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业界最优资源,SAIC AI LAB 2.0技术架构如何将Robotaxi量产变为可能?
继深圳率先为高级别自动驾驶立法后,交通运输部于8月8日发布了《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自动驾驶,特别是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战争已经驶入“快车道”。一场以量产、运营、赚钱为主旋律的Robotaxi军事竞赛正在来临。
在万亿市场的诱惑下,若想分得更大的蛋糕,恐怕要比拼的不仅是技术,而是政府支持、资金实力、产业资源、运营能力等多项“组合拳”打造出的硬核产品。
8月16日,上汽全资子公司SAIC AI LAB率先于上海临港正式发布高级别自动驾驶2.0技术架构。年内将正式搭载在上汽Robotaxi 2.0上,并在临港开启运营。
2.0技术架构搭载面向量产的新一代多传感器深度融合方案,具备优质的感知精度和视域广度、优秀的长尾场景的应对能力,感知系统与车辆集成度更高,更好地实现了美观、安全性。
凭何取胜?
集自动驾驶公司、上汽主机厂、出行平台的多重背景优势为一身,SAIC AI LAB正在快速布局产业生态,拉拢业界最优质的资源,为Robotaxi的规模化落地做着最充足的准备。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竞争取胜的关键永远绕不开数据。
而目前,无论是物流场景,还是Robotaxi等场景,并没有任何一个场景对自动驾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单一场景回传的数据流根本无法支撑起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升级,同时运营车辆的数量也远远达不到采集需求。这也是全球玩家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
对此,SAIC AI LAB却显得信心十足。
简单概括,受益于母公司上汽以及出行平台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丰厚资源,SAIC AI LAB可将Robotaxi原本面临的“不可能完成的庞大数据收集任务”分发给上汽旗下数以万计的车辆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动化快速迭代,迅速建立起这道极其重要的数据护城河。
在技术方面,SAIC AI LAB拥有基于上汽GVDP的整车开发流程,在建立专门面对Robotaxi改制体系的同时,整套系统还拥有全流程数据驱动的算法,高效的闭环自动化仿真工具链实现了Robotaxi数据与上汽旗下多个乘用车品牌方数据的打通与融合,也为其车队的大规模量产打造了坚实基础。
此外,上汽Robotaxi于去年正式启动并对外开放运营。根据其运营报告显示,用户总体满意率达98%,八成用户在首次体验后有二次及以上乘坐,高满意度和复乘率,展现出的都是上汽Robotaxi的高效规模化实力。
调查显示,用户对于上汽Robotaxi在自动驾驶、乘坐体验、创新功能等方面的评价较高,收到的用户评价最多的关键词包括:稳如老司机、安全平稳舒适、驾驶丝滑顺畅等。
在这背后,则离不开其利用可规模化的L4技术,自动化解决海量长尾场景,从而高效实现规模化落地的能力。
SAIC AI LAB Robotaxi项目技术负责人于乾坤博士介绍,其Robotaxi可通过量产数据、云端数据管理、“数据驱动”算法以及闭环化工具链的不断积累和迭代,来自动化提升Robotaxi的持续进化能力。
从此前披露的上汽Robotaxi车辆视频来看,它们不仅能在白天顺利应对行人电动车“鬼探头”、大车异型车占道驾驶或临停、狭窄小路人车混行等诸多复杂场景,在“夜间”的复杂场景下,同样可以安全、准确、及时地智能应对。
深度定制化打造体验“利器”
基于多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积累,SAIC AI LAB为本次发布的高级别自动驾驶2.0技术架构提供了自主研发的软硬一体L4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可以说,SAIC AI LAB Robotaxi 的产品体验做到了在多家竞对中轻松脱颖而出。
车队在上汽临港工厂内进行批量前装,其对车辆的L4智驾系统的改制和软硬件整合完全采用上汽原厂设计人员,并融入了新型智驾车型开发工艺,提升了Robotaxi车队的一致性以及质量稳定性,整套工艺流程可高效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大规模量产。
