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如何才能有大智慧
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制造了第一个阴极射线管示波器。阴极射线管就是俗称的显像管。阴极电子枪发射电子,在阳极高压的作用下,射向荧光屏,使荧光粉发光。大约三十年后,采用了相同原理的第一台电视诞生,我们打开了“屏幕”这扇“任意门”。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 | nobelprize
100多年后,“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必然》中这样描述,“我们正前往一个屏幕无处不在的时代”。
屏幕几乎承载着每一波信息技术的更迭,展现了人们数字生活在如何演进。或者说,屏幕已经成为数字生活的一部分,决定了我们是被动接受,还是能参与其中,与之交流互动。
对于屏幕的议题设置绕不开,如何变得更大,变得更强大。
就拿你手里正举着的智能手机来说,屏幕从2007年的3.5英寸,增长到如今的6.7英寸甚至更大。这一需求来自人们对于信息量获取的渴望,毕竟当分辨率达到“极限”后,信息传输密度就要依赖屏幕尺寸的增长。但屏幕过大势必会影响其便携性,于是化解两者矛盾的方案出现了,折叠屏手机。
人们始终没有停下对屏幕技术,以及围绕屏幕所展开的体验革命的探索。
大屏,手机新革命
更大显示面积带来的实用性,丰富交互方式带来的可玩性,异态造型下涌动的科技未来感......都一度成为叫好折叠屏的卖点。根据IDC发布的报告,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11.8%。但折叠屏产品出货量逆势增长增长了52.8%,第二季度依旧保持增长,同比增长173%。
但折叠屏因为产品形态所带来的局限性也很明确。近几年,厂商忙着照顾好这块屏幕,如何让折叠屏寿命更长,更耐用;铰链如何更好用,闭合更贴近;折痕怎么隐形,屏幕别一跌就裂等等,这些对比直板手机的天然短板。
折叠屏手机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 图虫
从2019年开始,华为的每一代折叠屏手机都通过对折叠形态,屏幕结构,材料等方面的持续创新,解决上述这些耐用性的问题。今天看起来,华为已经解决的相当好了。
华为Mate X5外屏采用玄武钢化昆仑玻璃,内屏用新型抗冲击非牛顿流体材料做涂层。同时支持IPX8级防水。这些将折叠屏手机的可靠性再拉高一个标准。
数据不会骗人。根据CINNO统计,在2023年上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华为市场占有率第一,且在超高端折叠屏市场占据了50%的份额。当华为一直在最高的市场占有率“推陈出新”时,也早就考虑好了一个问题,“当消费者购买一台折叠屏时候,买的究竟是什么?”
华为Mate X5
最核心的自然是屏幕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大屏影音娱乐的优势,华为Mate X5 把外屏做到2504×1080 分辨率,内屏做到2496×2224分辨率,屏幕获得德国莱茵 TÜV 专业色准双认证;双屏1Hz-120Hz自适应刷新率和峰值1800nits屏幕亮度,能做到根据显示内容和外部光亮环境智能调节。
从参数里能看出,单拿6.4英寸的外屏来说,这几乎和一台智能手机没有区别。过去不少折叠屏产品,都忽略外屏,内外屏采用了不同的参数,导致使用体验割裂,不连贯。这些在华为Mate X5上都被解决。内外屏如一的视觉体验,让开合间观感流畅,成为了折叠屏的加分项。
长期以来,折叠屏的“大屏”仅仅意味着硬件上“参数”。软件适配不好,在内屏打开时只是把手机版UI放大、拉伸了一下,操作逻辑没有变化,更谈不上催生新的交互体验。
华为Mate X5 在很多主流App上都做了优化,覆盖了社交、娱乐游戏、办公等高频使用场景。比如进入微博后,屏幕被分成两半,左边呈现动态,右边展示评论,用户“边看边评”。在今年早前的公开分享中,微博方面就称,微博折叠屏手机用户中,华为品牌占比56%。
