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唐诺:你以为诺贝尔奖很准确?最好的作家他们几乎一个个漏过 | 专访

唐诺:你以为诺贝尔奖很准确?最好的作家他们几乎一个个漏过 | 专访

文化



采写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时隔五年,作家唐诺第二次担任理想国文学奖的评委。在第一届文学奖上,他曾为年轻作家泼了一瓢冷水——在他看来,小说家在40岁、45岁以后,才会慢慢走到书写的巅峰期。今年,他又观察到,不论是中国台湾地区还是中国大陆,都有一些年轻作者曾因没有得奖而心生不满,唐诺说,“年轻的时候得失心不要太重,包括参加文学奖,如果没有得奖没有什么”,因为“你不会在30岁前写出你生命中最好的那篇小说”。


唐诺(出版社供图)


年纪这个变数,是唐诺阅读和书写的一个新元素。有一天,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这么年轻的世界”,而且“相对于我,这个世界只能一天比一天、每一样事物不停止地更年轻起来”。当他把这个角度加入阅读,把自己的感受付诸纸笔,便得到了《求剑:年纪·阅读·书写》这部作品。


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唐诺不仅谈到了年纪这个“X factor”为阅读和书写带来的变化,也谈到了自己对奖项——不管是给年轻作者的文学奖,还是备受世人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理解,他质疑,诺奖对“文学书写核心处的英勇”视而不见。


在这次采访中,唐诺也谈到了当下大陆的写作趋势。担任第一届理想国文学奖评委时,他曾经指出,大陆作家集体写作比个体写作的现象要更明显,今年再任评审,他对当下的书写潮流有了新的观察。


《求剑:年纪·阅读·书写》
唐诺 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10

01

刻舟求剑是生命的基本处境

我们不得不都是愚人


界面文化:新作以“求剑”为标题。你是怎么理解“求剑”的?


唐诺:“年纪、阅读、书写”这三件事中,阅读和书写是我一直在做的,变数即X Factor是年纪。我近年来常用“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它是某种基本的生命处境——时间从来没有停过,小说书写也永远有时间差,我们写的只能够是记忆。你们行业(指媒体)追得紧,昨天发生的事马上就要写出来,可是朱天心经常有这个困扰——她关怀公共领域的事,为一只流浪猫请命,等写完了白纸黑字印出来,猫已经死了;作家为战争的可能发生发出警讯,可是写完时也已经死了一堆人,永远追不上。


李维史陀(编者注:Claude Levi-Strauss的台译名,大陆通常译作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系法国作家、哲学家、人类学家)说,我们在发现一个部族的同时,它们已经在消失。尽管心急如焚,我们也只能够用地老天荒的节奏来工作。甚至有时候没有办法追赶节奏,因为必须要蹲点在那里蹲足够的时间,才能够做出报告。所以有一些书写者干脆把笔丢下来,去救援,去作战,去革命。


格雷厄姆·格林说,一个小说家一生很难不生出某种一事无成之感,他的意思是说,我们关怀的那件事,经常我们也没有办法立即、明确、实质地帮做什么,而且如果书写者更敏感、更富某种道德自省意识的话,就会觉得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可能给我带来声名和收益,却建筑在这样的悲剧上,会更难受。所以,“刻舟求剑”不过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基本处境,这一块我们不得不都是愚人。


界面文化:小说家的写作跟社会议题有时间差,其实读者去看小说家的写作也有时间差。


唐诺:时间会加入所有的环节,会产生比一般人认为的更大、更有意义的干扰、破坏或成就。比如说高尔基的作品,当初人们看的时候感情澎湃,可是时间大河流过去了,现在回头看,会发现那不是多好的小说,是很狗血的,很容易刺激情绪。所以也有位大作家说,不考虑时代因素的话,人类所写真的能够留下来传世的作品将会少得可怜,意思是,很多东西无意中加了时代的意义在里面。时代的意义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存有多久,因为人不在处境中甚至难以想象处境时,感动可能会消失。有经验的书写者多少也有这个意识存在,会知道某些作品写出来的时候,这个议题已经不在了,甚至人们已经看不懂了。


界面文化:你谈到,“刻舟求剑”是“老年人之罪”,因为老年人可能困于自己一人太具体的经历和特定经验。另一方面你也谈到年轻人读老年人的作品也有不被打动的可能,因为超过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们该怎么办?


