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率高的人生不是一场《大梦》(上)
· 这是第5445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许静波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唐代的马祖道一是中国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宝积禅师是其法嗣。
“法嗣”这个词不能轻用,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以儒家为喻,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惜夫子最喜欢的颜回死得早,没有继承衣钵,子路那个蛮汉,似乎也不是以学脉为念,真正能称得上孔子法嗣的,不过是被称为宗圣的曾子、儒门南方一脉的开创者言子等了了几人。
那么宝积禅师何以能获得马祖的青睐呢?《五灯会元》里记载了这样一桩公案。
宝积禅师久学不悟,就下山去寻找破境的机缘。路过一个菜市场,见某长史到肉摊前采买。那长史许是惯于拿腔拿调,对屠夫不甚客气地说道,“来,给我拿块上等的好肉!”可屠夫哪里愿意惯着长史,把手中刀往案上一拍,喝道:“长史,我这里哪块不是上等的好肉!”
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于长史和屠夫,不过是买卖间的一个小拌嘴,大不了一拍两散,恕不接待,无冤无仇地总不至于像鲁智深那样对镇关西下死手。可是对于宝积禅师那里,就像是凭空在耳朵边上炸了一个响雷,开启了悟道之路。
在禅宗的哲学里,强调心性本净,觉悟不假外求。也就是说,那些所谓的好肉劣肉、进退功过,不过就是执念而已,倘若纠结在这些表象之上,就只能把自己困在内心的囚笼之中。
正所谓人生没有轨道,是一览无尽的旷野,能离开这两条小小边界的,才是容错率高的人生。
近代社会的历史上有很多风云人物,他们如繁星一样闪亮天际,但是也感谢保留下来浩如烟海的史料,使得我们连一些小人物也能知晓他们的生平。
和帝王将相比起来,他们更像是我们。
就比如晚清苏州甪直镇上的一个有些胖胖的年轻人,他有一个很文艺的字号“蘅华馆主”,多年后他的诗歌出版,用的就是《蘅华馆诗录》。
他是一个秀才,虽然第一次到南京考举人没有成功,但是这没什么,范进半生才中举呢,除了那些精彩绝艳的天才,有几个连中三元的幸运儿?
但是在1848年,他遇到了一桩烦心事儿。原来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去世,家乡甪直遭遇大水,作为长兄,他必须肩负起家庭的重任。可是一无田产,二来当个塾师也没有多少收入,独木难支。
就在困顿之际,忽然灵光一闪,答案早在身边。
原来父亲曾经在刚刚开埠的上海给外国人当汉语教师,是中国最早一批对外汉语的从业者。那么,教中国人不赚钱,那咱赚洋人的银子如何?他也不是第一次去上海,前次就曾经到父亲洋学生办的出版社墨海书馆参观过,还为那时很先进的铅活字印刷机写过诗。
这次,他期待子承父业。不过那位洋学生,比他大了几十岁的英国老头麦都思则建议,我们正在把西方的书籍翻译成中文,但是洋人们的中文写作水平不佳,粗鄙可笑,需要你们这些当过秀才的中国文人润色成典雅可读的中文文本。
这份工作可以比拟当初鸠摩罗什、玄奘译经,对于中国文人的诱惑当然比教几句汉语强得多,毕竟写书这种“立言”的事,虽然比不上“立德”,但是高于其次的“立功”。
所以,一位不通外语,一直总是在读圣贤书的“中国小胖子”开始了自己的翻译家之旅,因为是洋人口译,他执笔润色,所以被称为“秉笔华士”。
在墨海书馆的几年里,他翻译的作品还不少。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重译本的《圣经》,此外还有力学著作《重学浅说》、光学著作《光学图说》、经济学著作《华英通商事略》,以及天文学著作《西国天学源流》等等。他是谁,先自己品。
按理说,他在当时上海的生活比较稳定,经济状况也不错,一般人就不愿意折腾了。不过,“小胖子”不一样,他总觉得自己胸怀千万甲兵,想在这个世间建功立业。可是清朝的科举不是一般的难,跟他前后脚的洪秀全实在科举不中,这才激发出太平天国;少年成名的康有为总是过不了举人这个坎,直到遇见自己的宝藏学生梁启超后才逆天改命。
“小胖子”根本没想在一根绳上吊死,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1862年,太平军要打上海,原本制定了和洋人准军队万国商团硬碰硬的决策。熟悉上海内情的他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刘肇钧,希望其能呈请忠王李秀成改换策略,以杀灭清军为主,而不和洋人起直接冲突,并附上攻占上海的建议。
这封条陈因为和李秀成的既定方案相悖,所以没有被采用,但是在太平天国内部影响很大,以至于让他有了“长毛状元”的绰号。而最熟悉你的,未必是你的战友,往往是你的敌人。
清军在一次作战后,搜到这封书信,江苏巡抚看后大惊失色,认为此案切中关键,非一般人所为,故送到了同治皇帝的案头,同治阅后,下旨严加查办,令曾国藩迅速缉拿,不可漏网。
