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世界正在变成我们不认识的样子

世界正在变成我们不认识的样子

其他
《日日是好日》
 
从去年到今年,我们深刻体验到了什么是世事无常。巴以冲突至今仍在造成大量伤亡;《老友记》的钱德勒突然离世......世界在飞速地改换面貌,变成我们陌生的样子,没人能够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有太多东西是普通人无法决定的。
 
我们很熟悉“无常”这个词汇,每当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尤其是遭遇某些挫折和不幸,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无常啊!”但我们对这个词的认知更多是在感觉层面,如果继续追问下去,“无常”究竟是什么含义,可能大家就会不知其所以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常”?世界是否有一个真相?今天的文章,佛学研究者成庆将从佛学的角度,来讨论“无常”。


讲述 | 成庆,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来源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


1.
“无常”的认知错觉

 
在日本经典小说《平家物语》的开篇,有一首诗为人熟知:“祇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沙罗双树花失色,盛者必衰若沧桑。骄奢主人不长久,好似春夜梦一场;強梁霸道终殄灭,恰如风前尘土扬。”这首诗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这里选取的是周作人先生的版本。
 
“祇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里的“祇园”,是佛陀常常驻足讲法的地方,而这里提到的“钟声”,其实佛陀时代的僧侣使用的是一种可以敲击的木板,称为“犍稚”,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金属制的钟磬之类。
 
第二句“沙罗双树花失色,盛者必衰若沧桑”,“沙罗双树”其实就是“娑罗树”,是印度的一种热带乔木,佛陀涅槃就在双树之间,据说当时树叶变白,如同双鹤齐飞,所以在汉语文学里,常常用“鹤林”指代佛陀涅槃的地方。
 
这首诗所引用“祇园钟声”和“佛陀入灭”的场景,当然不是指代什么“不幸”的意思,而是说明整个世界本来就是“无常生灭”的事实,就连佛陀也不例外。但是读过《平家物语》的人或许都很熟悉小说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悲伤基调,说明我们对于“无常”的认知其实多数是带有消极和伤感的情绪。
 
《宇宙探索编辑部》
 
中国的文学作品也多是如此,比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这一类对于人世间沧海桑田的感叹,无疑反映出很多人内心中对于“人生无常”的底层认知,那就是一种想要挽留过往青春或美好时光的强烈不舍。
 
而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无常”这个词汇的态度,除了带有伤感和惆怅的情绪,而且还有几分迷信和忌讳。比如民间信仰中负责收人魂魄的“黑白无常”,就代表了老百姓对于“无常”的符号化认知,那更接近于“突然降临的厄运”。
 
但是“无常”真的只有负面的含义吗?比如日本画家东山魁夷曾在随笔集《一片树叶》中写下这样的句子:“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厢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
 
东山魁夷不是从“无常”的世界中看到灰暗的人生,反而是感触到生命变化的某些动人之处。樱花是美丽的,但花期也是极短促的,当“美”转为黯淡与枯寂时,我们常常会感受到不舍,甚至会觉得樱花的凋落充满了悲情。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这个世界上不是“无常”,那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些人世间的美好吗?

2.
什么是“无常”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常”呢?
 
无论是浩瀚如宇宙,还是渺小如尘埃,我们可以凭借日常的感知或是高科技仪器的协助,去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动——容颜渐老,四季变化,草木枯荣,大到宇宙急速膨胀,小到原子的衰变。物质世界从来没有所谓的永恒稳定,都是无常变动的,我们很容易用仪器观察,或是用理性推导来得出这个结论。
 
反观我们自身也会发现,我们的身体,也就是生理组织,当然是在变化的,因为细胞会不断生灭更替。而我们的“心”,也就是所谓的“意识”,则如同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一样——我们的念头就像流水一般奔流不息,肆意而为,且永不重复。比如前一秒可能还在品味美食,下一秒可能就已经开始回忆起几年前跟我们一起品尝美食的老朋友了。我们的心念,其实也是“无常”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无常”意味着一切都在变化,无论是山川江河、草木树石,还是我们的身心。
 
《日日是好日》
 
也许有人会不同意这个判断,毕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单靠感官的认知,确实能感觉到有些东西看起来是没有变化的。就像手边的茶杯,仅仅靠视觉和触觉,你都会真真切切地认为它是稳定不变的。而相对于这个不变的茶杯,比如溪水的流淌,树叶的摇曳,声音的起落等等,我们会认为,这些才是变化的。
 
这些容易观察到的动态场景与看上去静止的事物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就是“动”与“静”共存的世界。
 
感受到“动”,让我们认识世界变动不居的一面,感受到的是“无常”;而“静”,则是让我们认识到的这个世界稳定的一面,我们会认为这些事物是“常”的。但正如前面所谈到的,这样的“常”其实是我们的认知错觉,因为一切都在变化,就像我们错以为的这个恒常不变的茶杯,直到某天不小心摔破,我们才会突然意识到它的“无常”。
 
我们之所以认为它是“常”的,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无法洞穿“静”和“常”的表象,而把“常”与“无常”的共存当做这个世界的真相。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看不清“无常”?
 

