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型火箭批产化,发射服务航班化——大生态产业理念的实践
就像当年互联网爆发对信息产业、大众生活乃至国民经济带来了激烈的冲击和促进作用。商业航天的爆发式成长和颠覆式创新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中大型火箭的批产化和航班化,能够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生态的构建,带来怎样的机会?
速读目录:
中大型火箭的批产化和航班化,能够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生态的构建,带来怎样的机会?
一、为产业生态提供孵化成长的平台
二、对产业升级形成强大推动力,带动激发地区经济活力
三、为卫星制造及其应用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为卫星应用服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大型火箭批产化,发射服务航班化
——大生态产业理念的实践
文 | 太空与网络 李刚
火箭发射服务是商业航天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充足的进入太空的能力,深空探测、星座建设、卫星应用乃至太空旅游等相关产业才能快速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才能得到充分成长。
对于当前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而言,火箭发射服务能力建设是一个紧迫的课题,上游的火箭制造、零部件制造、生产服务等领域的突破,不仅将带动商业航天整体实力的增强和航天科技的进步,而且会为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建设带来更多的机遇,以及可观的社会经济价值和科技创新动力。
作为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火箭企业,中科宇航公司致力于中大型运载火箭的批量化生产,和发射服务的航班化运行。2023年,这家备受瞩目的企业在国内国际商业航天舞台上,连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但为本企业,也为中国商业航天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1月至3月期间,中科宇航在山东海阳持续进行垂直回收演示验证飞行试验,相继开展了陆上发射回收和海上回收,取得成功;
4月22日,中科宇航完成C轮6亿元融资,由广州产投领投,国科投资、中科院资本跟投;
6月7日12时10分,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6颗卫星,打破中国一箭多星发射纪录;
10月2日,经国际宇航联合会全体成员批准,中科宇航正式成为国际宇航联合会成员,公司还在大会现场展示了在研的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力箭二号。
当然,对商业航天生态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还是已经投入运营的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广州南沙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即“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
那么,中大型火箭的批产化和航班化,能够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生态的构建,带来怎样的机会?
当前制约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发射能力的不足。
国际商业航天市场对于猎鹰九号火箭的热情,正是因为其拥有可靠性强、可以频繁发射的商业履约能力。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也因此才能够按照既定计划研制货运和载人龙飞船,实施国际空间站货运和商业载人航天活动。今年截止9月底,SpaceX共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了五次龙飞船,其中三次是载人飞行,使得由SpaceX发射进入轨道的人员总数达到42人。
载人航天虽然被视为极其烧钱的项目,但是它所带来的各种直接和间接收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吸引政府和研究机构投入大量资金,形成了低轨道载人航天的热点效应。
随之而来,与低轨道载人航天相关的产业生态也快速孵化成长,包括宇航服研制、航天员选拔和培训、舱内生命维持系统、需要由航天员操作的空间科学实验,以及太空旅游。这一切来源于猎鹰九号火箭形成了接近航班化飞行的能力。而在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如果有了可以航班化运行的运载火箭,商业化必然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广度迅速开展起来。
就拿遥感卫星来说,目前国内外都在讨论的250到450公里极低轨道卫星,因为距离地球很近,即使用成本更低的相机和敏感器阵列,也能够获得很高的分辨率。但是这个位置的空气阻力比较明显,卫星的寿命非常短,需要经常发射补网。但在国内,小卫星星座所能够获得的发射机会较少,这就让极低轨道遥感星座的部署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以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为例,其能够年产30发运载火箭,即平均每两周就能发射一次,可以说,在实现航班化运行的道路上达成了一个小目标。那么,极低轨道星座的建设就能够成为现实,从而具备极大的商业价值,相关的商业投资会积极流入;地面应用、数据处理系统等下游环节也会迅速成长起来,真正推动遥感卫星成为一种消费化、普及化、媒体化的基础设施。
对地方政府来说,一个中大型火箭制造企业对于周边的机械、电子、化工、冶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带动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火箭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它代表了制造业供应链合作的最高水平。任何一个地区,如果能够接纳中大型火箭总装厂,实现批量化的中大型运载火箭生产和供应,必然会对这个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形成强大的带动作用。以坐落在广州南沙区的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为例,其航天产业的覆盖范围会远超南沙区本身,乃至扩展到广州市、整个珠三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进而辐射到全省乃至全国。
目前,中科宇航设立了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宇航广州公司”),负责运营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实施系列固体及液体运载火箭的批量化生产。广州市政府对这家企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强有力的支持。具体来说,一个高产能火箭制造基地能给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带来怎样的牵引作用?
