钟,死不了。那天晚上,他听到船长女儿哭,就用同样的方式,让女孩收声。他不知道,2分钟对小女孩来说,太久了…政客们也不关心,对他的审判是否合乎程序正义:他被另一种语言审判,找不到证人证明自己,身体有缺陷却没人愿意花一点时间去了解…政客们在意的是,要死的话,得死在合适的时机,能够激发民情舆论。为了宏大的目标,可以不在乎个体的死活,政治可以杀人…阿布杜尔最终被执行了死刑。在死刑执行前,法务部已经拿到了新的证据:行凶时,他尚不满十八岁,不应该判死刑。之前采用的护照上的年龄,是他为了能早点出来打工虚报的。但他们并没有阻止死刑的执行…“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要杀,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死刑之后,民众很快获知,阿布杜尔的死是一场司法误判,“废死”的支持率立刻飙升…一个青年的血,换来了政治筹码。 “司法为民”几个字是对台湾司法的巨大讽刺。悲伤、沉重、无力,是看完这部剧的感受。此外,它让我再次深深感受到,这些年,台剧已经甩开我们很远了。是台湾编剧比大陆编剧更高明吗?我看不见得…好的作品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土壤,分明是因为,他们在很多社会议题上,比我们有更深更远的讨论,他们的编剧受到启发,才创造出这些生动而深刻的故事。因为有对女性议题的发掘,所以有《俗女养成记》;因为关注底层人的生活,所以有《做工的人》;因为关心教育问题,所以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因为追求新闻自由,所以有《镜子森林》;因为在意法律的公正公平,所以有《我们与恶的距离》…好作品从来不是空想的产物,它是滋养出来的。它需要一个更开放包容的舆论环境,让不同的人群之间,能够充分深入的交流碰撞。当官的能说,环卫工人也能说,富豪能说,做小买卖的也能说…被欺负的底层老百姓,被歧视的同性群体,被性骚扰的女性们,不会被消音,不会被删帖…什么时候,当一个社会“什么都可以讨论”,也就不用在乎影视作品“敢不敢拍”了。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为这部敢拍敢说的好作品点亮“”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