唐诺:要进行阅读准备。读小说的时候最好有当时的资料,甚至当时的地图。不同的作品对读者有不同的要求,有些作品要求很严厉,有些作品很亲和。面对享乐类型的作品,你不用准备太多,因为它不会触到你必须要理解、准备的东西,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可是有些东西对你有非常多要求,要有相当的知识准备才能够阅读。作为一个读者是从20岁到60岁,你始终还算有阅读习惯的话,中间会自然而然会产生变化。


《求剑:年纪·阅读·书写》是讲年纪给我带来的变化,在书中我谈到,每个人的敏锐程度、用功程度、生命境遇都不同,但可以看成一个基本模式,像金字塔形。我们有二十岁之前的记忆,可是十二三岁的少年没有;六十岁的记忆我有,你就没有。所以童年是共同主题,是永恒主题。我们的童年不同,但不会完全不同,可以通过敏感和同情去理解,哪怕不是百分百理解。比如本雅明写他的童年,有很多我们不熟悉的东西,可是这样的年岁,有父母亲照料,要上学,基本上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六十岁的人写他们的当下,对年轻读者来说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很难有感觉,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讲,或者为什么在意——与死亡的距离不同,生命的基本经验有着差异。


阅读小说,我常觉得老人是写得最失败的角色,年轻人看老年人都一样——不断咳嗽,看起来脏脏的,弯着身子,对隔代很慈祥,对媳妇则想尽办法折磨——这很容易被类型化和单一化。当我进入老年的时候,就知道老人可能是彼此歧义最大的。因为生命有时候很像一个几何的发散图形,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时,你跟周遭的人差异都不大,你成绩好一点,他乖一点,可是生命会往外发散,年纪越大越难结婚、越难相处,是因为生命都定型了,但是偏偏在文学里,大部分的老人是由年轻很多的作者来写的,通常会写成同一种老人。


唐诺(出版社供图)


另外,我们是不是太轻视了好作家晚年的作品?我们总是觉得奇怪,他们怎么这么写?我们把他们想成是江郎才尽,昏庸甚至失智,过了人生的巅峰。过去我也多少会这样想,后来发现有些书要重新读,重新看川端康成最后的作品,看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记忆开始丧失前写的《苦妓回忆录》。我在下一本书里很用力很用心地写了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四部曲》,他45岁就死了,可是最后一部里本多繁邦这个角色是八十几岁的人物,写得极好。三岛通过“小说的魔法”,用八十几岁的人的身体和思维状态,尽可能理解完整的生命图像和死亡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随着年纪增长看到越多东西的小说。


有些小说要趁年轻的时候读,因为等到一定年纪之后,甚至会读不下去。张爱玲才气纵横,但她的作品主要都是30岁之前的。她有着惊人的早熟和世故,可是毕竟还是一个30岁不到的人。有些东西还来不及经历,厉害的是她的聪明,很多东西她是猜的,但到我这个年龄就知道,有些是凭聪明来写而不是真的理解。


02

有些时候,诺贝尔文学奖完成的

是像和平奖完成的事


界面文化:在担任第一届理想国文学奖的评委时,你谈到,小说家在40岁、45岁以后才慢慢走到书写的巅峰期。


唐诺:这是一个大的通则,可是对个体来讲,它有各种不一样的样式,年轻时候的书写可以满足年轻的一些东西,甚至可能会聪明地不去触犯到可能难以克服的弱点。年轻时候的作品敢于挑战自己,是一个好的书写态度,但问题在于总有一个限度。塞林格写《麦田里的守望者》时32岁,他写的是16岁的少年离开学校,一路回到家里,是一个奥德赛故事。并不需要动用广泛的生命经历,就能够掌握那部小说必须要有的东西。


