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鸡娃的最大隐患,终于被一位衡水毕业生写出来了
最近,我看了《读库》上的一篇文章《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 2557 天》。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细致讲述了她在衡水中学上学的日子。
衡水中学的名字,大家多多少少应该都听说过,毕竟是全国闻名的名校。
甚至我听到过一个说法,说全中国有且只有一所中学,可以让学生“逆天改命”,那就是衡水中学。
听起来确实有些夸张,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
衡水的 GDP 全省靠后,人口 450 多万,每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 115 亿元,放眼全国来看,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
但衡水中学却在几年时间内,火速创造出属于这个不起眼小镇的教育奇迹:
2011 年,衡水中学 70 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
2013 年,衡水中学 104 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
2015 年,衡水中学 119 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
2016 年,衡水中学 139 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
2017 年,衡水中学 176 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
2018 年,衡水中学 214 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
2019 年,衡水中学 275 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
占河北省清华、北大在校生人数的 80% 以上。
同为从县城走出来的孩子,我深知这意味着什么。
我知道,在这无比耀眼的光环背后,一定是夜以继日的辛勤苦读。
但《读库》上那篇文章的内容,还是远远超出我的意料,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同时,我也想起了之前曾经看到过的一些与衡水中学相关的采访和纪录片——
事实是,衡水中学的生活,远比我们“外人”想象得更夸张。
在衡水中学的一天
截自纪录片《在衡水的一天》
截自纪录片《在衡水的一天》
截自纪录片《在衡水的一天》
有一些身体上的变化是隐秘的。和我认识的大多数衡中毕业生一样,我有严重的胃病,半夜会被胃痉挛痛醒,浑身冒冷汗。
截自纪录片《在衡水的一天》
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忙碌着——值日生们负责将教室和楼道的角角落落打扫干净。
截自纪录片《在衡水的一天》
小黄帽则负责检查班风班纪,这并不是走过场一般的随便查查,而是非常严格的、事无巨细的检查。
截自纪录片《在衡水的一天》
每周通报违纪,在我脑海里印象比较深刻的名目有:“盯着瓷砖看超过一分钟,疑似在照镜子”。后来我找到了一份真实可靠的违纪名单。摘录几条如下:
比如,不能在晚休后一个半小时之内或早起半小时前起床上厕所,原因是“有早起的嫌疑”。
最常见的违纪名目是“纸塑声”,顾名思义,就是“发出纸张或者塑料的声音”。
——摘自《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 2557 天》
截自纪录片《在衡水的一天》
上午 10:05 课间操
两节课后,学生们再次集体下楼跑操。
即使是在跑步,像豆腐块一样的方阵也丝毫不会变化,一直整齐划一。
截自纪录片《在衡水的一天》
之后,学生们会再次回到教学楼,继续上午的课程。
中午 12:00 午饭/午休
12 点的放饭铃一响,学生们又急匆匆地跑向了食堂。
其他学校的学生,是因为肚子饿才争着、跑着扑向食堂;而衡水中学的学子跑起来的目的只有一个:节省时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并不在意饭好不好吃,只在意怎么吃、吃什么,才能够让他们更快地从进食模式回到学习模式。
老师们讲历届状元的故事。
譬如“16年状元吃包子”:为了节省时间,他每次都等到同学们吃饭快回来的时候再去食堂,每次都吃包子,打到饭就往门口走,包子掰开先吃馅儿,能吃多少算多少,走到门口,无论还剩多少一并扔掉。”
有学长学姐回学校宣讲:因为吃饭快胃都坏掉了,到现在也没有好。
可是他们喜悦地说:考上了清华/北大,也算值得。
——摘自《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 2557 天》
截自纪录片《在衡水的一天》
截自纪录片《在衡水的一天》
截自纪录片《在衡水的一天》
截自纪录片《在衡水的一天》
晚睡在这里是不被允许的,会有老师查寝,不允许学生开灯“偷学”。
衡水中学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接下来每个新的一天,学生们都会重复这个过程,不断循环。
唯一的例外,是周六傍晚和周日早上。
周六有“自由活动”,是指从下午五点十五下课开始,一直到七点半,期间可以自由活动,周日早上也不用跑操和早读,上课之前到教室即可。
被蒙住眼睛的赛马
高中本是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孩子建立对社会的认知,并逐渐适应社会的关键期。
孩子会在环境的熏陶下,从懵懂无知的自然人转变为知晓社会文化、掌握行为规范、树立价值观的社会人。
也只有实现了这种转变,孩子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地融入社会。
但在衡水中学,只有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分数成了学校对孩子进行评判的唯一标准。
所有人的班级名次、年级名次、各科分数、各科排名被打印成两张纸,贴到墙上。
在这套单一的评判标准下,衍生出了更为极致的行为准则,甚至一些对孩子的管控手段,已经到了畸形的程度。
比如,就连使用一张小小的草稿纸,都要“努力到极致”才行。
在衡中,任何带有娱乐性质的活动都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意味着学生没有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
截自访谈节目《复读时去了传说中的衡水中学,看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三观被颠覆了…》 视频作者:凉子访谈录 @ bilibili
而有的人,即使坚持住了,也依然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那些原本属于孩子的五彩斑斓的人生,在衡中被洗刷褪色,成了色系单调、内容匮乏的画面。
文中,作者曾经提到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他们那一届学生中,报考建筑学的比例高得惊人,包括很多从未对建筑产生兴趣的学生也选择了这个专业。
原因很简单,在衡中上学的孩子,很多只知道要考清华、北大,但对专业却知之甚少。
老师们也总是说:这不是你们该考虑的事,到时候自然会知道。
而在作者上高三那年,衡中请来了清华建筑学院的院长庄惟敏老师做讲座。
细想之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的孩子,和那些在赛场上被遮住眼睛的马匹,何其相似!