在硬件制造层面,上汽子公司联创汽车电子开发的线控底盘可以深度融合线控底盘各子系统,实现对车辆横向和纵向的协同控制,功能安全达到ASIL D的最高等级,这意味着,上汽已经可以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可靠的智能执行器保障。
换句话讲,相较于其他Robotaxi 玩家,SAIC AI LAB的先发优势便是能够拿到完善的底盘控制,并深度定制多项底盘信号参数。
例如,与多数使用博世转向机的车辆相比,SAIC AI LAB可以打通整车信号与接口,将其定制为冗余转向,在车辆馈电时,仍然保障系统正常工作。同时也可以根据车辆需求调整方向盘性能,最大程度提升系统控制的柔顺性。
此外,SAIC AI LAB 还发布了全新的智能座舱,将驾乘体验提升到了新维度,通过软硬件协同能力,实现听觉,视觉,触觉的多维度交互,为用户打造“沉浸式”座舱体验。
舱内首次打通车辆信号,替换掉了传统车辆使用的后装平板显示屏,搭载了上汽乘用车品牌使用的前装大屏,为Robotaxi的用户体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用户可通过手机一键叫车,与城市出行无缝链接。上车前,用户还可远程控制车内环境,如车内温度、音乐等,全方位实现“精致出行”。
同时,车内还配备了智能语音助手——“小可”,用户可直接语音唤醒助手“小可”来发送指令,通过对话快捷实现信息娱乐、车窗控制,空调调节等功能,给乘客带来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座舱体验,轻松畅享舒心体贴的智慧旅途。
多重冗余保障安全体验
在技术层面,其方案采用五重感知冗余手段。其中,固态激光雷达为6颗,相比上一代架构多出3颗雷达。在实现中距和远距的感知的同时,成本却降低为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而整体高度的降低也有效解决了传统“大炮式”设计的盲区难题;
在视觉方面,系统搭载了5个800万像素的摄像头,4个环视鱼眼相机,感知范围可超过180度。大幅提升了系统的感知精度、范围及稳定性;
此外还有5颗毫米波雷达与12颗倒车雷达所组成的超声波感知系统。在多重异构冗余的加持下,可实现整个车身360度、覆盖近、中、远距的全方位感知。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测过程中,其环视+超声组合的感知精度已达到8个厘米左右,远超于人类驾驶员20~50厘米的感知精度。加持其软件设计的一套独立通路,则解决了人类驾驶员所面临的“极限距离”安全通行难题。
而在计算冗余方面,可以说,2.0架构的性能“完全拉满了”。
整个计算冗余包含四层,其中,其定制化计算机所组成的HPC可提供1000 TOPS以上算力的同时,配备有两颗32核的 CPU,以及128G内存、2T的硬盘存储。“这样一来,我们的工程师便可拥有一个足够大的空间来不断试验各种复杂的算法,赋能系统更加精准的感知,快速定位和果断决策能力。”于乾坤博士介绍。
同时,除了64TOPS算力的TCU与6核的MCU中间层冗余外,其最底层还设置了一套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多路摄像头与车身的传感器,驾驶员可以在控制室通过远程下发指令或接管车辆,保障车辆在路面自动驾驶的安全,为未来组建“真”无人驾驶车队增添可靠保障。
整体上,该方案充分整合上汽集团产业链优势资源及强大技术实力,实现以业务驱动为主的技术成果转化,推动自动驾驶在城市场景中的规模化落地应用,促进临港地区的智能化、网联化发、规模化展,为未来建立临港“无人出租”业态场景打下基础。
今年,搭载上汽AI LAB高级别自动驾驶2.0技术架构的上汽Robotaxi2.0年内将正式在上海临港、深圳地区投入运营。
未来,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快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布局,让自动驾驶走入更多城市,同时顺应交通强国战略部署,有效推动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与智慧交通的深度融合,携手生态伙伴一同构建更立体的未来出行生态,进一步落实上汽智能网联战略布局,助力临港打造智能出行新业态,让更多人体验到高级别自动驾驶带来的出行乐趣,真正地“让出行充满AI”。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