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ASUS ROG Swift OLED PG42UQ 评测
序言
在如今主机与PC的性能大幅度提升的大环境下,相信影音游戏用户们对于大屏的追求也变得越发的狂热了起来,而OLED屏幕更是可以给视觉效果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但现在大部分配备OLED的大尺寸显示设备基本都是电视,在对于游戏输入延迟或者网站文本页面显示优化方面并不如传统PC屏幕来的到位.今天我们熟悉的ROG,为我们带来了一块专为游戏打造的大屏OLED显示设备,即ASUS ROG Swift OLED PG42UQ.
产品规格
整体规格上,PG42UQ采用了一块41.5英寸的16:9 WOLED面板,分辨率为4K UHD (3840x2160),最大刷新率138Hz,标称标准亮度为450cd/㎡,色域支持为98% DCI-P3/133% sRGB,虽然ROG定位此款产品为大尺寸游戏显示器,但实际采用的面板依旧为LG WOLED的电视面板.详情请参考下图.
产品解析
外包装虽然是超大尺寸,但依旧是家族式的红黑科幻风格,并印有产品图.
纸质附件包括保修卡,出厂校色说明,感谢卡,引导说明书,以及ROG贴纸一张.
其余的附件全都装在一个黑色布包之内.
包含一根HDMI 2.1线,一根DP 1.4线,一根USB HUB数据线,以及电源线一根.
每根线头上都印着ROG的LOGO,细节无处不在.
此外还包括有遥控器一副,可以方便用户直接进行遥控操作,在使用时不必再起身调节显示器.
支架采用了三点稳固结构,脚架虽然看着纤细但稳定性还是相当良好的.
支架背面,中央采用了三角加强结构,结实度上有一定保障.
翻过来看一下,两根脚架靠四颗螺丝预固定在中央结构上.
底部设有一块长条的红黑防滑脚垫.
上侧四颗一体化的螺丝固定孔洞.
一侧脚架末端贴有一张NVIDIA G-SYNC的认证贴纸.
两侧脚架末端的底部各设有一个圆形红黑脚垫.
底座实测最大占地宽度约为718mm.
底座实测最大占地深度约为254mm.
机身面板正面,41.5英寸的4K WOLED屏幕,且采用了雾面屏.相比其他电视的屏幕,雾面屏在抗眩光方面也更加优秀.
出厂的保护膜上还贴有机型以及一些特性的标签.
正面采用了极简窄边框设计,没有多余的花哨设计.
上部以及两侧边框约为6.5mm.
底部边框约为10mm.
屏幕中央下方设有一个ROG的LOGO.
同时在此位置底部设计了菜单控制模块,分别是快捷键,五维摇杆以及电源键.
这个LOGO同时也被充当电源指示灯使用,运行时颜色为固定红色.
下部左右两侧各设计了一组扬声器,功率为10W/个.
在右部扬声器旁边还布置有USB下行接口以及3.5mm耳机插孔,方便用户接一些外设使用.
来到背面,整体还是比较平整简单的设计,像是一个被放大的ROG笔记本的D面.
但细节上依旧保留了ROG的经典元素,例如斜切纹路的双拼设计风格.
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巨大的信仰之眼,可惜并不能发出RGB的光芒.
中央的开孔,为低音单元设计,功率为15W.
右下角哈曼卡顿的声学调教标识,实际的音响效果体验可以算是在显示器领域里的头牌了.
左侧中部则是连接区域,默认配备有一块磁吸遮盖板,线材可从两侧的孔洞中穿出.
遮盖板背面.
板内还提供有一根六角扳手,用于底座螺丝的安装,这个细节可以说是非常到位了.
揭开盖板就可以看到实际的接线区域.
内部也提供了2个理线扣,无需担心弯折的线材因为韧性把盖板顶开.
朝下的区域提供了HDMI 2.1接口两个,DP 1.4接口一个,USB 3.2 Gen1 Type-B(上行)一个, USB 3.2 Gen1 Type-A(下行)两个.
侧边区域则是提供HDMI 2.0接口两个,以及SPDIF音频输出接口(3.5样式,但不要误插耳机).
背面右侧边上则是电源的接线孔,附带的线材为L型接口,插上也可以完全隐藏在背面.
机身顶部则是设置了大量的散热开孔,以保障内部的大型散热片热量可以及时排出.
顶部中央设计有高亮的REPUBLIC OF GAMERS标语,并在其中设置了一枚标准G1/4螺孔以供玩家们安装如摄像头或是照明灯等辅助配件..
在旁边还有一个USB 3.2 Gen1 Type-A接口,可作为辅助设备的供电传输用途,标配一个红色的防尘塞.
屏幕本体实测宽度约为932mm.
实测高度约为560mm.(包含控制菜单模块)
实测厚度约为39mm.(不包含支架固定座)
面板裸重实测约为13.75kg.
支架底座安装流程上比较方便,只要套上机身固定座,并拧上四颗螺丝即可,但由于机身尺寸过大,实际操作起来可能有些难度.
整机正面,大尺寸屏幕的视觉冲击力还是相当震撼的.
整机背面.