但我们说的是一个文体。人的理解都是从大而小,从粗而细,从整体而细节,从外表而内容。诗的巅峰可以来得非常早,因为诗不需要他者,甚至不需要解释,我卓然独立,所向无敌,所以18岁、19岁就可以出现非常好的诗人。散文书写成熟时期晚一点,二十几岁三十几岁依然可以写惊人的好的散文,因为散文要写的是事实发生什么,甚至不需要对一个东西有深刻的理解,直接靠某种捕捉描述就可以有一定的成果。小说是最讲道理的文体,通常不只要告诉你发生什么事,而是何以至此,为什么会这样。写一个人物必须放进时间之流里,去知道来龙去脉,放进了时间也就进入到因果,我们才能够深入理解发生什么事。


有些人三十几岁就很厉害了,有些人要比较晚,但是终究那个时间因素没有办法完全消除,所以我才说,小说的成熟的时间会稍晚。这个话一般年轻人听了会生气,会觉得好像看不起我们,但是其实我很想说,年轻的时候得失心不要太重。包括参加文学奖,如果没有得奖没有什么,虽然我一个评审说这话很不应该。


中国台湾地区也出现过中国大陆现在出现的情形,没得奖的人去闹事,甚至把作品铺到网上寻求公道,在这里头浪费了三年时间,为一篇这样的作品争一个在我看来并不合理的公道。我想讲,三年时间可以做很多事,而且你不会在30岁前写出生命中最好的那篇小说。如果你最好的作品是在你25岁、30岁写的,你的书写人生在我看起来非常悲惨。


书写不是一个胜负游戏,也许有成有败,但终究是一个人一生面对世界、面对自我、面对他者的理解和他的书写成果,所以没有那么戏剧性,甚至不是一个胜负。你以为诺贝尔奖很准确,见了鬼了,最好的作家他们几乎是一个个漏过。连海明威——当然某种程度,因为他老了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坏心一点可以讲一时瑜亮,他比较在意的福克纳先拿了,所以他拿的就没有那么珍贵了——那么浮夸、好名好利好热闹的人,平常是吹牛吹惯的,他得诺贝尔奖的时候说的话都非常哀伤而真诚,几乎是他最诚实的告白。海明威说,如果幸运的话,他会成功。加西亚·马尔克斯补了一句,成功毫无意义。我们也许会觉得这是什么风凉话,但如果你有机会到那样的高点,会知道他很真实。


界面文化:不管什么奖项,最后还是得有一个人获奖。


唐诺:那就让某一个人去得,因为反正总要有人得,就好像班上今天有人要当值日生一样。虽然没那么严重,但真正关怀书写的人不用想那个。最近十年,在昆德拉死前,从重量感、从对这一行的深刻理解来看,有几个书写者比他好?可是诺贝尔奖不会给他,就像不会给格雷厄姆·格林、卡尔维诺、博尔赫斯一样,这些都是最好的书写者。当年诺奖给日本的时候造成一些不快,因为有两个人可能得奖,一个人叫三岛由纪夫,一个人叫川端康成,最后川端得奖,so?怎样?


