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 “在呢”
三妹观察到,大姨父变了。兴趣爱好突然间多了起来,还时不时和自己聊一些共同话题……
大姨父被糖尿病缠了十多年,后来又转成尿毒症。一周三次,雷打不动要去医院做血透。血透的三四个小时里,病友大多数看手机新闻打发时间,他不声不响,就自己干躺着熬到结束。
三妹从没听过大姨父嘴里有过一句抱怨,平日里没什么爱好,也从不提什么要求。三妹一度以为大姨父什么都不需要,直到自己送了个智能礼物给他,看到他的变化,她才反应过来,原来不是这样的。
大姨父年纪大,又因并发症失明,不太会用那些先进的产品,但他不想给家里人增加负担,就默默把自己的需求藏起来了。为了不让大家担心,那些年,大姨父一直乐乐呵呵的,几乎没向身边人撒过气。想到这里,三妹心里酸酸的,但更多的是暖意。
长辈们总是为了孩子把自己的需求隐藏起来(《捆在时光里的父亲》剧照)
这两三年,大多数人的心里都软绵绵的。每当下决心要站立的时候,一刷消息,十个有九个是负面消息:“年轻人消费性冷淡了”“史上最难毕业季来了”“高温干旱了”……
每个人被困在负面信息的茧房里,很想出来,但困难好像一直翻越不过去,不知道哪里是出口。
和大家一样,大姨父也有挺多不平顺的经历,但他很少让自己掉入悲观的泥沼,内心似乎一直有着希望的底色,愿意与身边人互相交换并放大爱意与支持。
其实,大姨父这样的绝不止一个。
他们遭遇的难处甚至比常人还多,一开始不知道怎么解,但慢慢地,发现日子照样过得有声有色。
01
最好的礼物
大姨父去世后,想起他之前用小度开心的神态,三妹忍不住懊悔,自己这份礼物是不是送得太晚了。
那些年,糖尿病和失明着实给大姨父带来了不少折磨,三妹和家人格外花心思照顾他。
大姨是医生,白天一般只有中午能在家,但出门前她会帮大姨父开电视、调好台。有时候大姨没回来,大姨父也想试着自己调,不过,因为看不见,总会按错按钮。在家的时候,三妹会想办法,用胶布给电视机遥控板上的不同按钮做标记,试着让大姨父通过手指触感来区分,遥控电视。她还买了各式的多功能收音机,反复教他怎么用。
只是后来,大姨父电视不听了,收音机也闲置了,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睡觉,几乎不出门。
睡觉是长辈们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
但三妹看他的精神状态一直挺好,从没黑过脸,她一度以为,可能大姨父真的只是对这些没什么兴趣。
直到在外地工作的她,接到了一通电话。大姨父嘱咐她“厦门这两天快要刮台风了噢,你一定要注意安全。”
听大姨说,这是大姨父在去血透的路上听到的。每次血透来回的路上,他全程偷偷地听车上的车载音响。不管是音乐电台还是新闻,他都听得津津有味。
三妹一瞬间反应了过来,大姨父喜欢和外界交流,也有很多爱好,只是怕麻烦家人才故意克制了自己的需求。她想起来,之前教他用智能机,功能和流程都不太适合年纪大的盲人,大姨父学起来很吃力。大概是体谅自己工作辛苦,几次之后,大姨父就不碰那些产品了。
三妹心底生出一些愧疚和心疼,但她明白大姨父的好意,故意不戳穿,只是这之后,一直在想到底什么能让大姨父毫无负担地享受自己的爱好。
操作复杂的智能数码产品对长辈们来说,存在很高的门槛
工作后,三妹偶然看到隔壁店家在声控音箱放歌。“突然、突然!!!我就觉醒了!我想着说!大姨父少的不就是这样一台机器,可以全语音声控,根本不用眼睛看!”