华为一直在研究围绕折叠屏的交互创新。时间可以追溯到更早,早在2019年,华为就申请了名为“一种分屏显示的操作方法及电子设备”的发明专利,试图解决分屏操作繁琐,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后来华为推出“平行视界”功能,不同于两个应用的分屏,它提供的是一个应用由两个窗口同时显示,就如“边聊天边刷朋友圈”,从而让便携式大屏产品的使用体验有了革命性突破。
华为Mate X5
在功能刚推出的时候,大家还在讨论方向是否正确,如今平行视界已经成为大屏产品的专用适配功能。这些华为曾做的尝试,积累成经验,被友商们学习借鉴,从而共同推动行业生态繁荣。
今天华为Mate X5将“悬停形态”和“隔空操作”结合起来,当用户把手机折叠成悬停形态看电影时,通过隔空操作,不需要触碰屏幕就能控制视频播、停,快进。华为在大屏体验上,不断成为“定义者”。
消费者对于大屏的需求,是直接的,不假思索的。它能瞬间带来视听上的冲击,感官上的愉悦,手机如此,电视也如此。
但是华为在思考的是,“大屏”形态的优势有没有彻底发挥出来?内容,交互跟上了吗?甚至如何基于折叠屏形态掀起一场新的体验,交互“革命”,颠覆与以往?折叠屏如此,智慧屏也如此。
大屏,岂止于大
如果“我们正前往一个屏幕无所不在的时代”,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那么就不光得有人和屏幕之间的交互,还得有屏幕和屏幕之间的交互,随处可见的屏幕也要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以华为智慧屏为例。“超级桌面”功能,能在智慧屏上直接运行手机应用,用户能实现在98寸大屏上“刷手机”,家里的老人也不用再戴着老花镜对着手机翻来翻去了。人们对于电视的倦怠,最开始明显体现在,电视作为客厅娱乐生活的核心的地位被弱化了,认为电视永远都是“老一套”,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各刷各的手机。这下好了,一个智慧屏把家里人的手机都“接力”过来。
华为智慧屏 V5 Pro
《中国智能电视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指出,有超过八成的消费者在购买电视产品时,最看重的功能是画质。华为智慧屏 V5 Pro 有1008 个分区背光,每个区域的亮度都可以单独控制,让用户观影时体验暗得更暗,亮得更亮,对比度更强,画面也就更立体和真实。这就是华为SuperMiniLED千级分区技术,同时做到95%电影级 DCI-P3 广色域。
画质对比 | 华为
华为首先做到了大屏产品的“立身之本”——显示能力。其次,华为智慧屏 V5 Pro 的鸿鹄AI精晰超分Pro技术对每一帧画面分析后,智能补充画面细节,进行降噪、去模糊、边缘锐化等优化。这就解决了家人想看老片儿,但找到的所有视频资源的质量都不高的问题。相对没那么好的片源,能在计算画质技术的优化下,展现出更好的效果。
电视的大屏视觉冲击,整体影音效果,其实都是移动设备很难比拟的,而电视的弱项始终都有一个,就是交互。
很多智能电视虽然号称”智能“,但体验依旧传统。比如找一个功能,还需要翻几页,按十几个按键;想暂停一下,不小心回到主页;等一个个字母打出剧名之后,看剧的期待已被消磨大半。
基于大屏的交互该怎么做?华为再次给了一个范例。灵犀指向遥控,指向方式类似激光笔,超宽带技术能超精准感知指向位置,不像以前,网络一延迟,就记不得该按几下;操作按键区改为触控板,点按,滑动,拖拽等手势操作,犹如在操作手机。
这种交互逻辑贯通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视,让用户在切换设备时,没有使用方式上的割裂感,有的只是从大屏到超大屏,清晰到更沉浸的体验升级。
优秀的软件能力和交互体验,辅助呈现了硬件的视觉表现力,成为电视类产品的又一分水岭。2019年华为发布了第一款智慧屏产品,现在看来,华为让智慧屏这一品类,与传统电视形成鲜明区隔。
华为智慧屏 V5 Pro
