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放弃了鼓励女儿,她反而开始迎难而上了!
其实,畏难这件事情,是人性里面本来就有的。
问问我们自己就知道,肯定是赢了开心、输了难过的,那我们为什么要反着人性去教育孩子说“失败没关系的”呢?这本来就不可能。
所以,后来我调整策略了,做了这么2件事情:
第一,但凡我和我先生有机会能够参与到小D的活动中,我们会主动地带着小D一起去体验、一起失败;
有一次,我们去野营玩真人CS,其他人都在喊“争取最后一个'死'”,就我们全家在说争取第一个“死”,第一个休息~
有些输了,就哇哇哭,家长就在那边教育,小D还蛮好的,在旁边休息的时候就跟我们聊,哪里应该用什么样的策略,我们下次玩可以怎样做……
第二轮她又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而且慢慢地,我发现她还真的能够把我们刚聊的一些策略全部用在里面。
这是我自己一个很直观的认知,我们父母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去鼓励孩子,要跟着孩子一起体会失败。
但凡有一个输不起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输不起的家长。
我们自己骨子里就觉得我们要努力、我们要挑战困难,所以我们无法接受:你还没有开始比赛的时候就开始躺平了。
但后来,我发现所谓输赢这件事已经是既定事实了,如果我们父母的预期放低了以后,反而给孩子松绑了,这个孩子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我怎么提高、我享受过程、我如何复盘不断地迭代。
听到这儿肯定会有人问,你们跟着孩子一起体会的那些失败都是小事,那么学习、兴趣班这些都是一些大事,你们也说做最后一名也没关系,是这样子的吗?
这是我调整的第二个心态,大脑面对困难的时候,其实本质上一开始是不会去区分:这是小事的困难还是大事的困难,但为什么后来就变形了?
因为我们人的期待不一样,当你对大事的期待高的时候,大脑就会有压力、有焦虑,那么大脑就会处于逃避的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越在乎的东西我们越想抓却越抓不住。
我们后来调整了一个策略,就是我们让困难的小事成为生活的常态。在我们家有一些小挑战,比如:
我们能不能用不习惯的那只手吃饭;
我们能不能够闭着眼睛从客厅走到卧室,而且要保持不摔倒。
通常这些小挑战我们会全家一起参加,而且会预留一些练习时间,这个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困难才是生活的本质,顺利才是例外。
这样的心态一旦转变了以后,我们再来遇到那些大事的困难也完全不一样了,那么困难的小事我们是通过练习会发现有进步,也让我们很明确地知道:你只要不放弃、不断地练习,还真的能够慢慢提高,我已经不会再会去定义小D是畏难还是不畏难,包括我对我自己也宽容了很多。
这样的放松状态以后,我会发现我和小D反而比当年更愿意挑战困难。
人都是这样子,通过不断练习,你的能力也精进了。心态好了,能力好了,自然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也就不存在畏难一说了。
>>更多详细方法看这篇:自从我放弃了“鼓励”女儿,她反而开始迎难而上了
话题索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