3.
为何看不清“无常”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们的感官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无法通过感官认知分辨出某些事物其实只是一种“虚假的稳定”。另外,还由于我们主观上的某些认知前提太过根深蒂固,导致我们就算看到人世间的变化,也不愿意接受某些“无常”现实,从而哀怨喟叹。
 
以感官的局限性而言,我们平日的生活,一般从早上起床起就开始忙忙碌碌,但每天的很多事情大概都是近似的:洗脸、漱口、早餐、搭乘地铁、上班等等,这一类事琐碎且重复,难免有一种“周而复始”的单调感。
 
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就往往难以忍受这种枯燥感,对工作心生倦怠,甚至会感觉到连人生都没有意义,迫切需要一次旅行或美食来打破这种整齐划一的感觉,从而感受到自己还活着。
 
但是仔细想一想,难道我们的生活真的是重复如一的吗?就以漱口来说,每次刷牙的动作、挤牙膏的量难道都是完全一样的?显然不是。又比如搭乘地铁公交,看上去也是周而复始,但每天碰到的人都各有不同,就算是同一行程的旅伴,他们每天的装扮和精神状态也都是不同的。
 
《诗》
 
但我们为什么依然会有种“重复划一”的感觉?甚至常常还需要剧烈的人生变化来彰显这种“无常感”,以此去证明生命的丰富性。
 
例如常常听人抱怨自己的生活平淡,每天过着重复的日子,甚至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了。因此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经常看到许多人的内心独白:想要辞职,想要远行,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其实就算是辞职了,来一趟轰轰烈烈的旅行,也仍然最终需要面对未来重复稳定的生活形态。
 
那么,表面上看不到变化的生活,真的不变而乏味吗?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的“心”动荡且粗糙,无法体验到表面稳定的生活底下所泛起的涟漪。
 
有一部介绍日本茶道的电影,名字叫《日日是好日》,里面的情节是关于一位由著名演员黑木华所扮演的年轻人,因为对人生感到迷茫,于是来到茶室跟随着由树木希林扮演的茶道老师来学习日本茶道。
 
刚开始,她虽然跟随老师慢慢学习,但却无法理解如此多的繁缛礼节究竟有何意义,直到她慢慢地学习和体验,加上年复一年的生活阅历,她终于明白了茶道给人带来的意义。在电影中,这段台词非常动人,正好可以分享给大家:
 
“在下雨天听雨,用你的全身来品味这一刻;雨天听雨、雪天看雪。夏天感受夏天的炎热,冬天体验刺骨的寒冷。打开五感,用全身品味这一瞬间,原来这就是‘日日是好日’的意思。”
 
听雨看雪,不过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但是如果我们不用心去觉察,我们其实不会感受到每次的雨雪,乃至冷暖,都各自具有不同时空环境下的细节与感受。
 
当我们的心变得专注和细腻,我们才能观察到更多的“无常”,但我们的心一旦变得粗糙与混沌,似乎就像是镜头失去了焦距,无法看见细节变化,当然会认为生活单调而重复。
 
《日日是好日》
 
所以有很多人,为了打破这种周而复始、重复划一的感受,主动去寻求剧烈的人生变化,比如一周五天工作之后,周末就一定要去逛街调剂,寻求不一样的生活感觉,这些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想要靠比较明显的生活方式变化来感受“无常”的新鲜感。
 
还有些人,他们的生活本就常常充满戏剧性的变化,动荡不安,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则需要静谧的环境来消弭这种不胜重负的“无常感”。
 
比如山居生活这些年成为很多人的“心灵乌托邦”,曾经红遍一时的“丽江热”、“大理热”、“西藏热”,就吸引了很多向往宁静生活的人前往旅行或定居。很多年轻人也热衷于类似《小森林》这类描述乡村生活的电影、电视,因为自然界的“时空节奏”相比现代都市生活显然要缓和得多。在这里,不可承受的“无常感”得到了极大的舒缓。
 
大家或许已经发现,虽然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在无常变化,但是因为我们的观察能力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以我们没办法清晰、稳定地认识世间的“无常”,才会产生“常”和“无常”不断变换的感觉。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发现了一个关于“常”和“无常”的秘密?
 
