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 源:笔记侠(ID:Notesman);分享:王赛(业界知名CEO咨询顾问,《增长五线》与《增长结构》作者,科特勒咨询(KMG)中国区管理合伙人。)“到处是红海,到处充满竞争,大家也越来越卷”,相信这是不少创业者面临的难题。
要想逃离这种内卷,不是成为卷王,而是让自己变稀缺。因为在人性中,我们总想有更多的选择权,而当你成为唯一的时候,就不会陷入内卷,而是被争前恐后的购买。
但最重要的,是发现如何让自己变稀缺的眼光。本文根据科特勒咨询集团中国区管理合伙人王赛在中信书院《稀缺策略》新书分享内容,由笔记侠整理。以下为正文,enjoy: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稀缺策略:内卷时代商业突围的底牌》现在,增长进入了内卷时代,内卷(involution)这个词这几年在企业界以及社会学界很火,involution让我想到一个英语词evolution,即进化。所以involution这个词就是反向进化。前两天,我在日本京都拜访了很多公司,他们在事业的细分领域越做越细,也越来越卷,酒店一个马桶上可能有37个不同服务的按钮。但是,日本过去二十年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没有一家出色的公司,现在很多中国企业界去看日本,认为“日本的低欲望社会(也就是新一代颓废孤独不消费)”“M型社会(大前研一语,讲中产阶级陷落,M的两端就是穷人和富人突出的社会形态)”会是中国的未来,我高度不同意。相对日本人的思维,法国人就不一样,我当年在欧洲,有个老师是雅克让,他说法国人思维就是“Think on your way”,做到不可对比,你就永远卷不进去。所以,法国出了一堆高溢价产品,比如LV,爱马仕,欧莱雅、也有制药行业的赛诺菲。要想逃离内卷,我们就必须要做好增长。增长要关注价值创造的方式,我在《增长结构》这本书中谈到“不以价值为基础,光为增长而增长,那是癌细胞的增长之道。”而如何做到或者更准确的说如何评估增长的价值,其中有一条重要的法则就是“稀缺”。“稀缺”可能是今天进入红海、血海企业突围最重要的底牌。稀缺,内卷时代商业突围的底牌
什么是稀缺?什么是稀缺策略?如何用稀缺逃离内卷时代?我想先从几个案例入手,讲完之后,我们再看到这些策略背后的底牌、原理与本质。最后,再把原理穿越到企业实践中去。示意图
麦当劳的烤汁猪排堡,是麦当劳历史上最被追捧的汉堡之一,但是它差点从麦当劳的清单中消失。这款汉堡是在1981年推出,在1985年由于销量下降被麦当劳公司剔除出常规菜单,之后变成一款限时供应的产品。2005年,麦当劳考虑将其下架,于是为这款汉堡策划了一场告别之旅,结果在消费者中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从此,这个汉堡变成一款传奇性的产品,间歇性地出现在麦当劳的菜单上,出现在哪一家店、哪一个城市也是间歇性的。于是,很多粉丝加入社交媒体一起讨论“猪排堡的搜寻”,还有粉丝发起一个猪排堡定位网站,让粉丝们提供线索,造成一堡难求,变成麦当劳历史上最传奇的汉堡。今天如果说哪个白酒更高端,你会毫不犹豫选择茅台,但在20年前,却是五粮液稳坐高端白酒第一的宝座。可能很多人不知道,1998年五粮液的市场价超过茅台,当时五粮液的利润是茅台的4倍,那个时候的国酒毫无疑问是五粮液。但是2005年后来了个大反转,茅台成功碾压五粮液。第一,五粮液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增加销售额,一口气弄了上千个子品牌,和一大堆的销售公司,产品覆盖高端、中端、低端的所有市场。前期,这样的布局让五粮液获得业务增长,但后期这些子品牌严重消耗了五粮液的口碑、品牌资产,并拉低了利润,品牌透支严重,出现后续发力困难的尴尬局面。而同期茅台压缩了74%的子品牌,不降出厂价,坚持物以稀为贵,毛利润做到了94%。第二,2005年开始,茅台反超五粮液,成为了高端品牌白酒的新老大,但是在人们的心中,提起国酒,首先想到的仍是五粮液。这让茅台始终不是滋味,于是开始走上漫长的申请国酒商标之路。从2001年开始,申请了9次国酒商标,但都未获得批准,直到2012年茅台才申请下来,变成“国酒茅台”。第三,茅台宣称自己只能在仁怀镇的赤水河生产,离开仁怀就酿不出茅台酒。而五粮液的生产没那么多要求。但斌此前曾把茅台比作“液体金山”,他表示,只要赤水河的水一直流淌,只要中国的白酒文化不变,它就像一座液体金山一样,永不枯竭地创造财富。卢浮宫有三件镇馆之宝,分别是《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像》两件雕塑以及达芬奇最有名的那幅《蒙娜丽莎》。