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9.9分国剧,搁现在根本过不了审!
这是一部快30年前的国产剧,画质超糊,却拿下豆瓣9.4分。
反正,是今天拍不出来的神剧:《无悔追踪》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开国大典,礼炮整整28响。
土唐刀胡同,一间理发店里,剃头老师傅正在纳闷:这礼炮轰出去,伤不伤人呀?
这时,边上一个高高瘦瘦、书生模样的青年,连忙给他科普:这种是山炮,炮身短,射程也短,弹头早就给拔了,所以是光听响,不伤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话好巧不巧,被门口巡逻路过的派出所所长肖大力,听进了耳朵里。
他跟人一打听,原来说话的青年是个小学老师,名叫冯静波。
一个教书的,怎么知道礼炮是山炮放的?好像对武器很熟悉?
肖大力悄悄留了个心眼儿…
寻了个机会,大力带人到冯静波家中试探,发现这人果然有古怪…
一个穷教书匠,家里居然有台留声机,播着大力从来没听过的外国乐曲;
他还有一本英文字典,却不知道为啥,急急忙忙卖给了收废品的…
更可疑的是,大力留意到,冯静波在说“是”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做出标准的立正动作。
这人怕不是当过兵?
他的直觉没有错,冯静波,确实是国民党的潜伏特务。
彼时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在大陆埋伏了不少特务,密谋暗杀反攻。
冯静波的任务,是留在北京搜集情报,随时向台湾来人提供帮助,代号5182。
但什么证据没有,哪能随便抓人…
大力做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带上老婆孩子,搬进冯静波住的十五号院,跟他做起了邻居。
他白天暗中观察,试图抓到对方言行中的破绽;夜里趴墙根偷听,想要寻出对方通敌的实锤…
而冯静波,分明看出了肖大力的意图,他没法说破,只能处处小心谨慎,夹着尾巴做人…
这一兵一贼,就这么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追踪与逃避。
他们谁也没想到,时代的浪潮一个接一个到来,他们两家人的命运,终将捆绑在一起,再也无法挣脱…
20集国产剧《无悔追踪》,于1995年开播,27年过去了,豆瓣评分悄悄上涨,现在已经飙升到9.4分。
故事改编自张策的同名短篇小说,老实说,原著就是一部普通的刑侦小说,远不如剧作生动曲折。
导演尹力,编剧史建全,都是北京人,两人还是发小,一个住宣武,一个住崇文,俩人都喜欢画画,经常骑着自行车围着四九城转。
后来,他们把老北京街头巷尾的风土民情,都编进了《无悔追踪》里。
出品人是郑晓龙,代表作就更多了:《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金婚》,以及你们百看不厌、盘出包浆的《后宫:甄嬛传》。
这部《无悔追踪》,也是当年的爆款。
有多火呢?那两年,人们茶余饭后最爱谈的电视剧,一部是《我爱我家》,另一部就是它。
当时陈丹青在美国,跟朋友们一起追剧,大家为了《无悔追踪》,特意买了一台录像机,再去租录像带来播。一群人每天围着看,看得直哭。
陈丹青后来说,就是90年代《无悔追踪》等一系列精彩的连续剧,把他从美国弄了回来。因为他从连续剧里看到中国人变了,而且重要的是,很多过去被遮蔽的主题可以说了…
短短20集的《无悔追踪》,记录了北京一条胡同里,一群最普通的老百姓,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后,将近四十年的风雨变迁。
表面上,是谍战剧,实际上,是年代剧。
国家经历的重大事件,关乎到每个普通人命运的时代节点,都在影像当中留下了记录。
故事缓缓讲述着一年又一年,没有撕逼狗血,只有一群本分善良的小人物,被裹挟在时代大洪流当中…
他们承受苦难,他们坚韧不屈,他们的命运与得失,牵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能看到这种剧,就像走路捡了金子一样!
还有人说:这是一部新中国编年体《史纪》,一部胡同版《茶馆》,向历史致敬,向编剧致敬!
年代剧,最忌宏大叙事,而这部剧最擅长的,就是拍出生活实感。
整部剧对话几乎都是地道北京话,台词生动,接地气。
特别是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歇后语,看似俚俗,全是屎尿屁,上不了台面,却是底层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比如,“耗子舔猫的屁股眼,自个儿他妈嘬(作)的”。
形容特务迟早要暴露,是“裤子里的屎,兜不住,屁股臭了,割不掉”。
形容几个人性格各异,没法强融,是“尿不到一个壶里”…
尤其肖大力这个角色,是个粗人,没多少文化,但正直一根筋,誓与冯静波死磕到底。
他的台词,粗俗中带着狠劲:
我就不信,你一个虱子,能顶得起床单来。
你做门楼我做灯,我就是坐折板凳熬干油,也要查你个底儿掉,我不姓肖!