我们因为感官认知的局限而无法持续体验到“无常”,所以就需要所谓的“理性”去作反思和再认识。但是这种反思更像是一种认知上的补救而已,并不足以真正改变我们的某些直觉性的看法。
 
再加上因为我们对某些事物还有自己的执着,从而无法接受它们的变化,会产生了“留住美好”的贪恋心,所以就算看到了“无常”,我们的内心还强烈地执着于“常”,这当然属于认知的局限,也就是“无知”。
 
正是如此,导致我们永远都在所谓的“常”和“无常”之间摇摆不定,我们渴望稳定,但又常常讨厌重复;我们喜欢变化,但又害怕不可掌控。但事实上,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变”,背后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当我们遇到某些人生中的“无常”时,却常常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局限,这也是所谓“修行”实践的意义所在。
 

4.
佛陀不回答的问题

 
在佛教中,有三个标准可以判断是否是正确的佛法观点,那就是所谓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其中第一个标准就是“无常”。
 
经典里有很多关于“无常”的描述,但内容多数不是哲学式的研讨,而多是提醒人们这个世界的脆弱易朽,比如“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又比如佛陀常常告诫弟子“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祜”等等,都是试图让弟子看清,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命境遇都是变化无常的,并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能够长久依靠。
 
我们一般所谈的“无常”,更接近单纯描述一种连续变化的存在状态,在佛学中,这就是所谓的“生灭法”。凡事有生有灭,刹那不间断。为了要说明生灭的过程,还可以继续细分下去:生、住、异、灭,甚至还附以专门的术语,比如“刹那无常”和“相续无常”,用来说明无常生灭的过程和特点。这也符合我们的经验,任何事物都有萌生、稳定、变化和湮灭的过程。
 
但是有趣的是,我们在佛经里很少看到佛陀对此问题有细致的哲学分析,那常常都是后世研究教理的学问僧所发展出来的繁琐分析,而对于佛陀而言,他甚至在谈到这个世界究竟是“常”还是“无常”这类问题时,还曾经明确地拒绝回答。
 
《日日是好日》
 
在《中阿含经》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为鬘童子的修行人有很多疑惑,于是跑去询问佛陀,提出了十四个问题,也称为“十四难”,也就是十四个刁钻的问题,比如世界是否是永久常存的,世界是否有边际,佛死后到底存不存在等等。
 
面对这些提问,佛陀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截了当地呵责了鬘童子。佛陀讲了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人身中毒箭,性命攸关,亲友们想给他疗伤,但是中箭者却说且慢,说拔箭疗伤之前需要知道射箭之人的姓名、背景、族姓,甚至这只箭是从什么方向射来的,乃至弓箭的材质和颜色等等,但还没等到中箭者弄清楚这些具体的信息,他就已经毒发身亡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来提醒鬘童子,如果非要在这些理论问题上先探讨出结果再来修行,就好比中箭者先要知道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再来治疗一样,对自己的解脱毫无帮助。而是要从苦、集、灭、道四圣谛入手,真正面对我们生命中的生死苦恼,从而找到能够解决的办法和出路,才是修行觉悟的正途。
 
而在另外一部经典《长阿含经》里,佛陀谈到许多婆罗门和沙门都热衷于讨论“世界是常还是无常”、“世界有边还是无边”这类问题,同样讲述了一个故事来表明他的看法。
 
曾经有一位镜面王,召集了一堆盲人前来摸象,然后各自询问他们大象的模样,故事和我们熟悉的“盲人摸象”寓言情节一样,大家各自描述着自己心目中的大象形象,乃至最后言语不合,开始互相诤论。镜面王见此哈哈大笑,对这些盲人说道,你们各自看到大象的一部分就起这样的争执,实在可笑。
 
佛陀用这个故事来告诫弟子,这些婆罗门和沙门不从苦的生命体验出发去寻求灭苦之道,反而在这些观点上诤论是非,实在是本末倒置。
 
佛陀不回答这些看上去充满思辨性的问题,并非是他无法回答,而是对于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通过“苦”的无时无刻的逼迫性,找到足以解决生命苦恼的有效方法,而不是知道了很多的事情,却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5.
如何看清“无常”

 
那么,要如何看清“无常”呢?
 