侧面效果,边缘做了一定的收窄处理,配合顶部的微悬浮设计,在视觉观感上还是较为纤薄的.
亮屏效果.
由于尺寸的关系,只有俯仰这一个维度可调.
最大前后俯仰角度为±5度.
机身背面还留有4个带有防尘塞的孔位.
拿掉防尘塞后可以看到是用于壁挂支架的孔位,规格为VESA 300x300mm.
OSD解析
OSD菜单的设计风格延续了以往ROG的风格.
游戏菜单内包含138Hz的刷新率超频激活.
防撕裂同步技术开启.
GamePlus选项,包含显示准星,FPS计数器,狙击镜放大等游戏实用功能.
GameVisual选项,预设了多种显示模式,可供玩家们在多种环境下使用.
Shadow Boost功能,可谓是最实用的功能.大家都知道OLED面板黑色不发光特性,在这种情形下,不开启这个功能,游戏暗部画面会呈现出死黑或极低亮度情形,导致玩家们对于暗部的情况无法把控.而开启后通过算法可以使得整个暗部细节整体提亮,使得视觉效果更加明亮.
图像菜单,除开常规的亮度对比度,滤蓝光,HDR开启以外,还有一致亮度以及VividPixel选项.
一致亮度为应对WOLED面板的APL以及ABL特性,而所开发的选项,目的是即使是在大范围白色或近白高光场景下也不会让屏幕的亮度有太大的差异,关于这点我们稍后再说.
而VividPixel,则是锐度清晰度调整选项.针对这款显示器WOLED面板的RWBG像素排列,在浏览网页或文本工作时,字体的观感会最受这个选项的影响.
在0%时,可以看到字体会有着一定程度的发虚.
调至50%时,发虚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但同时会产生一些轻微的彩边效应.
调制100%时,字体边缘非常清晰锐利,而彩边效应也尤为突出.怎么选择就看用户们各自的喜好了.
色彩菜单,提供了色彩空间切换.色温调节,灰度系数等基本参数以外,还支持六轴色彩饱和度调节.
输入选项菜单.
MyFavorite选项,包含各种快捷方式以及操作的自定义设置,
最后系统菜单,针对一些菜单以及节能等的杂项设定.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使用的是SpyderX Elite色温设定为6500K,光度为2.2.
在开始性能测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ABL以及APL机制.
ABL自动亮度限制技术,主要设计目的是防止屏幕烧屏,即当像素点的发光功率过高时,对其亮度进行限制,以避免长期功率过高造成烧屏.
APL平均图像水平,这是一个类似于屏占比的概念,例如用一张白色图片来放在纯黑背景下,当这个白色图片的大小是整个屏幕的1/4时,即为25%的APL,当白色铺满整个屏幕时,即为100%的APL..
而当这两种机制一起运用在实际屏幕的时候,就会造成在纯白画面下,或是例如在游戏时的近白大光比光照画面下,整体的亮度会突然造成一定程度的下降,而游戏或者电影的画面并不是固定画面,因此在ABL以及APL介入时,就有可能会偶尔引起整个画面出现忽明忽暗的问题存在.这是WOLED的硬件限制所在,ROG也针对这种情况加入了一致亮度的选项,开启后可以明显的缓解亮度不均这个问题,但于此同时也会降低在低APL下的最高画面亮度,因此可谓是无奈之举.
实际的最大亮度测试(基于SDR模式):
APL为25%.
此时测得最大亮度为364cd/㎡,色温为6408K.
APL为50%.
测得最大亮度为363cd/㎡,色温为6402K.
APL为75%.
测得最大亮度为186cd/㎡,色温为6433K.
APL为100%.
测得最大亮度为123cd/㎡,色温为6447K.
实测结果,APL在50%以前基本都不会受到ABL的机制影响,而一旦白域面积超过50%以后就会呈现断崖式的下跌,在全屏状态下亮度基本约为25%的1/3,但不用过于担心此问题,毕竟平时使用这种场景下的除了浏览网页以外这种大面积留白区域以外极少遇到,即使是大型游戏.
HDR模式下APL设置为25%时最大峰值亮度为350cd/㎡,色温为7321K.
出厂默认情况下开启节电模式,APL为25%此时测得亮度为194cd/㎡,色温6361K.
屏幕默认色域覆盖了100%的sRGB,95%的DCI-P3以及87%的AdobeRGB.
由于屏幕特性以及测试设备所限,其他模式无法获得准确的数据,因此以下测试基于sRGB模式下且开启亮度一致选项进行测试,在此模式下屏幕最大亮度仅能达到109.98 cd/㎡,因此以下测试基于色温6500K,光度为2.2以及此亮度进行测试.
sRGB模式下屏幕色域覆盖了99%的sRGB,78%的DCI-P3以及75%的AdobeRGB.
亮度与对比度方面最大可以达到1660:1.
色调响应方面与2.2曲线有一点点偏差,灰阶方面从20%-100%表现非常稳定.
亮度均衡性,整体偏差不大,最大达到了7%.
色彩均衡性如下图所示.
色彩精确度测试,平均偏差为1.93.
