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微塑料2小时进入大脑:孩子身边最常见的塑料污染,都被我们忽略了

微塑料2小时进入大脑:孩子身边最常见的塑料污染,都被我们忽略了

公众号新闻

了解我的姐妹们应该都知道,我对微塑料这事一直很关注。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意大利科学家在医院捐赠的6个胎盘里,就发现了其中4个含有微塑料碎片



同年,纽约大学研究显示,微塑料大量存在于新生儿的胎粪里,更让人担心的是,婴儿粪便中的微塑料颗粒数是成人的10~20倍



就这两年,科学家们就微塑料对人体的入侵的研究更是有了让人毛骨悚然的发现。


例如,人类血液也被检测出微塑料:


这项研究来源于荷兰最顶尖的环境研究机构,收集了22个志愿者提供的血液样本,其中居然在17个人的血液里都检测出微塑料颗粒。



前阵子,中国科学家首次在人类心脏发现微塑料


这次我终于坐不住了,来好好唠唠微塑料这件事。


微塑料的危害

远比我们想象中严峻



我以前说过,绝大部分微塑料可以排到体外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不管你测或不测,微塑料一直在人体内,只会增不会减


之前学界对微塑料的危害还不太明确,但这两年终于“证据确凿”了。


由国际科学团队联合在《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发表的研究显示,对小鼠的新研究表明,微塑料颗粒在被摄入体内后,仅 2 小时即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研究人员表示,在大脑中塑料颗粒可能会增加炎症、神经紊乱,甚至是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更不要说像双酚A这种已经被明确证实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塑料了。


被微塑料污染威胁的,首当其冲的还是婴幼儿。


美国纽约大学儿科学系教授称,微塑料会影响生命发育的早期现象,对婴儿发育很可能并不是好事。


微塑料从何而来呢?



话说回来,这些微塑料是怎么进入我们的身体的呢?


2017年,美国对十个国家的自来水进行采样调查,发现83%的水都受到微塑料的污染;被人吃进肚子里的鱼,含有微塑料的竟高达74%



央视早在2019年做过一个报道,显示全球每周人均微塑料摄入量为5g,相当于我们每周在不知不觉中“吃”掉一张信用卡



这些微塑料一部分残留在人体中,也会随着母体“遗传”给胎儿。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婴儿的日常生活几乎被塑料包围。


宝宝日常使用的爬行垫、奶瓶、磨牙棒、玩具餐具甚至食物包装,都是塑料制品。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奶瓶了。


根据去年权威杂志《自然-食物》(Nature Food)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


聚丙烯(PP)材质的婴儿奶瓶冲泡标准配方奶粉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微塑料。



要知道,PP材质已经被普遍认为安全性较高的食品级别的塑料,占目前市面上奶瓶的80%以上。


市面上很多PP材质的餐盒甚至打着可放进微波炉的旗号。


很多人应该有这样的疑问:PP塑料不是众所周知耐高温的吗?

其实商家宣传的耐高温,主要意思是指加热不变形,换句话说就是该塑料的熔点,而不是说这么做足够的安全和健康。

在《自然-食物》的这个研究里,研究团队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奶粉冲调方法:

将奶瓶用95℃的热水消毒、风干
👇🏻
用70℃的热水冲泡奶粉
👇🏻
上下摇晃均匀

这么整套流程下来,瓶中的微塑料每升高达1620万粒。

温度越高,释放出的微塑料颗粒也成倍剧增。

与此同时,奶瓶还释放出了数万亿个不足1微米大小的纳米塑料,它们数量实在太多以致于研究人员最终放弃了计数。


作为父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对孩子用的餐具可能要有一个全新的使用习惯了。

如何避免过多的微塑料污染?


既然关乎孩子的健康大事,作为父母可不敢轻视。

SO,查阅了各种资料之后,包妈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避坑指南,为姐妹们在孩子餐具使用的路上提供一些参考。

1、看材质

虽说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肯定优先选择玻璃材质的餐具。

但孩子小,难免摔摔碰碰,玻璃渣渣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安全隐患。所在塑料的挑选上,咱们尽量挑选耐高温耐腐性的。

怎么挑

无论耐热性、耐腐蚀性还是清洁度上,我们挑选塑料的优先等级为:

PPSU > PES > PP

多久更换一次

这三类塑料的使用寿命也是有区别的,分别为:


PP塑料:4个月
PES塑料:6个月

PPSU塑料:6~8个月


PPSU塑料是目前安全等级较高的塑料,但同时成本也高,价格如果太低不太可能买到PPSU餐具。

2、避免盛饭温度太高的食品

拿我家来说,已经尽量避免拿塑料餐具盛放高温的食物了。

孩子的塑料水杯,水都是放凉了倒进去。

塑料餐具一律不准放进蒸炉里。

特别要注意的是,很多号称可以放进微波炉的饭盒,也要避免高温加热,每次加热不超过2分钟。

(饭盒上面的塑料盖子很多都不能放进微波炉里的!!!)