界面文化:你在书中谈到,诺奖一般给不错的二级作品和书写者,实际上是保守的。但是同时它的保守又会被另一种东西遮蔽,也就是它会关注鞭挞某个世俗权势或者关注边缘的作品。


唐诺:国度跟国度之间会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我过去讲,中国台湾地区对日本的翻译已经翻到失去理智,什么烂书都翻,而日本在三岛以后好的小说很少很贫弱。我常常问一些人,你知道泰国、菲律宾的诗人和小说家吗?处于那样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容易出现有意思的作品的,可我们一个都不知道,而日本什么烂作家我们都知道。这是很不均衡的状态。


瑞典当时主要通过马悦然来了解华文书写,他能够理解华文书写多少?不过是哪边对他招待比较好,关系比较紧密——对不起莫言先生,没有说你的意思——我是说,诺奖本身没有对这个世界的书写的完整理解,在跨过国度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浅薄的正义感,觉得对抗性的、意义性的东西应该获得较多的资源,所以强烈而空洞的作品比较容易吸引注意力。


甚至有些时候,(诺贝尔文学奖)完成的是像和平奖完成的事,比如索尔仁尼琴得奖,诺奖究竟是要救这个人,还是看中了那部小说?所以纳博科夫才拒绝评论流亡者的小说。他说,如果谈文学的好坏,必须用文学的标准,可是用这个标准对他们不公平,因为他们处在一个并不容易把东西写好的生命状态里,所以他拒绝评论。所以残雪就变成了中国大陆最像会得奖的小说家,可是残雪是不是中国写得最好的?“最好”很难定义,是不是会觉得最动人又是另外一回事。在这里,我们不知不觉、隐隐约约在用两种不一样的尺度看这件事情,不是吗?


界面文化:你也谈到,诺奖对“文学书写核心处的英勇”视而不见,能否详细谈一谈?文学书写核心处的英勇,和世俗的尤其是政治领域的英勇究竟有何差别?


唐诺:我们很容易认识在社会一般层面的个人英勇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敢于蔑视权威、敢于对抗,我抗议一个行动,可能人身会受到威胁,但是一般来讲我知道我有道德勇气,这甚至可以变成一个策略。可是对于书写来讲,甚至要拒绝那种道德勇气的诱惑,才能够认清真相。


有时候你会愿意站在时代与意识形态弱势的一方,这并不容易。比如说法国大革命,意识形态走到这里,自由、平等、博爱,人类是进步的。可是夏多布里昂(《墓畔回忆录》的作者)不一样,他讲的是贵族时代,他要保卫的那些东西不见得没道理,比如说贵族时期对规范的要求、对人的责任的要求、对人的品质的训练……历史不再能保卫那些东西,并不代表那些东西是恶的。魔鬼离开了,有些偶尔上头有几个天使也会跟着走,有些好东西也会消失掉。为这些东西请命和说话,需要更大的英勇。面对幽微的、不容易说清楚的真相,书写者说出来的时候,经验告诉他大多时候会被误解,那还要不要说?


这次文学奖的入围作品《狂热》也在思索这件事(指2006年的“韩白之争”,参加论战是文学评论家、教授白烨和作家韩寒,论战导火索是白烨的文章《80后的现状与未来》),当年我们都站在韩寒那一边,“老头子”对他有质疑,我们就觉得这又是一次压迫,可是多年之后当热潮过去,你觉得老先生说得不对吗?


《狂热》
王若虚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4


很多上一代的人事实上是讨好年轻人的,好像站在年轻人一边,说很英勇的话,其实是完全懦弱的。萨特就是这样,在六八学运的时候,他附和年轻人说话,真正有勇气的人是雷蒙·阿隆。阿隆说了质疑的话,被年轻人丢石头,年轻人认为他是腐败的,最该打倒,所以法国六八学运的时候留下几句话——“阿隆不是我们这边的人”,还有一句更传神,“我们宁可跟萨特一起错,也不跟阿隆一起对”。他们其实也知道阿隆可能是对的,可是不能认输。阿隆这样的(勇气),就是我说的书写者的勇气。


03

感觉上我变得慈眉善目

也许只是基于轻蔑


界面文化:在担任第一届文学奖评委时,你曾经观察到,在大陆作家的书写中,集体写作比个体写作的现象要更明显。“因此,我要策略性地强调:要像一个个人一样写,不要像一个时代那样写。”什么叫做像一个个人那样写?


