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之后,谁是第三城?
文|凯风
谁是广东第三城?
近日,广东省先后出台两份重磅文件,在广深之后,两大省级经济中心城市被赋予重任:
支持佛山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支持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
两大万亿城市,发展的重点不约而同都落在了制造业上。
制造强市,谁是领跑者?
从区域层面来看,珠三角为核心区,粤东西北为外围,形成“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空间格局。
珠三角为核心区,富可敌国;粤东、粤西构成两大沿海经济带,粤北则是北部生态发展区,三地人均GDP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参阅《中国第一个12万亿大省诞生》)
最富最穷都在广东,这一说法不算夸张。
具体到城市定位,广东划分了国家级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及省级经济中心城市三重架构。
其中,广深为中心城市,广东也是我国唯一拥有两大一线城市的省份。经济实力不分伯仲,唱好“双城记”为主旋律。
汕头、湛江、珠海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遥领粤东、粤西及珠江口西岸;
佛山、东莞为省级经济中心城市,都是万亿GDP城市、特大城市,也是排名居前的工业大市。
两城支柱产业不同,分工不同,所属都市圈不同,在广东省第三城之争上可谓不分伯仲。
严格来说,各自都属于不同领域的第三城。
从都市圈来看,广东共规划了5大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西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
其中,广州都市圈涵盖广佛肇+清远、韶关、云浮,深圳都市圈囊括深莞惠+河源、汕尾,均为全国发展最为成熟的顶级都市圈。
不过,前不久,广东出台规划文件,韶关、云浮、梅州、阳江、河源五个城市,不再纳入五大都市圈中的任何一个。
这份文件,一度引发广东都市圈“瘦身”之争。对此,官方回应称,新文件涉及的是都市圈内需要重点协调的空间范围,并非对这五大‘都市圈’范围的重新划定”。
即使如此,正如《第一个5万亿级“城市”呼之欲出》一文所分析的,都市圈也不可能无限放大。
根据经济规律,超过100公里和1小时交通圈之外的地区,最终很难真正享受到区域协同发展的溢出效应。
从地级市层面来看,佛山、东莞都是TOP10的经济强市,其中佛山仅次于苏州、无锡,位居第三,东莞与泉州、南通旗鼓相当,位居第6。
与经济位次相比,佛山、东莞的工业、科技指标更为领先。
根据《谁是全国工业第一城》分析,2021年,我国共有11个工业增加值超过5000亿的城市,广东一省就占了4席。
其中,佛山、东莞的工业增加值,超过了成都、杭州、武汉等强省会城市。
不仅如此,从更为核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来看,佛山、东莞表现更加突出。
数据显示,2021年,佛山、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双双突破7000家,双双跻身前十。
再看规上工业企业规模,东莞达到1.1万家,佛山近9500家,仅次于苏州、深圳,位居前列。
曾几何时,“有家,就有佛山造”、“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口号曾经响彻全国,凸显了两城在工业上的突出地位。
说起佛山的工业,以美的、格兰仕、科龙、容声为代表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是绕不开的存在,机械装备、家电家具、陶瓷建材、食品饮料为主要支柱产业。
一个小小的佛山,却坐拥碧桂园、美的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而这两家企业都位于顺德区的北滘镇,以至于坊间有了“广东世界500强企业,深圳第一广州第二北滘第三”的美谈。
与佛山相比,东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华为终端、Oppo、Vivo为代表的手机厂商的聚集,让东莞成了全国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
高峰时期,东莞手机出货量,占了全球四分之一强。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佛山还是东莞,工业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以广深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形成众多万亿级产业集群。
在工信部2021年发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国家队”名单中,广深佛莞四大城市全部在列。
其中,涉及佛山、东莞的各有2个,分别是广佛惠超高清显示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东莞智能移动终端集群。
这也凸显佛莞在各自领域的“江湖”地位。
面向未来,佛山、东莞的制造强市方向何在?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产业链新一轮转移呈现加速之势,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对传统制造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种背景下,几乎所有城市都涌入新赛道,打造能代表未来的千亿级乃至万亿级产业。
作为“世界工厂”代表的佛山、东莞有何动作?