首先是人才。火箭制造是高端制造业的代表,必然会给本地区带来相当数量的高科技人才,包括机械电子、化工、冶金、计算机、信息等,几乎涵盖了现代制造领域的所有专业。
其次是供应链的本地化。作为商业火箭企业,就必然要寻求不断降低成本。降低成本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临近的区域形成产业生态,降低人财物和时间成本。
正如中科宇航广州公司总经理胡小伟在接受采访时所言:“火箭是一个大系统,产品配套多,配套单位遍布全国。如果能实现本地化配套,能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胡小伟表示,后续中科宇航会逐步把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要素引入带到周边,比如结构加工、电子产品、软件设计等。如此,将极大地推动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例如,火箭制造需要高水平的大型数控机械设备,全球可以提供此类机械设备并且提供售后服务的,只有寥寥数家而已;火箭还需要高水平的制导控制系统,这样的能力放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少数企业可以供应;至于中大型运载火箭所需要的测量测试技术,对于珠三角来说同样是一个空白;此外还有中大型运载火箭所需要的铝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高端元器件,甚至于电缆和集成电路等,珠三角虽然有着相当不错的供应能力,可是如果要在这些产品的前面加上“宇航级”三个字,珠三角就基本上处在空白状态。
随着力箭系列运载火箭在珠三角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周边企业将得到转型升级、提升品牌的战略机遇,可以通过与中科宇航的合作,把企业产品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宇航级”高度。
假如珠三角企业具备了这样的供应能力,中科宇航要在广州南沙投产更多型号的运载火箭,形成更强大的产能,就将顺理成章,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商业航天的蛋糕就会越做越大。
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的扶持不可或缺。我们不妨回顾一下SpaceX公司成长的历程。在其创业之初,需要扶植新发射服务供应商的NASA,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首先通过合同预付款的方式,向SpaceX提供了几亿美元的资金;其次,向他们开放了国有发射场,几乎免费使用。这两个举措,极大地提振了业界对于SpaceX的信心。另外,NASA还向SpaceX无偿提供了一部分技术,甚至进行了研发经费的补贴——这些方式,NASA使用了不止一次!有效地保护了这家新兴企业,最终帮助它成为美国两大发射服务供应商之一,培育出了一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勇于尝试全新技术和模式的商业航天企业。同时,也倒逼着传统的航天企业寻求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激发了全球商业航天发展热潮。这,是商业航天发展历程和历史上的重要一笔。
广州市、南沙区政府对于中科宇航公司同样给予了相当的支持力度,当然模式和NASA不可能完全一样。例如南沙科技创新基金投资近1亿元给中科宇航公司,该笔投资为中科宇航固体火箭量产、液体火箭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流动性保障;另外南沙区还出台了“探天九条”政策,将对商业航天企业的研发、发射、卫星服务等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充分吸引上下游企业落地南沙。这些都体现了广州市政府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政府,对中科宇航,更是对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态度。在近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珠三角在筑巢引凤上,拥有极高的操作水平。我们相信,通过创造良好投资和营商环境,能够吸引来众多科技研发、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消费服务、文化旅游等航天上中下游产业链企业,形成强大的商业航天生态圈,辐射带动地区经济提质增效,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火箭的航班化运营,使发射服务更便捷高效,成本更低,不但能够激发商业星座市场的活力,甚至对于整个商业航天的产业态势,可能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由于发射服务实现了航班化,卫星制造和星座运营领域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对卫星制造企业和星座运营商来说,研发生产能力和运营服务能力是否跟得上火箭的产能,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两种能力也将成为市场占有率的决定因素,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火箭的航班化运营,对卫星测控能力也是巨大的挑战,卫星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需要行业认真研究,特别是测运控这一细分市场应该怎样发展,才能够适应卫星数量大幅度增加的现实。
航班化火箭发射带来卫星数量的大幅度提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么多卫星,有什么用?怎么用?如何把它们充分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不可替代的天基信息服务?
从目前国内商业航天的布局来看,应用产业才是缺口最大的部分。从卫星数据到消费服务,有大量的技术问题、产业环节问题、市场准入问题和投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导航增强即高精度位置服务,就需要在用户穿戴式设备、车辆平台、出行服务和物流后台等方面,充分融入天基信息。然而到目前为止,厘米级、米级的高精度位置服务的应用仅限于部分专业用户,普通消费用户仅仅能享受到天基PNT信息和基站定位及算法相融合的服务。为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设施改造、设备研制、服务推广工作,并且创造出对消费用户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在未来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自动驾驶领域,全域高精度位置服务是不可或缺的,而卫星应用产业必须和汽车产业、道路设施运营部门通力合作,才能确保自己能及时融入这个未来场景当中。
如果应用市场的消费化、市场规模的扩大化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会造成整个产业生态的梗阻。而这些,也会让中科宇航等企业的火箭产能难以得到释放。所以,卫星应用行业同样要考虑,怎么样才能够突破今天的商业模式,开发高效率、自动化、人工智能化的体系,真正用电信级运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诸多的中国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发挥效益。
总而言之,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的投产运营,力箭系列运载火箭批量化生产实现所带来的,可能是一场不可忽视的产业革命,就像当年互联网爆发对信息产业、大众生活乃至国民经济带来了激烈的冲击和促进作用。我们可以认定一个事实——商业航天的爆发式成长和颠覆式创新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任何人对这样的变化视而不见,或者不做反应,都必将被时代所淘汰。谁能够更快地适应变化和发展,并且从中找到财富增长的方式,谁就能在商业航天时代站稳脚跟,成为新时代的产业传奇。否则,就只能够默默地消失在时代长河中了。
我们要借此机会,呼吁政府、资本、业界必须引起重视,充分利用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打开中国商业航天爆发式成长的大门。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王俊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