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一种能力,不是所有人都有
叔本华曾说:“我们承受所有的不幸,皆因我们无法忍受独处。”
人在寂寞中往往有三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茫然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
三是让寂寞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周国平在《人生因孤独而丰盛》中写道:“独处是一种能力,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具备的。
具备这种能力,也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
周国平|浙江人民出版社
有人说:孤独有三种境界,平庸者知道孤独,无法走出孤独;上进者甘于孤独,品味孤独;优秀者勇于孤独,超越孤独。
超越孤独,需要一点决意离群索居的勇气,一点自私的基因,外加自得其乐的能力,拥有以上这些,才会发现孤独是生命给予的极大恩赐。
作家莫言上小学的时候,调皮捣蛋,五年级就辍学了,做不了别的农活儿,只能给家里放牛放羊。
莫言说:“孩子总是喜欢成群结队,其他孩子都在学校读书,尽管读不到什么书,但在一起打打闹闹很欢乐。
而我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在学校门前路过,看到同年龄的孩子在学校里高高兴兴的。而且,一个人在群体之外,心里还是很孤独的。”
想交流,只能跟动物、植物交流,也喜欢一个人看书。
但所谓的书,是一本翻烂的《新华字典》,后来又得到了一本《中国通史简编》。
后来参军入伍,他当了四年的图书管理员,终于能接触到大量书籍,他就把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全部看过了,历史书和哲学书也读了一些。
童年的孤独时光,影响了他后来的写作,也影响了他的人生。
我们想到独处时的感受,往往和这三个词有关:孤独、寂寞、无聊。
周国平认为,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
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
而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
很多人把他们弄混了,明明是无聊,却以为是孤独。
《心流》的作者、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一个人如果能从独处中找到乐趣,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持——亦即不需要借助他人、工作、电视、剧场规划他的注意力,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心灵程序。”
不然的话,所谓独处,不过是看看电视、玩玩手机,与上瘾有关,与自律无关。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见识、经验,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所以,有没有独处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的方式。
当你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世界上有一些人,最怕的就是独处。
让他们自己待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
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打开电视机、手机,做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面对看见自己。
周国平说:“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
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然而,并非所有形式的一个人呆着,都是有益的独处。
玩游戏、追剧、刷手机,都是“杀时间”的利器,但这些事只会让人沉溺于一个人封闭的世界,让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被动。
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行为,而是被欲望牵着鼻子走。
有益的独处,一定是出于自愿。
比如家里人都出去了,把你一个人留在家里;原本约了朋友,结果对方放了你的鸽子。这种时刻的独处,我们往往会心存怨念,感觉自己被抛弃,跟快乐搭不上边儿。
自愿的独处是自己创造条件去独处,这种情况下,你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体验上,而不是别人的眼光。
当你主动而自愿地独处时,读书、发呆、思考、看风景,都可以让你平静、恢复活力,你也很享受一个人静静待着的过程。
独处也需要专注,当人全身心沉浸在当下所做的事情当中,浑然忘我,就会产生幸福感。
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做一餐饭,会体会到面团儿的细滑柔软、感受到不同颜色蔬菜的清新质感、享受到从零到有的生活美感,给独处注入了喜悦。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写道:“我总结了三种能使我们发现自我并使之与众不同的方法:每天为自己安排独处的时刻、努力破除束缚自我的恶习、用狂热与兴奋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每天挤出一小段时间独处,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扰,便能享受一段轻松又滋养的时光。
台湾大学校园里有一口钟,是校长傅斯年设立的,它每天只敲21下,傅斯年说:“人一天其实只有21个小时,剩下有3小时是要拿来沉思的。”
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做什么?每个人的答案不同,你可以学习一项新的技能,为自己充电,也可以发展一项特别的爱好,为生活增加乐趣。
当你学会了独处,能够享受孤独,你就为灵魂生长找到了空间,从他人和喧嚣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
图片 | 视觉中国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