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沉默杀手”高血压|10.8全国高血压日
我国每年大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各类死亡原因之首,而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高血压的成人患病率为27.9%,全国有超过2.45亿的高血压患者,平均每5个成人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高血压防治刻不容缓。值此全国高血压日来临之际,我们就聊聊高血压防治的那些事。
作者: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 主任 王建华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它高不成,低不就,血压太高会损伤血管,对心、脑、肾、眼等靶器官造成损害;血压太低,又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甚至导致晕厥、休克。
那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如何界定的呢?
在安静状态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家庭连续规范测量血压5~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也可诊断为高血压。脉压是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正常为30~40 mmHg。脉压增大是动脉硬化的一个指标。
注意:如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临床上,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不适,仅有少数患者会有头晕、头胀、头痛等不适症状,但是,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危险,高血压对身体的伤害常常是悄无声息的。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衰、眼底出血、主动脉夹层这些疾病,但您是否知道,这些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血压!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常与糖尿病合并存在。与单纯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了2~3倍,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格外重视高血压问题,积极控制高血压,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和减少心、脑、肾、眼等血管并发症!
降压药物选择时应综合考虑降压疗效、对心脑肾的保护作用、安全性和依从性以及对代谢的影响等多重因素。
除目前临床使用的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六大类降压药以外,即将发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还推荐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作为新一类常用降压药物。以上六类降压药物和单片固定复方制剂(SPC)均可作为初始和维持治疗的常用药物。螺内酯可作为三药联合基础之外的药物进行治疗,不能耐受者可选择依普利酮。
图1 选择单药或联合治疗的流程图
很多朋友明明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但因为自己没啥症状,加上担心药物有副作用,因而拒绝用药。还有些患者用药全凭感觉,有症状时就用,没症状时就停。殊不知,高血压是无声的杀手,只要血压超过正常范围,不管有没有症状,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就已经开始,因此,降压不能跟着感觉走,无症状的高血压也需要治疗。
事实上,目前临床使用的降压药物,只要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与降压药物的副作用相比,长期高血压的危害要严重得多,患者不能因噎废食,降压药物该用就要用,切勿因噎废食、延误治疗。
有些高血压患者服用一段时间降压药后,感觉效果不如从前,就认为是耐药了。我们说,降压药一般不会产生耐药性,之所以出现药效降低,往往是是由于自身病情起了变化(如体重增加、情绪波动、年龄增大等),或是天气变冷,或是药物用法、用量不当,而不是耐药所致。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调整药量或更换药物。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占95%,原因不明,目前尚不能根治,这类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服药,当然这也不绝对,一些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仅凭改善生活方式也可以使血压控制良好;继发性高血压占5%,病因明确,常常是由某些特定疾病(如嗜铬细胞瘤、甲亢等)引起,通过治疗原发病,高血压有望得到彻底治愈而停药。
血压控制目标是不是“一刀切”,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就可以了?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血糖控制目标应当因人而异,具体要求如下:
1)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
2)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3)65~79岁的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
4)80岁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
当然,血压也并非降得越低越好,尤其是舒张压不宜降得过低,最好不要低于60mmHg。因为舒张压过低会导致心脑血管灌注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1)个体化用药:降压药物分为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七大类,每种药物的药理特点及适应证均不相同,应当根据每个患者具体病情、耐受性、个人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在医生的指导下,个体化合理选用。
2)从小剂量起始:降压药物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压情况逐渐增大用药剂量,直至达到预期降压目标后,继续维持治疗。
3)早期联合用药:若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尽早采用两种或多种低剂量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加降压效果,临床上,对于二、三级的高血压患者(血压≥160/100mmHg),一般主张起始就采取联合治疗。单片复方制剂(如奥美沙坦氢氯噻嗪、培哚普利氨氯地平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尤其适合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4)优先选择长效制剂:长效降压药疗效持久,降压作用平稳,只需每日一次服药,不易发生漏服现象,患者治疗依从性高。
在导致高血压的诸多危险因素当中,除了年龄、性别、遗传等不可控因素之外,更多的是不良生活方式等可控因素,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具体要求如下:
1.低盐饮食:钠盐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少于5克。
2.合理膳食:限制脂肪摄入,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糕点甜食,多吃新鲜果蔬、鱼、禽肉、蘑菇、低脂奶制品等。
3.戒烟限酒:烟草里含有大量尼古丁,后者可以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也可使加快心跳,升高血压。
4.适度活动: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降低血压,每次活动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注意:尚未控制的重度高血压(BP≥180/110mmHg)患者或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暂时不宜运动。
5.控制体重:超重及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可导致血压升高。控制体重最有效的方法是少吃多动,管住嘴、迈开腿。力求使体重指数(BMI)<24kg/m2,腰围<90cm(男),<85cm(女)。
6.心理平衡: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失眠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要学会自我减压,保持心态乐观,避免熬夜失眠。
血压除了有昼夜节律变化外,也与季节变化有关,通常表现为“春夏低、秋冬高”。目前时值仲秋,天气转凉,我们身边很多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的血压开始升高,因此,一定要格外警惕,做好日常保健,加强血压监测,及时调整用药,保持血压平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