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流言。香港为何敢再度放开疫情管控措施?
1
当我们对香港疫情的印象,还停留在疫情爆发阶段时,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香港人已经不惧病毒、也扛住了流言蜚语,走向了进一步的开放。
4 月 21 日,从疫情高峰中走出来的的香港,宣布迈出了恢复正常生活的第一步。
和新加坡类似,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路线图」:将在3个月内,分3阶段逐步放宽社交距离限制,直至全部解除。
4月21日放宽的首日,餐厅恢复晚市堂食,健身房、美容院、电影院、主题公园、按摩院、体育馆等一系列场所也重新开放。
这是3个半月以来,场所的重新开放。
恰逢复活节,香港的街头人来人往,购物如常。
海滩上,市民们携家带口,或野炊,或日光浴,纵情享受天伦之乐。
置身于熙熙攘攘的大街,休闲落坐于草地上,如果不是口罩出现在大多数人的脸上,我们意识不到2022年的今天,和2019年会有何分别。
香港的餐饮业,已经出现了「报复性消费」。以海港城商场为例,其中50家可订座的餐厅预订爆满。
70多家旅行社也申请重新开团,游客报名者络绎不绝。
香港人仿佛对Omicron变种毫不畏惧,习以为常,开始接受了日常生活中与病毒共存。
他们对未来的信心,来自于哪里呢?
客观的数据,不会说谎。
2
每日阳性确诊人数回落到三位数,同时每日呈报的死亡人数已经在10个以下。
如果统计从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4月20日的新冠病毒死亡案例的统计数据,香港共录得118万个阳性个案,8973宗死亡个案。
看起来,致死率数据仿佛高。
但是,要知道的是,香港从来没有做过哪怕任何一次的全员核酸检测,所以阳性人数一定是大大被低估了,致死率被大大高估了。
根据香港大学医学院早在3月22日的推算,香港已有440万人染疫,大大超过确诊的118万。如果我们用440万感染人数来作为分母,死亡人数作为分子计算致死率,结果是0.19%。
也就是说每1万确诊病例中死亡19人。
然而,感染人数中0.19%比例的人会死亡,就能够如实反映Omicron变种的危害了吗?
不对。
因为没有减去在没有疫情年份,因为自然原因、基础疾病而离世的人数。
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基本认知。
从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各个国家/地区,对于新冠致死人数的统计标准,就不是统一的。
因此,对于新冠病毒的危害,人类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异见的分裂程度,几乎是势同水火。
以美国为例,联邦、州政府把判定的权限,完全下放给主治医生,由他的专业经验来判断,到底是死于其他病症,还是新冠病毒。
由于在2020/2021年,联邦、州两级政府,对于新冠死亡患者、医疗机构、家属,都有抚恤金、财政补贴和丧葬补贴,因此主治医生倾向于认为,只有病毒曾经出现在患者身上,哪怕死亡原因不是冠状病毒,也认为死于新冠病毒(Die from Covid-19)。
香港的判断标准是:
核酸或者抗原阳性者,在报告阳性的28日之内死亡,不论直接死因如何,皆计入新冠病死数。
根据香港《文汇报》的报道,有一位 14 岁的少年确诊阳性后意外坠楼身亡,也居然被计入到新冠死亡患者案例中:
https://www.wenweipo.com/epaper/view/newsDetail/1512483960930832384.html
死亡者,到底是真正地由新冠病毒致死(Die from Covid-19),还是死亡前28天被确诊阳性过而已(Die with Covid-19),成为了未解之谜。
因此,从医学的专业角度出发,美国、香港的新冠死亡人数,绝对是被夸大过,只是夸大的程度不同而已。
真正评估新冠病毒危害程度时,要把没有疫情之前的平常年份,每年因为自然规律、基础疾病而离世的人数,作为比较对象,疫情年份死亡人数与之相减,得出「超额死亡人数」,才更科学。
由于创作文章的时间紧张,明哥来不及考察在往年年份的4月底之前,香港正常离世的人数。
但是我们可以香港政府官方公布的疫情期间死亡人数的年龄结构、疫苗注射分布情况、基础疾病情况,来管中窥豹。
第一,死亡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86岁,说明有一半的亡者,年龄在86岁以上。
而2020年香港人均寿命为 85.3岁。
也就是说,Omicron变种感染过的死亡者的年龄,和正常年份的总体死亡人群的年龄结构非常接近,甚至更老。
第二,92%的死亡者,本身就有长期病患,包括且不限于肝癌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后遗症、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尿毒症等重要脏器的严重疾患。