对此,广东新出台的两份重磅文件,均不乏超前布局。
佛山:聚焦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 东莞:支持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万亿元级电子信息、五千亿元级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一批千亿元级支柱产业,力争到2025年新增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可见,佛山发展的重点在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东莞的重点发展方向在电子信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等领域。
相同的一点是,佛山同时将智能机器人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这背后,珠三角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世界工厂”对智能化转型的需求,奠定了广东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生产基地的江湖地位。
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12.44万人,同比增长56.5%,占全国(36.6万套)的33.9%。
在广东,既有库卡、大族、川崎、明珞等一批已经在国内外知名的企业,也培育了一批正在崛起的本土“新秀”,如深龙、嘉腾、利迅达、海川智能等。
在智能机器人之外,佛山、东莞其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上了不同道路。
佛山重点布局的生物医药、新能源均是广州的优势产业,也是广佛全域同城化共同打造的万亿级产业之一。
不过,在新能源领域,广州侧重于整车制造,而佛山聚焦于燃料电池,尤其是氢能产业,佛山集聚了全省三分之一的氢能产业相关企业。
然而,由于成本所限,氢燃料电池在与锂电池的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但任何技术都不能一条腿走路,氢能未来能否成为主流,值得关注。
东莞重点布局的是电子信息产业,这是广东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东莞首个万亿级产业。
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全年营业收入达4.56万亿元,规模连续31年居全国第一。
在广东,深圳、广州、东莞均以电子信息为主要支柱产业,但发展方向有所差异。
深圳是全产业链的强,从集成电路到网络通讯,从超高清显示到智能终端,几乎所有领域都有深圳造的身影。
正因为这一点,央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于2021年底正式迁入深圳,壮大了其世界500强的规模。
广州的优势在于新型显示产业,整体产值已逼近2000亿元,向着“世界显示之都”奋进。
东莞则是手机制造领域的“王者”,华为、OPPO 和 vivo三大巨头,立讯精密等电子元器件领域龙头企业的聚集,奠定了其产业基础。
不过,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全球手机销量触顶回落,而全国手机销量更是回到了7年前。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的销量是1.34亿台。创下了2015年以来半年新低,相当于回到了7年前。
同时,将手机等智能终端总部落在东莞松山湖的华为,遭遇了美国高端芯片禁售,拥有最多5G专利却无法生产5G手机,高端市场无奈被让出。
对于手机“一业独大”的东莞,无疑带来了巨大影响。
对于手机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东莞官方也是直言不讳:
“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核心电子元器件、软件、芯片、面板等领域的自主研发水平较低;智能装备产业在关键零部件、元器件方面研发力量薄弱,在高端装备领域未能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因此,引领制造业迈向高端化发展,提升关键电子元器件的制造能力,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等,成了主要突围方向。
无论佛山还是东莞,都不能简单看成一个孤立的城市。
广佛、深莞是我国发展相对成熟的两大同城化都市圈,经济、产业、人口的频繁互动,让几大城市近乎融为一体。
这在最新发布的两大重磅文件均有所提及:
佛山:粤港澳大湾区西向门户城市。通过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支持两市携手打造广州都市圈;通过提升与深圳合作发展水平,实现“深圳创新+佛山产业”有机结合。
东莞:广深“双城”联结纽带。加快深圳都市圈建设,强化深莞战略协同、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支持完善“深莞惠+河源、汕尾”区域合作机制。
可见,虽然广佛、深莞可谓深度捆绑,但大湾区从来不会简单划分势力范围。
广佛要同城,但不阻碍佛山制造业与深圳科研的强强联合。深莞要一体化发展,也不影响东莞在广深两大一线城市之间“左右逢源”。
即使在交通一体化领域,广州、深圳同样在四处出击。
前不久,广州发布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到2035年,将构建总规模达到53条、总长2029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根据《最大的“跨市”地铁群来了》一文分析,这些轨道交通,18条通往佛山,6条通向东莞,到深圳、清远、中山、惠州等地区衔接通道各1条。
目前,广州佛山之间已有3条跨城地铁连通,从佛山到广州的地铁通行时间,甚至要快过广州市内的南沙、增城、从化等地。
而在经历了多次“跳票”之后,深圳地铁终于开始向东莞延伸,而惠州仍旧悬而未决。
近日,据深圳媒体透露,未来深圳与东莞、惠州之间将形成跨市轨道共17条。其中,深莞之间13条、深惠之间4条。
可见,深圳地铁延伸到莞惠,可谓大势所趋。不过,深圳随后公布了第5期轨道交通规划(2023一2028年),只涉及了东莞,惠州却只字未提。
在这份规划文件中,官方明确表示:
10号线东延(东莞段)、11号线北延(东莞段)由东莞市相关部门负责公示工作。
东莞大局已定,惠州该怎么办?
前些年,惠州试图独自建设地铁,但在“GDP超过3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300亿元、市区人口超过300万人”三大准入门槛中,因市区人口不达标而不得不作罢。
不过,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之后,惠州市区人口已经超过了300万人,建设地铁可谓再无阻碍。
然而,新的问题在于,根据《这些城市的地铁梦,搁浅了》一文,国家发改委于去年收紧了地铁审批,不再受理一般城市的首轮地铁建设规划。
所以,惠州想要完成地铁梦,只能在都市圈范围内,借助深圳地铁路网延伸的东风了。
不管怎样,未来大湾区所有城市,必然会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连成一体,不是一城,胜似一城。
-END-
国民经略主笔 凯风 作品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可点击图片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