我曾经去过十几次卢浮宫,这里顶级的艺术品太多,我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三件物品成为了顶流?前两天看到清华大学金融系张晓泉教授的一篇文章,很受到启发。他提到《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像》这两者相似于神秘之处,而这种神秘之处又构成了稀缺。比如,她们的身体都是残缺的,她们的身份都是没有定论的,它们的创作者都是未知的,它们的发现过程都是有争议的。关于雕塑原本姿态的讨论最具有想象空间,这也激发了围观群众的想象力和创作欲,五花八门的猜想创作又为艺术品带来了关注,比如不同人对雕像的复原。而蒙娜丽莎这幅画在成为镇馆之宝之前,1911年被盗过,法国政府全球寻找,两年后才让其回到卢浮宫。在这期间,西班牙著名立体派画家毕加索、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和美国金融巨头J.P.摩根都曾被当作嫌疑人接受调查。以至于有人说,“如果被盗的是达芬奇的另一件作品,那么它将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品,而不是《蒙娜丽莎》。”这不得不让我想起王羲之兰亭序,为什么它被称之为中国书法第一帖,这当然和王羲之的书法美感相关,但是比这更稀缺的,是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兰亭喝酒完后,发现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字。从此,兰亭序变成了神作中的神作。这三个案例,统一都指向了稀缺。按照经济学书中马歇尔的供给、需求曲线,稀缺让供给减少,需求的欲望增大。《稀缺策略》这本书中,温斯坦博士把稀缺分为了几种:供给侧的稀缺:这种稀缺出现往往由于供给不足,没有足够的产品供人获取,比如说钻石,一直在控制供给;限量版稀缺:基于有限的商品生产数量而来,通常是对原版商品进行轻微改动后的商品版本;限时类稀缺:此类稀缺源于某段指定时间内限量购买、限量供应,是时间导致的稀缺;比如双11,造成了全球电商世界的一个奇迹。需求类稀缺:这种形式的稀缺是由于产品热销,需求高涨导致的需求,这就要影响消费者行为,让产品流行。比如喜茶和FENDI(芬迪)的联名奶茶。如果温斯坦只分析到这里,可能就太肤浅了,《稀缺策略》深入从人性中分析问题,讲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人性实验:实验要求32名6岁儿童在稀缺物品和非稀缺物品之间进行选择。实验中,准备了一堆包装一模一样的东西,与一件单独放置的东西,让孩子们来进行选择,这些6岁的孩子大多数会选择单独放置的(也就是稀缺的)物品。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孩子们感知到还有其他人会有同样的选择,就会更倾向于选择这件东西。另外,当一个孩子感觉到稀缺品极大有可能被其他小朋友拿走时,他选择这件物品的紧迫性会变得更强。虽然这是一个实验,但是说明人对稀缺物的偏好,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人们通过稀缺来感受独特。市场营销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发现,稀缺是最能影响人对某件事物判断和偏好的元素之一。从致命的人性上讲,稀缺会导致人们对自己获得某件物品的自由受到威胁,由此反向强化了人们获得此物的意愿。人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选择能力被剥夺,这是人性。按照进化生物学,竞争往往与资源的稀缺相关。在遇到稀缺场景时,人的神经系统会立即活跃,激起人的拥有欲。稀缺会增强人们做出决定的紧迫感,导致出现“现在就要买”的心理。当企业传达出稀缺存在的时候,它就对我们的自由选择权利做出挑战,由此触发人们的阻抗心理,导致人们立即反应。在商业中,对稀缺原理的应用