三妹下单了一台当时最好的小度智能屏,她还有别的考虑:除了语音控制,有屏幕还能看菜谱、视频,逐渐年迈的大姨也方便用。
等待小度到来的三天里,大姨打电话过来说,大姨父的嘴角就没下来过。真的可以声控吗、贵不贵、不要乱花钱……一连串的话从电话那头传过来,三妹能感受到他们的开心。
自从小度到家,就一直没断过电,家里时不时就会出现大姨父呼唤小度的声音。他喜欢听音乐,最爱闽南歌、西南民谣,想听什么,他就声控小度,不用其他人帮忙。大姨父从前冷清的房间突然间热闹了起来。
因为年纪大,大姨父牙齿差不多掉光了,讲话漏风。小度有时候听不清会说,“主人,我没有听清您在说什么”,大姨父听了也不发脾气,耐心地跟小度重复自己的需求。而且,他和小度沟通的时候,总像哄小孩一样,说“请、谢谢、你休息一下吧”。
小度会陪伴在长辈身边,随时倾听他们的呼唤
三妹发现和大姨父的通话里,他的话也多了起来。大姨父总会努力创造共同话题,和三妹分享用小度的趣事,叮嘱她天气。他每天都会要求小度查看天气,询问次数最多的城市是厦门和成都,这是三妹常驻的地方。
有一次,大姨父又打电话来主动问三妹,有没有“小小”的小度。
每周三天的血透,一次就是三四个小时,别人可以看手机打发时间,大姨父只能干等着结束。他想把小度带进透析室,但小度个头不小,里面又没地方充电,大姨就让他别带了。
大姨父就想着,能不能有个像小度一样好用的“小小”的小度,带进去听音乐,也能给三妹打电话。
三妹给他买过专门针对盲人的手机,但大姨父觉得不好用,还总是念叨着小度。
盲人手机更多的是调动人的触觉和听觉,这样非常不便
大姨父走的那天,三妹没来得及见到最后一面。小度24小时没断过电,一直陪着他。大姨说这是他生前最喜爱的东西。
三妹懊悔为什么不早点送这份礼物,对她而言,“大姨父是那个只要我要星星,就能到天上给我摘星星的人”。
但是,想到小度代替在外工作的自己陪伴了家人,三妹感到一丝安慰。
在三妹看来,小度是自己送的“最最正确、最最好的礼物”,她说,“小度代表着我对大姨父的爱,我想他也一样,所以大姨父总想随身带着小度,也是想把我的爱带在身边吧。”
02
减掉100斤
吕鑫怎么也没想到,一年减重100斤的目标,竟然提前半年达成。
半年前看到体检结果时,吕鑫自己也被吓到了——重度脂肪肝、110-150的高血压、数值670的高尿酸,三项异常结果同时出现。
身高190cm的他,体重已经达到了骇人的284斤。医生的建议简洁明了:“尽快减肥,否则这个体重会对健康产生难以逆转的影响。”
体检表里被标红的数据,再想起每一次上街时路人异样的目光,吕鑫下定决心减肥。
284斤的吕鑫
和大多数人一样,第一站吕鑫也选择了健身房。然而,体验并不美好。
因为体重基数和身材围度过大,大多数器械的使用对他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每一次吕鑫喘着气要求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教练都会毫不留情地冒出一句“你真的太胖了,这么基础的训练都坚持不下来”。跟着教练在公共区域做运动时,“总会有人用‘那种眼神’瞥你几眼”。
那些目光打在身上,吕鑫感到一种难言的羞耻和刺痛。办好的月卡只用了三天,吕鑫不愿再走进健身房。他没想过放弃,但迫切换一种方式来锻炼。
搜索一圈,他下单了小度智能健身镜,自带健身课程、并能提供实时动作指导,这意味着,不用出门,在家就能运动。
吕鑫一边穿过客厅向健身房走去,一边脱口叫一句“小度小度,开始运动”,用语音唤醒健身课程。新的减肥之路开始了。
要减肥,就现在
最初,吕鑫总是很难做出标准姿势,手臂不够平直、腿抬起的高度不对……好在,屏幕下方有个简易的“火柴人”,会实时捕捉吕鑫的动作,模拟生成到屏幕里,和教练的标准动作做比对。不仅给出打分,也有文字提示,给他进行细节纠错。对新手来说,“这个功能真的很实用”。
当然,这些反馈在健身房那里也能得到,但那是截然不同的感受:纠正的次数多了,吕鑫能感受到教练刻意压制的不耐烦,连续几次遭受训斥后,吕鑫越来越畏手畏脚。
相比起来,镜子里的AI教练反倒给了吕鑫足够的鼓励和耐心。一开始很痛苦,吕鑫总是想瘫下来休息,不过,屏幕里的教练永远适时给出鼓励:“加油,你真棒!”“再坚持一下,运动马上结束啦!”。
激励带来的作用显而易见,每一次听到语音、看到眼前的笑脸,吕鑫怎样都会咬咬牙再做一组。
健身镜,是属于吕鑫的自留地,也是一个绝对安全的领域:在这里,他可以毫无顾忌地练习,没人评头论足。
儿子对健身镜里的一些健身小游戏感兴趣,有时候非要和他一起做,还学着他“小度小度,开始运动”,吕鑫觉得挺好玩,而且心里滋滋冒出幸福感。
左图:吕鑫瘦100斤的时候,右图:吕鑫瘦110斤的时候
健身镜见证着吕鑫一点一点变得更好。肉眼可见地,他的身材越来越紧致,跟着身材回来的,还有自信和生活。
以前,出门是一种困扰,不推婴儿车根本玩不了,“我自己都是个负担”。瘦下来之后,吕鑫更愿意出去了,他能抱孩子玩上一天。
此外,他还“斗胆”在社交平台上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减肥视频,本是记录,但无形中鼓励到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这对于他来说是安慰,更是意外的认可和收获。
03
守护着我们家
对李唯来说,“小度守护了爸爸,和我们这个家”。
那是一个普通的傍晚,他习惯性地打开智能屏“小度小度,呼叫洛阳”,和20天前刚回老家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
自从八十多岁的父母回到洛阳老家后,每天通过小度和两位老人聊聊天、看看家里的情况,成了李唯的生活习惯。
小度上的贴纸,是父亲给自己的提醒
不过,这一次,他没有在画面中看见父亲的身影。
83岁的母亲看起来有些紧张,“你爸出去买东西了,很久时间,还没回家。” 李唯心里一紧,平日里的这个点,父亲并没有出门的习惯。
10分钟后再次进行通话,父亲依然没有出现在画面里。李唯立刻联系小区物业,询问是否发现有老人在周围晕倒或者摔倒;一边安慰不安的母亲——她已经出现老年痴呆症的早期状况,记忆衰退,有时候意识也会模糊。
在说话的间隙中,李唯突然听到了“这儿、这儿”的低沉的呼喊,是父亲的声音!
