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剧第一清流,就这么凉了?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身处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
中美贸易争端加剧,俄乌战争爆发,一场全世界范围内的疫情,更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轨迹。
行业不景气,裁员潮来袭,有人失去了工作。无数人喊着躺平,却因为生活的高昂成本,只能继续忍受着996的工作。
环视四周一圈,身边的人普遍透露着一种对未来的迷茫感。
那么,一个问题来了:
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底层的小人物,该怎么办?
恰好,看了近日的一部热播剧,讲述的就是三国历史大背景下,一些小人物的故事。
《风起陇西》
本剧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导演路阳坦言,自己最被触动的地方,就是书中所体现的:
「大时代下小人物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清醒的个人认知,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和道义的主题。」
坦白讲,很久不追剧的我,硬是每天等着更新。
在剧中这些小人物的身上,我看到许多自己的影子。
而他们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下的个人选择,对于今天的你我,仍然有些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故事的内核并不复杂,讲述的是诸葛亮最后十年北伐期间,蜀国间谍「白帝(代号)」为潜入魏国盗取情报而上演的一场「谍中谍」大戏。
但可贵的,是视角。
一,小人物视角。
第一集上来,就是三国经典戏码:蜀军街亭失守。
但与历史原因不同,战争复盘会结果表明,失败原因在于:情报有误。
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白帝背叛,传递假情报,要么情报中途被人替换。
于是,蜀国情报机关司闻曹的一把手冯膺,授命国内反间部门靖安司司尉荀诩(白宇饰)前往魏国查明真相。
自此,我们熟悉的大人物一笔带过,小人物纷纷登场。
白帝是时任魏国天水主簿的陈恭(陈坤饰),此时,他被蜀魏两面夹击,急需自证清白。
荀诩也不相信陈恭背叛,宁可违背命令,也要查明真相。
然而,任务期间出现差错,陈恭亲眼看着妻子在面前死去。
而小人物的无奈和挣扎,也在此彻底被呈现出来。
他想过放弃任务救出妻子,可最终妻子以死保全了他。
但随着真相不断浮出水面,陈恭发现,自己拼命所做的一切,最终成全的只是朝堂的权力内斗。而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为「光复汉室」而牺牲的人,不过是朝堂内斗的棋子。
他的内心也开始改变。
一开始,为了「兴复汉室」的信念,他不改其志,视死如归;
后来,眼睁睁看到妻子死在自己面前后,他开始怀疑这份职责的代价和意义。
最后,看到无数正直的人被利用,成了朝堂内斗的工具,他心如死灰,一心只求解脱。
其实,剧中被命运捉弄的小人物,太多了。
糜冲,魏国情报机关主干,恪尽职守,一心想要找出蜀谍白帝,却不被上司信任,最终被白帝暗算致死。
谷正,一生为大汉卖命,宁死也不受诬陷。。。
相比符号化的大人物,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更让人动情。
二,当代视角。
有人说,这哪儿是什么三国谍战剧,这分明是当下打工人的日常。
杨仪,典型的老板形象,极爱画大饼,嘴边始终挂着“兴复汉室”的口号,不问过程,只看结果。
陈恭,公司重点员工,个人业务能力极强,但有自己的想法,不轻易被领导PUA。
荀诩,公司愣头青,不搞社交,不拉帮结派,只专心干事儿。
司闻曹换领导时,别人审时度势,又是拍新领导马屁又是站队。只有荀诩两边都不站,只管一心查案,结果两边都不落好。
办事触犯到上级利益,被打压却无可奈何,不愿同流合污结果自己却被孤立。。。
为什么我们能从几千年前的古人身上得到共鸣?
大概正是因为,哪怕间谍再厉害,也不过是个和我们一样身不由己的打工人。
其实,作为一部谍战剧,这部剧的题材并不新颖,但套上三国历史背景的外衣后,却让人眼前一亮。
就像它一上来就指出,为何当年诸葛亮身居草庐却能知晓天下大事?