所以刚做好的饭菜也不要直接装进孩子的塑料餐盘里,放凉了再装。

3、改进冲泡奶粉的流程

在灭菌后的非塑料容器里冲泡完奶粉,稍微晾凉后再装进塑料奶瓶里。

用晾凉的温水反复冲洗奶瓶3次以上,以代替高温的水烫奶瓶。

最后,将清洗过后的奶瓶、奶嘴放在没用过的餐巾或者纸巾上自然晾干。高温烘干的步骤还是尽量避免吧。

警惕生活中看不见的“隐形杀手”



最后,还有一些生活的小习惯,会让我们的孩子活在被“微塑料包围”的世界里。

1、瓶装水

有研究表明,只喝瓶装水的人“每年可能多摄入90000个塑料颗粒”,常见的矿泉水瓶、汽水瓶不能长期循环使用,不能在太阳下暴晒,更不能装热水。

这种瓶子的材质不耐热,超过70℃就会变形,可能就会释放出有毒物质了。

2、一次性水杯、饭盒

去年5月份,我国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盛放外卖、饮用水的塑料包装中存在制造过程中无意添加了塑料碎片。


外卖容器平均含有12~38毫克的微塑料,且这种微塑料非常容易分离,通过简单的水洗,塑料容器就会释放出尺寸大多小于50nm的颗粒。


也就是往外卖盒里随便灌点凉白开,微塑料就已经融进水里了。


3、保鲜膜


市面上的保鲜膜主要分为3种材质,PVC(聚氯乙烯)、PE(聚乙烯)和PVDC(聚偏二氯乙烯)。


其中PVC(聚氯乙烯)不耐高温,不能用来包装肉类、熟食等油类多的食物,安全性相对较低。


PE(聚乙烯)和PVDC(聚偏二氯乙烯)则更推荐大家日常使用。


不过武汉大学教授蒋序林则指出,无论哪一种材质的保鲜膜,在加热时都会分解出有毒物质,因此应避免将保鲜膜放进微波炉中或者用其他方式加热。


所以,千万不要把保鲜膜一起放微波炉里加热~


4、塑料砧板


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23年5月23日的《环境科学与技术》发表的另一篇文章表明,家庭用的塑料砧板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塑料砧板用于切菜和烹调食物常常会因为刀切和剁碎而形成一些材料碎片进入食物,时间一长每个家庭的砧板都有凹槽和刀痕。


当然,还有我们平时用的化妆品,也是微塑料析出的重灾区。


最后,包妈想说的是:


是时候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了。


限塑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人类向地球扔下的每一片塑料,都被自己一口一口吃回来,最终,可能融进未来每一个人类的DNA里。


我们是时候好好审视一下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存方式了,反思一下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塑料一次性用品吗?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对大自然再多一些敬畏吧~



关注我,跟包妈一起轻松育儿


众擎易举,为时不晚

对微塑料污染,我们不能再掉以轻心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污染严重!芝12区帐篷营地遭重金属污染,环团表示:清除仍不宜居....外卖用的塑料盒安不安全?研究发现……《Science》子刊 | 微塑料颗粒会进入大脑,成为有毒蛋白载体!大幅增加帕金森病风险惊呆!纽约把百事集团起诉了 控塑料污染环境 还对X功能有影响我的一位好友---Irene孩子这个问题,竟然会影响大脑!很多家长都忽略了...胃癌最常见的类型是?引起儿童黄疸型肝炎最常见的病原为?第九章 政府公权力的组织运作 (全文)在美国买二手房,这几个最常见的房屋质量问题一定要格外留意当我们忙着学习“尊重”他人时,却忽略了该如何“尊重”自己新州数百幢公寓楼存严重缺陷!上千浴室被拆除,最常见的问题是...50年以上的房子通常会遇到哪些房屋问题?这几个最常见的方面一定要格外留意加拿大最粗鲁和最礼貌城市出炉!最常见的粗鲁行为竟是“沉迷于”手机...孩子身体“停止发育”的3个信号,如果全中,孩子身高基本已经定型!你每天制造的微塑料终将进入你的血液和肺部黄扬名:孩子磨磨蹭蹭不肯睡?很多家长忽略了这个原因他发明的塑料瓶空调,让用不上电的穷人在45度高温中活下来!加拿大最粗鲁和最礼貌城市,都在安省!最常见的粗鲁行为竟是“沉迷于”手机...纽约华人看过来! 超市最常见的健康蛋白质都在这儿了…FDA警告:建议不要使用中国制造的塑料注射器!度假加勒比 (一) 旅行计划周围人都在发烧咳嗽?这里是最常见的4种原因以及处理方法孩子这种病,竟然会损伤大脑!很多家长都忽略了...统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新理论;微塑料颗粒会进入大脑,促进有毒蛋白形成 | 环球科学要闻科普 | 北美最常见的健康蛋白质来源Top10!澳洲数百幢公寓楼存严重缺陷!上千浴室被拆除,最常见的问题是..加拿大最常见的健康蛋白质来源Top10!外卖盒、塑料瓶释放的微塑料已入侵心脏!仅3分钟的微波加热,能使餐盒释放出20亿微塑料颗粒盖有时代印戳的日记深圳这处宝藏景点被全国人忽略了!花3小时环游世界,专属价格入住莱佛士与文华东方!在南加买老房子,这几个最常见的房屋质量问题一定要格外留意当我们说汉唐盛世的时候,忽略了哪些历史真实?咏无花果瞭望|​快递外卖成塑料污染“重灾区”,何以难“瘦身”?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