华为对于大屏创新体验的理解,不局限于更大的产品尺寸,而是将折叠屏手机,智慧屏以及其他带屏设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探索手机能为电视带来哪些交互新玩法,电视又能为手机带来什么价值延伸,屏幕与屏幕之间局限又该怎么打破。
大屏,大有可为
华为进入一个行业后,往往会以创新者姿态重塑行业生态,引领进化方向。智慧屏领域上演过。折叠屏手机里也不例外。
华为率先推出水滴型铰链专利技术,带动水滴型方案成为折叠屏厂商采用的主流方案,给行业共同精进铰链平整度,折叠“无缝”上带来新的启发。
折叠屏是手机整体进入存量市场少有高速增长的方向,类似铰链,保护盖板,柔性屏幕等环节的创新迭代也推动相关供应商降本提质,产业链一同进步才能迎合用户需求的爆发,让折叠屏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大众。
如果说硬件解决屏幕形态“如何变得更大”的议题,那么系统和软件是“变得更强大”的关键。随着软件生态的不断繁荣,交互习惯的不断积累,用户会不断地跨越硬件生命周期,留在生态内。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
从2019年起,华为就携手软件绿色联盟建立首个折叠屏生态联盟;2022年华为首创的UI自适应引擎,让开发者不用必须重新设计一套专用界面,通过UI自适应引擎就能对界面布局重构;今年又发布了最新版《折叠屏软件设计与开发行业规范》,主要新增了悬停态适配体验。通过这些努力,折叠屏开发框架和设计规范得以日趋完备。华为在折叠屏适配上所做的努力也成为其他厂商跟进的方向。
如今 Mate X5联合了第三方(抖音、小红书、腾讯会议等)直接做针对性优化,适配。合作伙伴的认可更意味着华为在折叠屏生态探索上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今天华为折叠屏的App适配比例已经非常高了。
更赞的使用体验 | 华为
光有有技术的折叠屏厂商“埋头”搞研发不够,还得有应用开发者持续加入,推动折叠屏使用升级,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生态闭环。而华为则是驱动这个生态“飞轮”正向运转的引擎。先是一名“引路者”将未知先淌一遍,继而具备话语权的“标准制定者”,才能联合多方力量。
华为在折叠屏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打好了从不同折叠屏形态布局,到适配生态的全方位的基础。才有今天在交互方式上的创新,进一步放大了大屏的价值。
将时间拉回到鸿蒙初现时,它所提出的是一种基于分布式计算的操作系统的构想。目的是实现跨端协同能力,硬件能力能跨终端调用,服务和数据也能在不同硬件之间流通。
为了更好打造这一生态,华为为硬件,应用开发者提供开发平台和相关工具链,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说,最提升效率的事情,就是“一招鲜,吃遍天”——一次开发,多端部署,不用管终端设备的形态差异;对于硬件开发者来说,可申请定向代码,组件化设计方案,根据业务灵活剪裁,从而满足不同形态的终端设备对于操作系统的要求。以此来实现生态共创。
雪球越滚越大,10月30日,华为宣布HarmonyOS 4升级设备数量突破1亿。
这种智慧互联网的想法和能力,体现在华为“全家桶”上的多设备协同,用户能将各类终端进行快速连接,资源共享,能力整合,就像点连成线,再到面。这逐步改变人们对于大屏终端的认知和使用习惯。
实际上,我们也在打破对于屏幕原本功能的认知局限,电视能来社交,打视频电话;手机能用来分屏办公。在华为智慧互联的构想下,它们只是分布式系统中一块块屏幕而已,承担我们用来追剧,游戏,或社交的任务,未来也许我们并不在乎它们叫什么。因为最终,技术落脚点是要瞄准用户的需求,那便是我们对于更大更强的屏幕,以及靠它连接一切的渴望。
-果壳商业科技传播部出品-
-广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