没有三十年不漏的大瓦房…
现在我们也有年代剧,甚至有不少佳作,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现在的台词,文绉绉、端着说话的有不少,却再也寻不出这么生活化,充满民间智慧的表达。
因为真实,哪怕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也完全能够代入他们的生活。
而剧情的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却又异常激烈,现实便是如此,命运从不按套路出牌…
乌鸦常常被片中突如其来的变故,深深震撼,热泪盈眶。
一个头两集就消失跑去参加志愿军的青年,几年后再出现,没了一条胳膊;
一个不太重要的配角,再次传来的消息,竟然是在乡下饿死了;
你以为的女一号,她勤劳善良、乐观向上,但剧演到一半,上吊自杀了…
原来,她没有主角光环,时代的一粒沙,落到她头上,就过不去了。
当历史里冷冰冰的数字,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当你知道,他们也有深爱的人,没多久之前,还在操心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努力顽强地生活着,怎能不为这人生无常,唏嘘不已?
肖大力与冯静波对抗了将近四十年,这四十年,中国大地何尝不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
曾经的下属成了领导,曾经的街道主任升到了局长,曾经的朋友老死不相往来,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对象,也远走他乡,渐渐淡忘…
时间,也改变了人。
曾经的敌人,如今也看不真切了…
正直固执的肖大力,和文雅内敛的冯静波,鬓角都生出了白发,弯腰驼背,步履蹒跚,而他们说话的腔调,居然越来越像…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是互相折磨的兵与贼,也是互帮互助的邻居,还差点成了儿女亲家…
他们逐渐心知肚明,彼此同样坚守着做人的底线。
肖大力从来没有放弃寻找冯静波的罪证,即便如此,他没使过阴招权谋,在人人但求自保的年代,从未向他人吐露半个字…
他是一身正气、铁骨铮铮的人民警察,一辈子没出卖过良心。
而冯静波,因为被大力盯上,没做成一件特务的事,大半辈子,只剩下小心翼翼地生活。
当年,他的上线对他说:你要忍辱负重、孤军奋战,你今后要像贼一样生活,可能比贼还要贫困。
仿佛一语成谶。
但即便如此,冯静波始终没有失掉身为知识分子的尊严与责任。
在学校里教书,他积极钻研业务,地理、语文、珠算都能教,晚上还去夜校给文盲扫盲。
他劝妓院的丫头去上课学习,对方即使不识字,但他从未轻视过对方。
他说:她也是无产阶级的一份子,虽然出生卑微,可是从不仰富人之鼻息。
他给穷人家孩子垫学费,帮街坊写信、写牌匾,邻居家死了人,他帮着料理身后事…
为求自保,他积极参加各种运动,但他从不在背后说人坏话,不落井下石,不谋私利。
他努力学习、积极创新,希望能够真正帮助他人。
他发明超音波熥早点炉,让孩子们吃上热饭,发明自动翻开吐痰器,教孩子讲卫生;
除四害,他发明快速灭蝇枪,大炼钢铁,他发明自行车飞轮加速鼓风机;
肖大力想抓他言语上的错漏,没想到,他给老百姓解释国家政策思想,分析得头头是道,还起到了很好的普及安抚作用。
后来改革开放,昔日情人从深圳回来,邀他一起下海,他断然拒绝。
他说:现在学校教学秩序刚刚恢复,人才奇缺,很多年轻人都闹着去深圳,我现在走,不好。
他怎么不知道,自己待的地方有多憋屈,人们为了十几块钱的工资争得脸红脖子粗,那遥远的深圳,明明大有作为…
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有他的理想和使命。
知名编剧常江,曾这样评价冯静波这个角色:不贪财,不恋权,不伤人,不狂热,不空谈,忍受一切清贫和不公…这四十年,他真正和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帮助他们热爱他们。知识分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再是被奉献被喂养的巨婴,在对待人民上,他算得上俯仰之间无愧天地。
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冯静波仿佛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在真实火热的生活中,他找到了用武之地,发现了人生的意义。
书本上空谈的主义,没能让他安顿好自己,反而是生活本身,让他重拾了活下去的勇气…
他唯一一次情绪大爆发,是看到昔日国民党少将,成为港商衣锦还乡,居然要给酒楼题字。更肉麻的是,身边众人追着给他捧臭脚…
冯静波当场发飙:这写的也能叫书法?
别人出来打圆场:他现在是名人…
冯静波大怒:名人?严嵩、乾隆那算是名人…我冯某人不算是名人,可是你们看看我这字,那是划入列阵排云,点如高峰坠石,直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烈奔,就我这笔刷子,没有三十年的潜心造化、忍辱负重、闭门思过、脱胎换骨,我敢滋出这丈二的尿去?
这段名场面,曾经在微博上被竞相转发。
当年出演冯静波的王志文,不到30岁,还算是枚小鲜肉,却将一个老年知识分子的沧桑与傲骨,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快三十年过去了…
这样的演员,这样的编剧,这样的经典场面,我们再也没有见过…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点个“”,国产神剧,且看且珍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