《稀缺策略》这本书很棒,但是结构化不足,我想把它写成一个公式:稀缺=结构稀缺+心理稀缺。结构稀缺就是供给跟不上需求,这里,企业要么占领了独特的资源,要么具备核心能力。于是,他就掌握对行业的定价权。张维迎有个概念,核心能力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学不会”,就是讲如何识别稀缺的核心能力。除了结构稀缺,还有一种方式则是心理稀缺,通过市场营销影响消费者行为。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在携程上订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携程可能有两种稀缺的方式影响我快速决策:一种是每点一次涨价5%,一种是突然跳出一个窗口,限时比如倒计时10到1,有一个8折权益。这个时候,根据我做的消费者行为测试,由于稀缺,消费者会迅速点击购买按钮的概率大涨。当然,也有把结构稀缺和心理稀缺一起来使用的案例,也就是著名的戴比尔斯案例。我们今天在很多场合上用到钻石,甚至对于一些人而言钻石是刚需,然而这个格局背后有一个操盘者,这个人就是哈里·奥本海默。1938年是美国大萧条时代,钻石的价格在市场上一落千丈。戴比尔斯无法改变经济形势,但可以通过市场营销改变消费者的观念,哈里认为需求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创造出来的,他提出钻石不能是一种可以被转卖的贵重石头,而应该成为一种永恒的爱与承诺的东西,把消费者的弹性需求变成刚需。于是,他和一家市场营销公司合作,将浪漫、承诺与钻石画上等号,使得美国钻石销量上升55%。到1947年,哈里又调整策略,将钻石和订婚这件事锁死,神作一刀是到了1948年,推出那句传世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把钻石的价值又升位到收藏品,要永远珍藏,不可转卖。而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同时,戴比尔斯在供给侧不断收购矿山,垄断了90%的钻石。我们可以看到,有限的供给和扩大的需求,是导致稀缺出现的原因,这就是结构稀缺和心理稀缺共同起作用的策略。从战略和市场营销上讲,我认为稀缺对中国企业的使命可以从四个维度展开:2022年,我的一位企业界朋友找我,操刀他旗下高尔夫的品牌战略,这家高尔夫地处龙岗,他是从中信手上收购过来的,十年前改名为正中,和该企业的集团品牌一致。我担任品牌战略顾问的时候,核心就是一个思维:如何让这家高尔夫球会稀缺化。很多人认为品牌就是“渠道、媒体、效果”,按照乔布斯的话,这些都是加快触达消费者的手段,它们成就不了品牌。真正能成就品牌的是背后的内容,是内容背后的魂。品牌要具备超越性,才有魂。定位不具备超越性。什么是高层次的品牌、什么是高溢价的品牌?是能把自己变成稀缺的品牌。功能、利益这些不具备超越性,文化与信仰才有超越性。所以,我一个朋友品牌专家张彬总说,高端的稀缺品牌要“做人品、人性、人文”,三者都要做到,人文就是文化内核。这个球场地处深圳郊区,不像深圳其他高尔夫球会,比如西丽,在市中心。但是用稀缺的眼光看,正是由于偏离市区,才有“中隐隐于郊”的感觉,才会有千亩龙湖,山水相合的地理特质,一下子把劣势变成优势,有了稀缺感。除了它“隐世”的地理位置,我调研过程中,还发现这家高尔夫举办过全球沃尔沃公开赛,并连续进入世界前100家高尔夫球场的排名,这在中国是稀缺的。但是,放在全球范围内,毕竟前100的高尔夫有100个,那什么东西更稀缺,这就涉及到了品牌的内核,就是乔布斯说的要有超越性的东西。高尔夫是西方运动中少有的天人合一的运动,它讲究绅士精神、自律,会塑造运动者,而不是以打败对方为目的,是一个内圣外王的运动,在山水之间,从心自由。于是,我给这位企业家提出——当今世界前100的高尔夫中,最稀缺的应该是有中国文化精神的高尔夫球会,这在国际舞台上形成顶级的稀缺。后来,这家高尔夫球会更名为“隐秀”,隐秀高尔夫,隐,即“中隐隐于郊”,讲球会的环境,隐也是运动自由自律、宁静达观的感受,以及中国道家顺从天道的无为;而秀,是高尔夫不懈超越的精神,是儒家生生不息的思想。同时,隐秀也是中国南北朝典籍《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的灵魂,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里面,现在球会会籍一籍难求。该球会会籍成为南中国最稀缺的会籍资源,很多企业界,包括微信之父张小龙也在这里打球。第二,做稀缺,要形成有效的品牌组合,防止“劳斯莱斯症”。什么叫劳斯莱斯症,劳斯莱斯就是把自己做到超级稀缺了,结果市场太小,被宝马收购了。所以在战略上实施稀缺策略,你得有不同的业务来做互补。比如,前段时间比亚迪推出100多万的顶配车仰望,被消费者疯抢。但是如果比亚迪没有其他的电动车,比如秦、汉、宋这些做销量的品牌压底,单独出这辆车可能会和劳斯莱斯一样,受众太小。比亚迪这一招很聪明,通过稀缺策略推出仰望,把整个比亚迪的品牌势能拉升,反向给旗下的其他电动车系的销售造成促进。这叫做品牌折射。所以企业用稀缺策略,要注意打组合的牌局。