唐诺:这不是指责,而是提醒。有些事情只有个体做得到,集体只能够是公约数,公约数是很小的,说不定恰好被约掉的那些是最特别、最珍贵的东西。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包含了重新开展跟世界的关系的可能性,我们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尤其这里又掺杂着大国崛起等巨大的目标,人不容易跟当下形成抗衡。在这样大的浪潮里,要写出独特性并不容易。甚至(有的作家)会觉得愿意去做这件事,因为觉得这和集体的福祉、和希望有关。


日本的小说和中国的小说的速度有点不一样。日本很早就出现了个体的写作,民国初年小说进到中国来,小说就几乎是集体一致的,个体的东西并不明显,他们基本是在用同一种方式去描述中国的状态——西方船坚炮利,想要救中国。虽然(文学水平)也有高低,比如鲁迅就比巴金好很多,但基本是在一种共同的气氛之下。哪怕最异质的钱钟书,满口机锋,极端西化,也依然是这样。


我相信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工作,个体的是珍贵的,是不被时代局限制的。我们很容易进入到集体的样态里去,但是有人要离开那里,才会写出文学的多样复杂出来。


现在的趋同感在于,大家对大国崛起的部分心情慢慢比较宽松了,可是商业体制又让大家有一种局限性,社会奖惩系统产生了影响,使得大家又往集体的方向走。后者可能有生活风险——这也是书写英勇的一部分。这里需要的英勇就不是一种豪情,而是人每天坐在那里,用更长的时间尺度来处理一个东西,带着韧性,甘于寂寞,甘于不被辨识。


界面文化:你在担任今年文学奖评委时谈到,现在的作者的确在小说中流露出一个相似的现象,比如村上春树好像成了一个“屋顶”。你认为年轻一代比较迷的村上春树带来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情调,“是让你变得简单,把自己缩到一个小的size里头,比如现在很流行讲的‘小确幸’。”小确幸算不算“像个人那样写”呢?


唐诺:我没有说个人这样写一定会写出好东西来。而且你不要以为“小确幸”是一个个人,这是一个集体,这是一个时代清楚的意识,有其社会发展的条件和诱发的因素。


我比较早注意到这个事,是在30年前的日本。当时日本出现了homeless,即无家可归的人。过去我们对这类“失意的人”的理解是,他们在社会受到挫折,失去希望,跟社会断裂,他们狂暴、有攻击性,充满毒品和酒精的气味,因为已经站在最低点了,觉得任何变动都是好事。但那个时候日本homeless的画面完全不一样——他们安静,不惹事,唯恐你看到他们存在,甚至尽可能把自己缩小到透明。


日本没有“小确幸”这个词,是中国台湾地区的读者抓到了这句话,但多年后看到大陆的“躺平族”,不结婚,不买房,不买车。类似于把自己缩减到最小,就可以做最少的事,也不会有失败,也不会有悲伤,更不会有徒劳。


现在,我们很难再有能够相信的东西,感觉到对道德价值信念有某种程度的抛弃,因为如果要相信这些东西,必须要付出某些代价,甚至有一种责任。有可能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扩张有关,我们会认为有些仗不必打,先认输比较舒服,所以先把自己的欲望缩到最小。


一个年代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觉,认为自由是可以不必做什么,不用听父母的话,不听那些老掉牙的教训,其实,你要做某些事才需要自由,所以书写者需要最大的自由。行动越少的人需要的自由越少,空间越小,什么都不想做也就不会触犯什么。在我们小时候,上一代人压抑我们自由的说法是,如果你不做坏事的话,干嘛担心校规或规定?不是的,是这个规定本身不合理,不是我要不要违反的问题。经济或政治上的掌权者,一定很欢迎小确幸,因为他们要求的权利会很少,要求的自由空间会很小,不会抵抗甚至没有义愤,不会为了别人的遭遇而悲伤而行动。


