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疲于应付举报:关键在重建家校间的应有权利边界
▲ (小尘4x / 图)
要解决家长与学生对学校的海量不合理投诉问题,要消除弥漫在家校之间的“防备和敌意”与不信任,要让老师与学校不因此而“甩手”“撂挑子”“躺平”,关键在于重新建立家校之间的应有权利边界,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归位,各政府部门别再通过学校-老师向家长派发各种非教育任务让家长疲于应付了,也别把孩子当肥羊、试图从孩子身上挣钱。
在此基础上,12345与教育主管部门面对投诉,应该讲原则、讲道理与讲是非,不要逼迫老师自证无罪,不要对不良家长让步,树立正派价值观,以激发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恶。唯有这样,学校才能正常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向孩子传递好的价值观,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知识、德性与价值观上不断精进,激发与展现出良知良能。
责任编辑|辛省志
报道列举了各种不合理举报:有老师因为晚三个小时回复家长信息而被举报;一位老师穿了一条裙子,被学生妈妈投诉“不像正经人”;一位老师,入职第二天就被家长举报没有经验、带不好班……让人感觉有些家长把旺盛的精力,用于吹毛求疵与肆意作妖上了。
报道借一些老师的口,认为问题源于“防备和敌意弥漫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很多老师打小孩的恶性新闻又加剧了不信任。更有人会利用这种情绪,满足自己的诉求”。这一解释是说:某些老师有失师德→舆论推波助澜→“防备和敌意”氛围→某些家长借机生事渔利,这个链条有道理但不完备,仍有进一步深挖问题根源的空间。
首先,家校关系有过不错的阶段。这一阶段大致在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兴起之前,老师与家长见面的主要场景是家长会,平日里难得一见,有大事电话联系。这就带来一个好处:“距离产生美”,老师与家长各行其是、互不干扰。
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微信家校群、钉钉群纷纷建立,老师与家长之间可实时联络,表面上提高了双方的沟通效率,但也在无形之中拆除了传统家校之间的藩篱与边界。从此,学校老师要求家长在群里这个打卡、那个接力,大多数家长哪怕工作忙,也不敢不配合,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另眼相待。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执行者,也是身不由己。但当各种教育任务与非教育任务越来越多,并通过学校—老师的链条层层下压到家长,学校俨然已经成了基层治理组织,将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悉数织入。所谓“小手拉大手”,孩子成为支使家长的杠杆。
在表面的服从与和谐下,学校与老师同家长之间的紧张在不断积累。这种紧张,源于家长自己被学校各种管控与规训的不满,不能在这里找到出口,就会在那里找到出口。
与此同时,家校之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除了报道中说的“很多老师打小孩的恶性新闻”,还包括学校内的小卖部拍出天价,不许学生自带床上用品,围绕预制菜的种种争议,等等,无一不造成并加剧了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这些未必全是学校的责任,老师常常是背锅的,但家长只会(只能)把矛头直指学校。
其次,也不必为某些家长开脱。确实有某些家长就是事儿多,就是不讲道理。这个时候学校及其主管部门的应对与作为就很关键了:如果坚持原则、不和稀泥,虽然单次面对的压力或不少,但可以避免对别的家长形成不良激励,既免除长期后患,也树立了正义。惜乎他们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对家长的任何投诉都当回事,“宁屈老师不屈家长”,也是基于同样的心态。这样,家长的不合理投诉能不多吗?
北青报报道写道:成都一位12345接线员认为:有些举报,在她看来很“离谱”。一位家长因为不满老师把孩子的座位安排在教室后排,打来了投诉电话,家长承认,虽然老师明确说过,座位是按身高排,但他依然觉得不合理,因为坐在后面的都是差生,自己的孩子虽然个子高,但学习好,不应该这么安排。
报道说:某寄宿学校,最多的一次,同时有一百多个学生打电话给12345,举报学校放学太晚。为了应对这类举报,学校尝试过周五下午放假,但家长的不满又立刻涌来。他们接连收到了来自12345、市长信箱的家长举报信息:学校下午没上课。什么样的处置方式,令学校遭到家长与学生的来回暴击?恐怕不仅是家长与学生的问题。
故而,要解决家长与学生对学校的海量不合理投诉问题,要消除弥漫在家校之间的“防备和敌意”与不信任,要让老师与学校不因此而“甩手”“撂挑子”“躺平”,关键在于重新建立家校之间的应有权利边界,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归位,别再通过学校-老师向家长派发各种非教育任务让家长疲于应付了,也别把孩子当肥羊、试图从孩子身上挣钱。
在此基础上,12345与教育主管部门面对投诉,应该讲原则、讲道理与讲是非,不要逼迫老师自证无罪,不要对不良家长让步,树立正派价值观,以激发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恶。唯有这样,学校才能正常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向孩子传递好的价值观,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知识、德性与价值观上不断精进,激发与展现出良知良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