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你爱过的都是同一种人?
最近,我有个朋友跟我吐槽他的现任:「我觉得她总是在思考一些我不感兴趣也理解不了的东西,感觉有一个自己的小世界,我走不进去,她也不愿意出来。」
这个吐槽我听着非常熟悉,仔细回想一下,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同样是这个朋友,因为同样的原因在吐槽着他当时的女朋友,也就是如今的前任。
我觉得很奇怪,明明你总是吐槽这类型的女生,为什么会反复跟这种人恋爱?朋友也开始反思,不仅是这两任,他几乎每一任女友,都差不多是这样的人。她们身上有一些共性,比如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思考问题会很深入、甚至会钻牛角尖,不太愿意和外界沟通、妥协等等。最后分手都是差不多的原因:「聊不到一块去」。
研究证实,人类在漫长的生活
确实会重复选择类似的伴侣
为了研究人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是否真的会下意识的跟相似的人在一起,科学家进行了一项为期八年的纵向实验(Park & MacDonald, 2019)。
在这八年里,研究人员每一年都会收集参与者和伴侣的大五人格数据,为了避免实验者的主观意愿所造成的干扰,关于伴侣的测试全部由伴侣本人亲自回答。在随后的实验里,假如实验者更换了新的伴侣,新伴侣也被要求做同样的测试。
在实验人员最终分析数据的时候发现,同一个人的不同伴侣在人格特质上具有显著的相似性。由于测试是由伴侣本人亲自填写,表明这种相似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实验者之前的伴侣是一个神经质程度较低而宜人性程度较高的人,那么ta接下来的伴侣也有可能具备了类似的个性特征。
这充分说明,在我们选择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是有一个潜在伴侣的标准,并且这样的标准通常非常地稳定。
但实验中也存在一个例外,开放程度较高的被试者的伴侣相似性并不高。
研究者认为,开放性高的人,ta们通常非常乐意尝试不同的体验,因此不会把自己的浪漫对象束缚在单一的类型里,倾向于拥有更广泛和多样的浪漫关系。
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尽管以上的实验直观地展示了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我们总是和性格相似的人走到一起,但实验人员没有给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来解释,这既是我们「自主作出的选择」,也是「经历所赋予我们的印记」。
内在原因:我们的个性和选择决定了靠近我们的人
奥尔布赖特学院的心理学教授Seidman为上文中的实验做出了自己的解释(2019),她认为,我们不停和相似的人约会,有三种可能的内在原因综合发挥了作用:
1. 理想型的存在
教授认为,我们选择同类人约会,是因为我们对于伴侣的选择有一个所谓的「类型」(type),而那些人恰好符合了我们的理想类型,虽然理想型未必真的适合我们,但我们总归会在一开始被吸引。但教授也指出,这一点并不足以充分解释我们的选择。
我们为什么会形成所谓的理想型,其实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议题,下文会提到,这或许与我们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我们自己所选择的环境
一个人自身的性格往往会决定了ta倾向于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遇到什么样的人。
举个例子,爱运动的人会选择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ta也会更有可能在这些地方遇到自己的约会对象,并且由于大家都热爱运动,这些约会对象的身上往往具有某些相似的性格特征。
3. 我们本身会吸引特定的人
有时候不是我们主动选择了相似的人,而是那些相似的人选择了我们。
比如说,你是一个比较随和,没有强烈主见的人,对大多数别人的安排都乐于接受。那么你就有可能吸引到控制欲较强的人来接近你,因为ta们认为跟你相处非常的轻松,不会爆发太多的冲突,并且也可以满足ta们自身的需求。
但生活中的情况远比这些情景复杂,所以更有可能是这三种因素互相综合构成了我们对伴侣的偏好,导致相似的人总是重复出现在了我们的生命里。
除了以上3种原因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我们总是可以从一类人当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例如经常陷入危险关系的人,可能是因为在平淡的生活里,这些人给自己带来的心跳和激情,足以抵抗自己内心的空虚。
外在原因:不同的人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烙印
除去我们自身的选择外,总是和类似的人在一起,也可能是生命中遇到的人给我们留下的痕迹。
初恋/第一个性伴侣