稀缺品往往靠右边,属于利润率高的公司,但是利润率高的公司容易掉入第四象限,也就是“利润率高-周转率低”,变成所谓的“原子弹型业务”,简称“要么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所以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提高周转率。另一个例子是美团的黑珍珠餐厅指南,美团利用它稀缺的大数据把有特色的好餐厅全部找出来,这些餐厅利润相对高,而由于消费者有“黑珍珠指南”作为参考,使得大流量以及品牌认可度导向这些餐厅,让周转率和利润率双向提升,同时形成美团相对于其他同类平台的差异化。《稀缺策略》这本书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战术,利用行为学促使消费者购买。比如限时购买,有限购买机会,倒计时法,限身份购买。以前平安银行和上海电影院线搞了一个活动,限时刷平安卡看电影五折,既让年轻人习惯使用平安信用卡,又帮助电影院线增长了客户。我记得以前在巴黎香榭里大街,购买LV写着每本护照限买5件,结果推动了更多的消费者去买3件以上,因为消费者担心损失这个机会(这也是人性,行为经济学里叫做“损失厌恶”)。比较典型的就是618、双11;这些都是微观层面推动业务促进的战术。最重要的,是发现稀缺的眼光
比如bilibili,你要成为会员还要回答一系列二次元问题,回答完后,成为用户的人就特别忠诚,因为他们认为机会稀缺,共同的认可感就更强。第二,稀缺不一定是卖得贵,要形成组合,才能有面子,有里子。几年前我去坐东航,发现以前一些针对金卡的服务全部取消了,比如给金卡送拖鞋、单独提示飞机升降时间等。于是,有一次我去东航,我就批评他们没有稀缺思维,他们说王老师现在航空公司为了省成本都这样,我说“反者,道之动”,就是因为现在所有航空公司都不给金卡提供原有服务了,你一提供,你就稀缺了,成为服务体验好的航空公司了。我开玩笑地说,你们看过《在云端up in the air》这部电影没,电影里乔治·克鲁尼天天就坐一家航空公司,为什么,因为这家航空公司说,如果每年坐他们航班做成美国前五,就把客户的名字打在飞机上,这让这些常旅客疯狂,这是多么具备稀缺思维的设计者啊!关于稀缺眼光,最后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你这家公司控制了市场绝大部分的购物车,你想想业务可以怎么增长?第一种思维,什么叫绝对控制,控制市场95%,这意味垄断,于是可以涨价,这是第一种稀缺的眼光。再看第二种,第二种决策者说,全中国购物车都在我控制中,我看看什么稀缺,之后发现比购物车的钢筋设计更稀缺的,是消费者的注意力。然后,就可以在购物车上可以放一个屏幕,卖广告,这种稀缺眼光下诞生了以分众为首的一批公司。再顺着想,比消费者注意力稀缺的是什么,是时间。我推着购物车到终端,看到这么多商品,比如奶粉有上百个品牌,而根据我购物车的大数据,消费者停留在货架边的时间为2分21秒,意味着你投放广告,最多2-3个,那这个购物车公司能不能做一个数据拍卖系统,让这些奶粉品牌竞价这个3.21秒中,在货架边出现谁的广告?这就是百度模式。比消费者时间更稀缺的是什么,是消费者的选择。于是这个购物车可以创新,加上一个电子感应设备,消费者每从货架上拿一个商品,丢进去,就可以看到消费大数据对这个商品的评价。这一来,商家都开始怕购物车这家公司,因为它占领了咽喉,携程就是这样,现在我去各地订酒店,已经不看所谓品牌,而是看消费者评价,是不是4.8分以上。如果我再问一句,比消费者选择更稀缺的是什么?是消费者持续不断的需求。我们假设这个购物车和消费者ID打通,知道消费者一年来几次,可能70%商品都差不多,购物车就可以在你每个月初弹出一个购物清单给你,消费者只用选择去掉或增加。如果这个模式成功,这家公司又会变成一家客户需求管理公司....我不继续演绎了,再演绎下去,你会知道过去10年的零售革命在这个购物车上全部可以变出来,只不过没有用购物车这个形态,但是以这种底层逻辑为内核的商业演变无所不在。我这里想强调的是,真正稀缺的,是能够看出哪些是稀缺的眼光。而稀缺眼光背后的是“企业家精神”,我很喜欢北大张维迎对企业家精神的解读,企业家就是要有独特的见识和胆识,识别到稀缺的机会、形成稀缺的能力、创造稀缺的客户价值,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品牌官立场。了解更多精彩案例,点击下方关注首席品牌官公众号。
首席品牌官 创立于 2013 年,是品牌人成长及经验共享平台,平台包括自媒体、社群、培训和品牌活动。
「首席品牌官」自媒体系“CMO 价值营销自媒体联盟”发起机构、“公关传播行业最具影响力原创自媒体”。投稿、内容合作,请联系「品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