我现在又把一本老书拿来看,是《巴黎隐士:卡尔维诺自传》。卡尔维诺说,欧洲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他是真的有勇气,说觉得自己一代比小确幸一代杰出。他并不讨好年轻人,我也并不讨好年轻人。我不愿意说出太劝诫的话,因为感觉上好像在请求他们。我比较像《堂吉诃德》里头所讲,咱们各自建的天堂,有罪各自承担,你们自己做决定,我们只是指出来它的可能走向。因为毕竟要跟世界相处比较久的是你们,不是我们,当世界变成另外一个模样的时候,是你们活的世界,不是我们。感觉上我变得慈眉善目,但其实不是,也许只是基于轻蔑。


【延伸阅读】


《不必把中国写作者特殊化,所有人都是文字共和国的一员 | 专访唐诺》

与唐诺聊《声誉》:当世界变成市场,成功财务化了,人与人的关系窄化了 | 专访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潘文捷,编辑:黄月,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搞笑诺贝尔奖,数鼻毛、看菊花...重磅!2023年第一个诺贝尔奖颁布,因mRNA疫苗他们得奖比油和盐更可怕,可我们几乎天天在吃,怪不得三高、肥胖找上门德国幼儿园只教这些!难怪德国人承包了一半的诺贝尔奖第十一章 现代社会经济体系的运作 (2)不可思议! 诺贝尔奖“微芯片之父”来自德州,竟然改变了全世界?投资容易遇到的魔咒,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给你总结了!——泓德基金姚学康搞笑诺贝尔奖公布 | 表彰僵尸蜘蛛、舔岩石的科学家和聪明的马桶一个热知识:你以为的进口水果,其实都来自四川给尸体数鼻毛,用马桶记录肛纹?今年搞笑诺贝尔奖,史上最重口....马桶里装摄像机,机械臂上挂蜘蛛🤣准备好被搞笑诺贝尔奖笑死了么晚点周末丨先成为侦探,后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重磅!2023诺贝尔奖揭晓!诺贝尔奖得主最多大学竟然是……刚刚,今年首个诺贝尔奖揭晓!新材料 向未来 | 诺贝尔奖得主来黑龙江啦!华人女科学家的“开挂”履历:当选上院士,还是诺贝尔奖评委诺贝尔奖要来了 中国女作家残雪成文学奖热门人选瑞马唑仑全身麻醉期间的镇静水平,用什么指标评估更准确?2023年第一个诺贝尔奖颁布了17年连摘搞笑诺贝尔奖,他们脑洞太大小说:兰欣与乌茶 29最彪悍校规:诺贝尔奖获得者,才能拥有一个专属停车位!更彪悍:已有110个专属停车位名额被发放!信披准确?神秘接盘方付款卡壳,实控人转手控股权告吹劳东燕:性别平等是社会性的问题 ,诺贝尔奖得主考里科的人生是最好的回答|二湘空间新一届搞笑诺贝尔奖揭晓:为何地质学家会舔石头?两个鼻孔的毛发数量相等吗?救亡图存是百十年来中国人的统一制服,九十几的资中筠,一百出头的杨绛都穿着它。就张爱玲穿旗袍。———兼复江天云月几乎一统美国充电江山 现代与KIA加入特斯拉NACS规格魔都名校妈鸡娃到心梗住院!“大脑诺贝尔奖”得主新书:你“鸡娃”的方式可能在给孩子拖后腿…又一个打工人,拿走科幻“诺贝尔奖”2023搞笑诺贝尔奖揭晓!幽灵蜘蛛抓手;智能菊花识别马桶;科学家都爱舔石头诺贝尔奖要来了,谷歌AI模型被看好,mRNA技术、DNA测序成热门,中国女作家居榜首!光纤通信之父:诺贝尔奖得主高锟慢慢体悟生成式人工智能冰山林少华:我倒不希望村上春树获诺贝尔奖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