在经典中,佛陀曾经介绍了粗细程度不同的两种观无常的方法,这里先简单介绍第一种,也就是相对粗浅的观察模式,具体的方法是从个人身心与外部世界这两个方面入手,但其实这二者也是一致的。
 
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和思考自己从出生开始,逐渐成长,并且终将衰老,便知道自己不过是无常变动的。然后再用这样的视角去观察众生的芸芸众貌,比如我们每天看到的无数社会新闻,如果聚焦到他的人生历程,便可知道人的一生如何幸运发迹,又是如何从盛到衰,或是因故生病,经历人生的莫大考验。
 
其实,如果稍有人生阅历者,就会对“人生无常”有非常深的心灵共鸣,而不单单是理论上的了解。另外如果有禅修经验的朋友,或许会了解观呼吸的方法,也就是先放松,自然呼吸,让自己身心安定,然后去觉察呼吸的进出变化。这时候就能觉察到,原来一个简单的呼吸过程,会有那么的变化,而且时时不驻,直到生命的终点。
 
《诗》
 
在《佛本行集经》中,记载了一位名为作瓶的天神,为了让在宫中享受欲乐的悉达多太子得到觉悟,便在半夜给太子讲述世间无常的现实,这段偈颂十分精彩,因此原文引用在此,供大家参考:
 
世间事无常,犹如云出电,
尊者今时至,应捨家出家。
一切行无常,如瓦坏瓶器,
如借他物用,如积干土城,
不久便破坏,犹如夏泥壁,
如河两岸沙,缘生不能久。
犹如灯出炎,生已速还灭,
如风无暂住,急疾不曾停。
恒常无真实,犹如芭蕉心,
幻化诳人意,空拳诱小儿。
一切诸行者,皆悉因缘生,
各各有缘因,愚痴辈不觉。
 
这段偈颂的主要内容就是用譬喻的方式来提醒悉达多太子,世事如电闪般无常,如瓦和瓶器都会毁坏,而以干土所堆砌的城池也会逐渐风干剥落,又如同河畔的泥沙被时时冲刷,而又像灯火一般油枯灯灭,又像风一般无法停驻。因为一切事情都不过依着因缘条件而显现,但我们却迷惑不知。
 
就像我们常常回忆青春年少时的场景,似乎就刚刚发生在昨天,但对比当下的自己,却觉得物是人非,感慨万分。其实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觉察的话,你就会清楚地认识到,“无常”不过是一种现实,我们只需要看清和接受而已。

本文整理自成庆主讲的节目《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的第8集,有删减,完整内容请至看理想App内收听。

🍃

编辑部诚意推荐,看理想年度力作!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

👆长按海报识别二维码,进入节目



音频编辑:夏夏、小蒲
微信内容编辑:汁儿、林蓝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封面图:《远方》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没想到上海书城现在变成了这样年轻人花钱的样子变了老钱ZT:世界第一白痴族群现行记狗狗泡澡!毛湿湿的样子好可爱啊!这里一定有你认识的小鼓手,三岁半就开始做慈善了!人与植物都喜欢户外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的道理 | 人间日签渥太华大学迎来175周年校庆,有你认识的知名校友吗?“对中国非常悲观的预测,我们不认同”3次被送疯人院,叛逆半生,他活成所有人想要的样子打击“零元购”的战斗已经打响! 马斯克:美国正在变成小丑突然眼前一亮:高颜值,纯欲风!这是我认识的Nike吗?"那些对中国非常悲观的预测,我们不认同"红色日记 写小字报 5.21-31没想到,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变成了这个样子旅美散记(06):坐火车环美国行"妈妈,为什么别人家比我们有钱?"你的回答,决定孩子10年后的样子口感刷新认识的一枚果子!甜甜糯糯,像在吃冰淇淋陈丹青:我们的样子,看不见了李零:考古学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一键搞定你不认识的生僻字!有关《我所认识的逍遥子》一文,与李翔兄商榷,我所认识的蕾塔回国的意外收获,患难与共的友情迪士尼想买EA?超级公司、超级游戏横行,这个世界正变得无趣好书分享 | 羞愧让我们活成了别人的样子这是我见过最“旺夫”的操作:老公过上了皇帝日子,因为我正在变成香妃……打击“零元购”的战斗已经打响! 马斯克:美国正在变成十足的小丑我所认识的逍遥子【探索】2023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揭晓,有你认识的老师吗?芝加哥恐崩溃!无证移民有增无减,挤爆机场警局庇护所!“我们不能强迫他们不要来”老姜我认识的梅雪飘香卖掉笨重大茶几,调整家里软装,变成我喜欢的样子“量子世界”真实的样子,被这位中国摄影师抓拍到了骗子又有电话诈骗新招 模仿认识的人的声音行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