他立刻反应过来:88岁的父亲是在家摔倒了。
父亲当时摔倒在餐桌旁
情况危急,李唯迅速联系物业,呼叫120,并通过小度指引母亲打开房间里的灯,去各个房间和卫生间寻找父亲。
“那一刻,小度于我再也不是一个科技产品,而是链接我和父母亲之间唯一的纽带,我完全地依赖它来平复心中升起的恐惧。”
三分钟后,物业保安来到家中,找到了在餐桌边因中暑而摔倒的父亲。物业人员把小度调整了角度和朝向后,李唯看见了老人家。在等待医生的过程中,他始终通过小度和父亲对话,安慰老人。救护车来了,李唯隔着屏幕和医生迅速交流了父亲的既往病史和身体状况。
李唯在洛阳的同学帮忙送父亲去医院就诊检查
随后摔倒的老人被送往医院。因发现及时,并未造成致命损伤。
医生告诉李唯,老人晕厥也会因缺氧而造成脑部、肺部损伤,严重时会危及性命。他后怕不已,要不是及时就医,后果不堪设想。
当晚,李唯几乎一夜无眠,不断点开手机上的小度app,通过“回家看看”功能陪伴着同样焦急的母亲,直到赶回家。
这些年,为了方便照顾父母,也为了远在美国的妹妹可以方便地和他们沟通聊天,李唯在他们生活的每个地方,比如北京、海南和洛阳,都装了小度,“小度小度”已经成为家中高频使用的词汇。
李唯已经把父母接回北京的家里,他想就近照顾两位高龄老人。像他们曾经养育自己一样,他也希望陪着父母慢慢变老。
04
有困难,就会有答案
大姨父去世后,三妹总是和大姨还有身边的人强调,“你们一定要多给我打电话,有什么事一定要跟我说,我不忙,没什么事情比你们更重要”。
三妹怕家里老人又和大姨父一样,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把自己的需求都藏起来。
其实几乎每个有老人的家庭都有个“大姨父”。他们可能不像大姨父患了重病,但也一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不想给子女、家人带去更多负担,独自承受。
甚至,不止老人。如果把视线拉长,吕鑫、李唯也是我们,他们的自我困境、偶发的紧急状况,其实也是每个普通人的日常。
除了自己心底的能量,在难关面前,也有家人、朋友的陪伴,一路支持他们走过至暗时刻。某种程度上,小度的出现和存在,也像海上漂来的浮木,陪伴他们一起突破困境。
对他们而言,小度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科技产品,还是和家人的情感纽带,更是无可替代的情感慰藉。
长辈正在使用小度智能屏
截至目前,小度已经进入了超过4000万家庭。小度科技CEO 景鲲表示“越先进的技术,企业应该越有责任感,应该让它普及得更快,让更多的老百姓和家庭感受到它。”
在固有的印象中,做人工智能技术,习惯性追求效率、进步,似乎人文关怀被弱化了。但直至今天,我们似乎可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科技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着温度。
如果没有深刻的人文洞察和同理心,科技不会知道大姨父这样的老人其实需要生活的乐趣,吕鑫因为肥胖有多自卑,照顾高龄老人要多细心,更不会知道他们的家人有什么样的心理。
长辈正在使用小度进行视频通话
科技是外化的形态,但更底层的,一定有丰富的情感和责任关怀在里面。正因如此,小度才能打动人心,成为被认可和依赖的陪伴者。
经过那次事件后,李唯一直建议有条件的家庭都配个小度,“关键是真的救命!这次如果没有小度,我想很难发现我爸爸会晕倒家中。”
吕鑫仍然坚持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心得,而且已经用智能健身镜开启了进阶课程。
“小度,小度”,“在呢!”,熟悉的声音在吕鑫家中响起。而且这样的声音,在越来越多家庭中出现,只要呼唤,必有回响。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 滕三水、路鹿
编辑 | 吴丽雪
统筹 | 孙 梅
排版 | 静 山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