漏光测试环节.相机设置光圈f/4.0,ISO 100,首先是1/4s快门下的结果.
0.5s的快门,依旧没有漏光.
最后是1s下的快门,对于OLED显示器来说漏光测试完全就是一个被拿捏的项目.
可视角度测试,在侧视角度下色彩与亮度基本没有衰减.
但是在白色或近白等亮色场景下,会发现可见偏光的问题存在.在正视情况下会看到屏幕的边缘微微发绿.
而在斜视情况下这个状况更为突出,虽说与偏色问题并不一样,但是在观感上还是略微会受一些影响.
出厂设置下的使用功耗为86.6W.(非黑底,全屏显示图片状态)
最大亮度下的使用功耗为91.0W.(非黑底,全屏显示图片状态)
刷新率测试:
进入刷新率测试网页并进行相关设置(Chrome浏览器):
http://www.testufo.com/#test=framerates&count=4&background=none&pps=3840
Count Of UFOs:视情况设置
Background:None
Speed:3840 Pixels Per Second
测试方法:
刷新率测试分为静态的照片部分以及动态的GIF部分.相机部分主要看的是帧与帧之间飞碟的清晰度,是否存在拖影等画质相关的问题.GIF则是动态的刷新率对比,主要看的是顺滑程度.
今后不同的显示器可以左右对比来看.
1.相机设置为1/30快门进行拍摄,并选择效果最清晰直观的照片作为测试结果.
2.使用240fps升格拍摄.相当于降低了4倍的速度.
电影以及游戏体验
来看看实际得影音体验,我们选取了一个4K HDR电影,首先先得夸赞一下这款显示器内置的扬声器系统,相比传统得PC显示器在声音饱满度以及立体感上就营造的有模有样了,虽然与那些顶级电视得音响系统还有差距,但作为显示器领域来说已经是相当优秀的了.
画面效果上,我们选取了同一帧下HDR关闭与开启,可以看到在未开启HDR得情况下色彩十分饱满且艳丽,但又没有出现明显偏色和色彩过浓等现象,而开启HDR后,整体画面得暗部细节得到了一点提升,而亮部画面也有了更多的克制,整体上更加符合现实中眼睛对于世界的观感.但在WIN11系统中开启HDR后,首先画面的发色会明显偏蓝,饱和度上也略显不足,且整体的实时亮度观感也会更受ABL机制的影响.以小编的体验来讲,以WIN11系统下的体验来说,其实还是更喜欢未开启HDR时的观影感受.
电影中人物的显示近景效果,无论是肤色衣物的颜色还原还是背后虚化的远景植被等显示的效果均是相当出色,且没有在色彩明度上产生过多溢出导致明暗界限模糊.
游戏的体验效果,首先来看一些夜晚场景,OLED面板在游戏中暗部细节度不够的问题还是有, 但好在华硕在该显示器中设计了Shadow Boost功能,开启后使得整体的暗部亮度都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有助于玩家们在黑暗的场景下更轻易的发现目标.
但在开启Shadow Boost功能的动态调整之后,虽然暗部细节获得了大量的提升,但颜色倾向上也会因此变得有些过于饱和,但好在除了动态调整以外还提供了1/2/3级手动模式可选,玩家们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要的明暗风格以及程度来获得自己所满意的显示效果.
动态响应时间方面,PG42UQ得官方响应时间是0.1ms,实际体验无论是在可自由旋转视角下的开车体验,亦或是例如迅速甩枪等非常考验灰阶相应时间的竞技操作,都不会产生任何拖影现象,对于各种FPS竞技类射击游戏的体验都是相当优秀的.(图片仅是示意效果,实际体验无拖影)
但相比其极快的面板响应速度,其输入延迟相比传统PC显示器来说,在需要频繁移动鼠标得场景下略微能感受到稍高一些些,好在也只是需要极其刻意对比得情况下才能感受得出得轻微程度,若直接上手基本上不会影响到实际的操作体验.
屏摄截图
以下屏摄均采用Canon 5DSR+40mm焦段拍摄,仅做了后期的分辨率缩小,无任何裁剪以及色彩亮度修改.
总结
那么ASUS ROG Swift OLED PG42UQ到底能不能算是一个可以替代传统PC显示器的优秀大屏显示器呢?答案是可以,但也不可以.这个答案的关键,取决与各位用户们的实际使用场景,如果你是一个重度的影音游戏爱好者,那么其极致的面板响应速度,配合138Hz的高刷新率,多种的游戏优化设定以及非常不错的内置音箱效果,以上种种对于想要一个超大屏高刷新的震撼4K游戏影音体验的玩家们来说,几乎是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如果你是一个想要全能的面面俱到显示器,可以在平时再处理一些例如文稿设计以及图像处理等对色偏以及稳定亮度都有着一定要求的工作时,略带彩边的文字显示效果,WOLED严格的ABL+APL机制都不一定可以来好的体验.因此这款PG42UQ是否是适合你的选择呢?
ASUS ROG Swift OLED PG42UQ 官网链接:
https://rog.asus.com.cn/monitors/above-34-inches/rog-swift-oled-pg42uq-model/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