在赛马场上,有些马匹好奇心重,特别喜欢东张西望;有些胆子特别小,稍有风吹草动就惶恐不安;有些马匹走势不规矩,容易偏离赛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给马戴上眼罩。
这样可以遮掩马匹的部分视野,让它们更加专心地参与角逐,不因外界事物分心。
马看到什么是由人决定的,孩子看到什么是由大人决定的。
当竞赛结束,人们可以不用考虑马被摘掉眼罩后,看到完整赛场的那一刻,会作何反应。
但我们不能不思考,当目标如此单一的高中生活结束后,衡中学子面临更为复杂的世界时,该如何与之相处?
他们很可能对学习以外的事情一无所知,生活、社交能力也基本为 0 。
我上大一时,第一次知道并且注册微信。
学会翻朋友圈之后,我发现不少大学同学的朋友圈可以追溯到初中。
后来注册微博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我感到很惊讶——他们这么早就可以用微博和微信了吗?
也许在这些孩子眼中,外部世界的规则,过于混乱和粗糙,而衡中那样规则明晰简单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乌托邦。
所以在面对真实的世界时,这些孩子很容易选择退缩,也很容易把对世界的不满,投射在自己身上。
我有一种强烈的恨意,我能明确说“我恨”,但我遍寻不到一个宾语,最后只能强烈地恨我自己。
比学习更重要的,
是要学会爱这个世界
张炘炀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曾经有一个“神童”, 10 岁上大学,13 岁读硕士,16 岁读博士。
后来,还因为他要求父母为自己在北京买房,父母没有同意而闹上了新闻。
在读博士之前,张炘炀一直严格按照父母为他规划的路线“行走”。
很长一段时间,张炘炀在公众视野里消失了,直到最近,通过媒体的访谈,人们才了解到他的近况。
这个昔日的神童,最终耗时 8 年读完了博士,毕业后,他没有按照父母的预想留在北京,而是在某所高校担任了外聘教师。
做了没多久,他就辞去了工作,开始和朋友合伙创业,但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当教师时攒的几万元,已经花得只剩下几千块钱了,他不得不节衣缩食。
但张炘炀并不急着找工作。因为几乎每隔两三个月,他的父母就会主动给他转一万块钱。
当被质疑是在“啃老”时,张炘炀却说:
如果当初父母买了北京的房子,现在肯定涨到 1000 多万了,这是父母欠他的。所以他有 1000 万的额度,可以随意从父母那里支取。
发生在张炘炀身上的事,让我再次陷入思考:努力学习,就能让孩子通往幸福吗?
我想,一定不是的。
完整的人格,需要从方方面面去塑造,不应该、也不能只有学习这一个核心。
还有比学习更为核心的幸福要素,比如——
让孩子真正爱上这个世界。
如果孩子没有学会享受生活,没有用心领悟过生活的意义,即使成绩优异,也很难获得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甚至还可能因为长期处于学业压力之中,导致心态的失衡,造成心理问题。
不得不说,在“怎么让自己感觉到幸福”这个领域,我们确实缺少经验,主要还是受观念的限制。
世界价值观调查 (World Values Survey,WVS) 是一项从 1981 年开始进行的、非常著名的学术社会调查。
King's College London. (2023). UK public among least likely to place importance on work.
每个国家的样本均具有代表性,并且至少有 1000 人,最近的一次调查数据显示:
针对“你是否觉得工作在你人生里‘非常重要/相当重要’?”这个问题,中国有 89% 的参与者表示了认同。
对“你是否同意‘即使工作会压缩休息时间,也应该占首位’?”这个问题,中国 82% 的参与者表示同意,且排名相当靠前。
针对“如果将来对你来说,工作并不那么重要,你觉得是好事(绿色)/ 无所谓(灰色)/ 坏事(红色)?”这个问题,有 61% 的中国参与者认为那将是坏事。
在“你是否认为‘闲暇时间很重要’?”这个问题下,有近三成的中国参与者否认了闲暇的重要性。
在“你是否同意‘人不工作,就会变懒’?”这个问题下,也不出所料,中国排名非常靠前,有 83% 的中国参与者表示了同意。
可见,在国内,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拉满弓的箭,射得更远”,“价值感需要靠努力工作和学习来实现”。
我们似乎习惯了用“累”来替代“充实”,用“忙碌”来替代“幸福”,甚至把自己经历过的那些痛苦和焦虑,通过鸡娃的形式传递给孩子。
在《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 2557 天》中,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