熟悉巴浦洛夫效应的人都知道,长期地将中性刺激物,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我们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我们会逐渐对那个中性刺激物产生类似的反应,这也被叫做「条件反射」(如下图)
而有研究人员认为,我们之所以会对类似的人产生化学反应也正是基于这个原理(Quintana et al., 2018)。
在这个实验里,研究人员将雌性老鼠身上的香味和雄性老鼠的性奖励配对在一起,导致了雄性老鼠在最后一闻到香味就知道会有性奖励,也因此比起无香味的雌性老鼠,更偏爱有香味的雌性。
老鼠发生性关系的方式与我们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会对相似的人无端产生好感或者性唤起,可能是因为在早期的人生里,我们将初恋对象,或者说第一个性伴侣身上的某种特征,和我们当时对ta所产生的反应联系在了一起,以至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碰到和ta相似的人,会激发类似的反应。
父亲对女性的影响
在女性的原生家庭里,父亲似乎对她们的择偶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项研究养父和养女的伴侣之间关联的研究里发现,女儿的丈夫和养父之间的面部特征有显著相似之处。并且从养父那里得到更多情感支持的女儿更有可能选择与父亲相似的伴侣(Bereczkei et al., 2004)。
她们或许认为,选择与父亲类似的异性,会在之后的人生里,重复自己在原生家庭所感受到的幸福感。
从另一方面来说,对那些在择偶中尽量避免和自己父亲相似的女性而言,她们也许是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足够的来自父亲的关爱与支持。
总而言之,我们的性格和经历相互影响,最终让我们和相似的人发展出了相似的故事。
如果我想结束这个循环,
应该怎么办?
我们会重复喜欢上相似但是却不适合我们的人,其实蛮困扰人的。比如开头提到的我的朋友,相似的伴侣意味着每次感情都要走向相似的终点,在一句句「我们不适合」中周而复始地经历分手的痛苦。
这也挺搞心态的,对吧。
如果你也觉得这是一件很困扰的事情,想结束这个循环、去靠近不一样的人,可以尝试这么做 ——
1. 弄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看看是否可以自我满足。
人确实会因为自己缺失某种东西,就对某一类能提供这种东西的人感到着迷。
比如,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更喜欢那种强势的、看起来能够给自己提供保护的人;内心比较空虚的人,总会靠想那些有很多自己想法、思想比较深邃的人;内向的人,也总会爱上外向的、开朗的人。
但这种靠近,是出于「需要」,而不一定是「喜欢」。一旦真的在一起后,那种能满足你的需求的能力,所附带的东西,往往会让你觉得无法承受。典型的例子就是,需要安全感的人和一个非常黏人的人在一起后,慢慢会觉得对方对自己有太多限制、要求,严重者,甚至后感觉到被控制。
(想知道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公众号主页回复「真爱」查看真爱该有的11种模样)
所以,如果能用自己的能力去满足自己所需,也许,才能不受干扰地、真正去靠近那个自己纯粹喜欢的人。
2. 进入新的环境、培养新的兴趣,改变你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
前文提到,总是和类似的人在一起,有可能是因为我们长期呆在类似的环境里,做类似的事情,拥有类似的生活状态,所以,你的生活半径里,就永远都是类似的人。
因此,你可以尝试进入新的环境、培养新的兴趣,比如如果你经常在酒吧里、演唱会上认识一些热爱夜生活的文艺青年,或许你可以试试去运动场上认识热爱运动、作息规律的白袜子体育生。
3. 不要过于迷信「一见钟情」。
心理学家们认为,一见钟情往往与个体的自恋有关(Barelds & Barelds-Dijkstra, 2007; Shukla, 2014),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对方当做是自己某些「未实现的理想自我」的替代品,潜意识认为得到了对方就是得到了理想中的自己。
这既是一见钟情的人常常会感到「ta就是理想型」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总是同一种类型的人会让自己一见钟情的原因。
当随着接触的加深,我们感受到原来对方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也无法让我们接近理想中的自己时,一见钟情的魔法就会消失。
在做了这么多分析以后,不知道你是否想起了自己身边的某位朋友,或者,某位朋友就是你自己?
「总是和相似的人在一起」,这是一个开放度很高的课题。你大可开开心心地接受它,如果你现在就在这样一段关系里,你甚至可以从这段关系,反推一下,审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以及成长经历。
你也可以摆脱它。当你开始要努力摆脱它时,这份动力不仅会让你的感情生活发生改变,也可能会让你整个生活状态,都有所变化。
无论如何,都祝你可以和真正喜欢的人相爱,过更好的人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