原来并非诸葛亮神通广大,而是因为他有着专属的情报获取渠道。
大概,这就是原著作者马伯庸所说的“历史的可能性”:
「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永远只是一些不完全的片段与表象,而在这些片段的背后和间隙究竟存在着什么,却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我的工作,是从一句微不足道的史料记载或一个小小的假设出发,把散碎历史片段连缀成完整的链条。」
不止一个朋友对我调侃,我们这一代人,也算是亲眼见证了诸多历史。
这话不差。
可问题在于,历史最终记录的,都是一些大事件,大人物。
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即使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注定连姓名都难以留下,至于他们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则更不会有人在意。
可无数的平凡的人啊,他们才是历史本身。
这也正是这部剧的难得之处。
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命运不曾眷恋的大时代下,平凡的人如何选择,如何改变以及如何坚守。
回顾整部剧中,并没有真正的坏人,每个人都在忠于自己的选择。
剧中有一幕,是陈恭质问上司冯膺:
「在国家大义面前,我的父亲,和无数外线游枭的性命,就应该这么死掉吗?」
问得好,但似乎无解。
但冯膺的回答也挑不出毛病。他没有为别人做判断,只是给出自己的选择:
「没有人该死。但是在国家利益和人个人生死之间,我选前者。我冯膺深信这一点。」
对错只在心中。
然而,本剧真正打动我的,并不止于此。
只因荀诩这个人物。
荀诩所在的靖安司,专管国内反间工作。从始至终,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揪出魏谍「烛龙」。
作为情报机关和执法机关,为了打击敌人和犯人,他可以用权谋,行阴诡之事,为了真相不惜性命。
但他不能接受,自己的正义成为某些人党同伐异,铲除异己的工具。
有人说,作为一个谍战为核心的剧,荀诩这么一个愣头青似乎一点儿都不搭,甚至拉低了整部剧的情商。
但我觉得恰恰相反,在这样一个充满权谋的时代中,正是荀诩这样正直的人,才尤其珍贵。
正如一名名叫@墨卿风的豆瓣网友所说:
「荀诩,和剧里面那么多小人物一样,可能微弱渺小,可能没什么远大的理想,没什么了不起的格局,终其一生,只能被利用,被拿捏,被牺牲。
但他们,才是国士的底色。」
也许,正因如此,才有了陈恭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荀诩的结局:
「谁都可以被牺牲,惟独孝和不能。这世上像他这样的人太少了,他必须活下去。」
也正因如此,荀诩最后的被打压和不得志,也恰似隐藏着对蜀国,对整部剧,甚至对历史的隐喻:
用人当棋子,将党争冠以大义,再漂亮的局终将是一场空。
相比复杂,简单往往更击中人心。
国家大义还是个人利益?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剧中借用诸葛亮和少年荀诩的对话,早已给出了正确的回答。
「荀诩以为这天下,何事最为要紧?」
「先生天天说要光复汉室,那自然是江山和社稷最要紧了。」
「错,这天下,最要紧的是人。若是土地上的人都没了,要这江山社稷又有何用。荀诩,你记住,这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值得万金,你要珍惜他们。」
我们早已告别兵荒马乱的动乱时代。
但今天的时代依然不完美。事实上,我们生活的社会,从来都没有完全的稳定。就像21世纪的今天,战争、疾病也从来没有离我们远去。
因此,这部剧带给我的,不只是对同为小人物的不幸的共情,更是对同为小人物面对命运捉弄,却始终不屈的信念的感动。
守住底线,保持真诚、正直和善良。
这就是身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小人物的信念。
也是不确定的时代中,我们能保持的确定性。
专注于用文化视角讲述好故事,
有料、有品、有情怀。
欢迎点击下方,
看「汶川地震时,15名勇士“自杀式”跳落拯救10万人」
▽▽▽
点个“在看”
为小人物喝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