他这一次终于做到了简在帝心,但却是诛之而后快,甚至让一代名臣曾国藩出来跟他对线。按照中国传统的逻辑,他除非成为远赴西域的韦小宝,否则免不了族诛一身剐的结局。
可是,时间已经到了近代,一切都有办法。
还记得他父亲那个洋学生么?麦都思,自号“墨海老人”的英国老头。
人家有个儿子叫麦华佗,是当时英国驻沪第二任领事,虽然其父已经去世五年了,但毕竟曾是父亲手下老员工,有一份香火情在,况且小胖子的上书也毕竟减轻了在沪洋人面对太平军的部分压力,所以,麦华佗出手,把他藏在了英国英使馆四个月。
但是躲得了一时,不能躲一世。在英国公使卜鲁斯的斡旋下,他被送上了怡和洋行的货轮,一路南下。
不知道,他在经过吴淞口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在这里,曾经有三宝太监郑和扬帆西行,交通万国,是何等的气势?而如今,波峰如聚,却端的是前途渺茫,来日未卜。
但人生总要继续,决策失误就得有容错率。
他南下到了香港,在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的手下做事。那时候的香港远没有现在繁华,和广州那样的省城相比更是远远不如。他没什么其他的本事,幸好熟悉中国传统经典,和在上海做“秉笔华士”的时候不同,他现在是反过来,帮助理雅各把十三经、《尚书》《诗经》等典籍翻译成英文。
这项工作持续了五年,理雅各已经老了。
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哪有不思乡的呢?来到东方数十年,总想有一天可以回归故土。理雅各是苏格兰人,想回家看看,问小胖子,哦,不,经历了这么多,他已经不是一个小胖子,而成为了沧桑的中年人了。
“愿意跟我去看看么?”
“去哪儿?”
“去海上,去欧罗巴,去那片千湖之地。”
“好!”
于是啊,在1867年,他再次登上一艘海船,去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他路过万帆穿行的马六甲海峡。
他走过满是宝石与红茶的国度锡兰。
他到达了比前辈郑和更远的非洲,路过那个靴子一样的国度意大利。
他穿越了满是风浪的英吉利海峡,百年战争时期的英国长弓手曾渡过这里,去迎战满是铠甲的法兰西骑士。
他在巴黎拜会了著名的汉学家儒莲。三年后,儒莲去世,又过了两年,被称为国际汉学界最高奖的儒莲奖公布了首任获奖者的名字,理雅各,表彰其在中国典籍西文翻译方面的贡献。虽然没有他的名字,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
他去牛津大学讲孔子,去爱丁堡大学讲诗文。这个历经沧桑的中年人,依然还保有着少年人的促狭心性,在爱丁堡演讲的时候,高声朗诵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不管台下那些听众是否听懂,他诵了,就像半夜拉张怀民散步的苏东坡,就像雪夜访戴门前而归的王子猷,适意而已。
这次的行程,有两三年的时间,理雅各真的老了,想终老故园,不愿意再回到东方。于是便问问他,愿不愿意接手自己在香港的印刷设备。
他说好。
于是,1870年,他回到了香港,利用那些印刷设备,创办了中国人第一份中文日报《循环日报》。
毕竟有了世界级的视野,他鼓吹洋务,成为了一代洋务思想家。他所撰写的欧洲战事《普法战纪》被日本思想界所重视,游历日本的时候,又和清朝洋务官员等多所结识。
1875年,下旨捉拿他的同治皇帝崩了,负责捉拿他的曾国藩也在两年前逝世了,此时的他已经快到知天命之年。在外面流浪得久了,也想早点回家,于是开始运作回归之旅。
虽然当年曾是敌对立场,但是这些年他鼓吹洋务,在实际上已经和李鸿章等洋务大佬站在了一起。
经过了十年的努力和等待,在李鸿章的默许下,他终于回到上海故土,还担任了格致书院的山长,为中国培养西学人才。甚至年轻时期的孙中山也拜会过他,请他为自己上李鸿章的条陈润色。在他的眼里,此时的孙中山就像当年的自己,于是修改润色,推荐发表在《万国公报》上。
只是,连他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在未来迈出的步伐远远胜过自己。
他经历了上海开埠的起步期,晚清洋务运动最辉煌的时代,甲午的败退,在戊戌变法的前夜(1897)悄无声息地逝去。
他这一生啊,想科举,科举不成;
想做个优秀的翻译家,却总是自己砸了书桌;
鼓吹洋务,却亲眼见证甲午的失败;
呼吁变法,却没有等到百日维新,当然也不会经历戊戌政变之痛。
他做到了一生曲折,一生奋斗,一生洒脱,不执著于哪一块好肉,而是每一天都过得有味儿。
是非成败,又何以那样着相?
他是王韬,中国近代著名报人,洋务运动的重要思想家。
他是蘅华馆主,一生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他就是他。
(待续)
作者: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戏剧影视编剧。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tougao99999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