第三,大约90%的死者没有完整接种过2针复必泰(mRNA路线)或科兴(传统灭活)疫苗,在接种了3针复必泰或者2针科兴+1针复必泰的老年人中无一死亡。
所以,香港真正归因于Omicron变种的致死率,一定大大低于0.19%。
3
香港的数据,同样可以在上海得到作证。
4月26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公布:4月25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52例。
平均年龄83.1岁,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100岁。
33岁的患者,男性,因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心源性猝死,曾接种过2剂次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其他51位患者均合并有多脏器基础疾病,包括肝癌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重度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后遗症、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尿毒症等重要脏器的严重疾患。
死亡的原因均为基础疾病,而不是Omicron变种毒株。
如果把心源性猝死的33岁患者剔除,死亡人群的年龄中位数会更达到84岁以上。
这是香港人敢于宣布分3阶段放开的底气来源。
在抗疫的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为保民生,开启了多轮次有史以来最大的现金撒钱、消费券发放的救助模式。
1、对清洁工、保安员,以及在日常工作面对高暴露风险的特定群组,如机场货运员工进行补贴,津贴额为每人每月2,000港元,为期5个月。
2、在最新的第5轮疫情中,根据《财政预算案》推行新一轮消费券计划。向每一名有资格市民发放总额10000港元的消费券。第一阶段是在4月7日向符合条件的市民发放5000港元消费券,符合条件的市民会在第二阶段获分期发放余额。这一阶段将会有超630万市民收益,耗资31.5亿港币。
3、对失业者,推出了「临时失业支援计划」,符合资格的申请者可以获得一笔超过10000港元的援助金。
4、对在职者,4月12日,香港立法会财委会召开特别会议,通过了新一轮保就业计划,该计划涉及款项430亿港元,覆盖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所有企业,让160万员工受益:员工将会得到一笔从今年5-7月的工资补贴。
月薪高于8000港元的员工,每月将获得8000港元的工资补贴;
月薪居于3000-8000港元的,每月将获得4000港元的工资补贴;
月收入低于8000的兼职员工,同样在符合申请条件之列。
矗立于维多利亚港湾的东方之珠,经历疫情的冲击之后傲立,依然闪烁。
(图源:青驿网@滕六,版权所有)
即将卸任特首的林郑月娥,坦诚:每一次要作出放宽或是限制的抗疫决定都是非常困难的。
她说:
如果防疫只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话,那么做决定会非常简单:今天还有一千多的案例,那就什么都不开放。
但它不单是一个公共卫生议题,还跟思维发展、经济发展、民生需要、民情是有关系的。
因为我们七百多万的市民要生活,要到学校去上课,还要营业……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平衡。
特首的话、香港人民的集体选择,在2022年的特殊当下,不失为一个抗疫方案的样本,以作研究和审视。
推荐阅读:
2、作为公共媒体,不应选择性、断章取义式解读世卫组织病毒报告……
写在最后:
从基层农村出发,在清华大学完成研究生教育后,明哥走过12年深入商业风云、直面资本运作、驾驭浮沉股海的历程。
房价变迁、P2P网贷、瑞幸咖啡造假、长租公寓爆雷、中国银行「原油宝」、蚂蚁集团IPO、恒大爆雷……地产巨头刀尖起舞、互联网寡头纵横捭阖、资本人物掀起权谋大戏,在明哥笔下,纤毫毕现,无所遁形。
埋头赶路的上班族、披荆斩棘的创业者、商海沉浮的企业主,还是股海中杀伐决断的股民,云集而来,抱团前行。
作为领路人,我们为2240+个读者解答了人生命题,重塑了底层逻辑,在职场、资本市场、房市中助力弯道超车,改变了一批年轻家庭的财富轨迹。
明哥邀请你加入私密知识圈子:知识星球。 7大篇章:商业真相、投资入门、稳健投资、房价解析、下一代成长、人生规划、思维重构,共1000+精华文章等你垂阅,随时和明哥一对一问答。 长按上面的绿色图片,识别图中的二维码,付费加入。老用户续费自动8折。 下载知识星球App,用微信登录,使用更顺滑。
辛辣、深度的文字,见证波云诡谲的时代。
没关注?请点击,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