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父母面对孩子,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冰山一角。父母认真生活的样子,才是孩子成长的养分。
前两天,搞教育的朋友讲了一件趣事:
他发现5岁的女儿“举止反常”:吃完饭就往沙发上一歪,拿个ipad开玩。思索片刻,才想到,这不就自己下班回家后“常规动作”吗:往沙发上一躺刷手机。“我是做教育的,知道孩子很善于模仿父母,但没曾想会到这种程度,有时候自己无意识的动作,都会被孩子学了去,以后更不敢大意了。” 教育最忌讳的
就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劲
打麻将成瘾,一边叫着“发财,胡了”,一边催促孩子“好好做作业,将来考个好大学!”手机不离手,游戏玩得眉飞色舞,却要求孩子“认真读书”......这样的家长可太多了,自己本身就有一些坏习惯,但眼里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央视曾拍过一个教育短片,叫《听,孩子们在说》,里面有一段就是: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爸爸在打游戏,妈妈沉迷电视剧,对孩子的需求熟视无睹。
“你们要我好好学,但是你们通常自己都管不住自己。”难怪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中国的教育,最值得吐槽的就是家长。“我总觉得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很多家长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够进步,然后把责任说成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其实这种抱怨里面相当大的比例藏着推卸责任的部分。”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视频,一个6岁的小男孩带着哭腔控诉自己的爸爸:“天天就知道让我学习,可全家就你自己不学习。”
“你老玩你手机上的游戏,还不让我玩。”
如果父母没有以身作则,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那再怎么要求孩子,通常都很难起作用,反而还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孩子成长路上
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一个孩子学到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来源于他的父母与家庭。在综艺《超脑少年》节目中,有一位学霸爸爸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秘籍,就是“把自己玩游戏的时间挤给孩子,孩子学多少,自己就学多少”。 “偶尔我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不足500户的小村庄,出了16名博士,30多名硕士,100多个本科,每家每户都有大学生。这里的父辈都是农民,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们都给了孩子非常好的学习氛围。村里一位女博士的爸爸,每天一有空就习惯性地拿起报纸认真阅读,20年如一日。 爸爸对知识的重视,潜移默化影响着女儿。女儿凭借对知识的渴望,一路走出家乡。“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效果非常好。”
背后一定有父母在带他看书阅读,感受大自然,提高他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背后一定有父母带他一起锻炼,晨跑、爬山、骑车,在一次次酣畅淋漓中得到鼓励;教育孩子的王道
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浙江宁波有位爸爸,为了激发六年级的女儿对古文的兴趣,自己先花二十多天时间,将父女俩最爱的动画片《千与千寻》改写成了七千字的文言文。看到爸爸写古文,女孩也跃跃欲试,自己用古文写了篇《夏》,文笔相当不错。说起女儿的成绩,这位爸爸表示,自己教育孩子主要靠言传身教。只要孩子在家,他就会尽量不看电视,如果看也会看一些纪录片和经典的动漫作品。从小到大,父女俩每天晚上都会一起“学习”,孩子在书房写作业,他就会安静地坐在边上看书。“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当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影响。三等的父母发脾气,二等的父母讲道理,而一等的父母会做好自己。很多时候,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妈妈这样定规矩,孩子最有自控力》里讲了这样一件事。现在儿子15岁了,成天就想着上网打游戏,软硬兼施也无济于事,一打他就离家出走。何艳娟犯了难,孩子已经过了最佳教育期,改变的希望其实很渺茫。所以,她只好无奈坦白,自己没啥好办法,最多建议父母多花时间陪陪孩子。然而一年后,这位家长却找她报喜,说儿子考上了重点中学。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没闲着,重拾了大学课本,考下了注册会计师证书。如果想让孩子看书,我们就要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捧起书看;托举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懂得学习和反思,做好孩子的领路人。点个“在看”,与所有父母共勉。
来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20年专注于心理学和家庭教育领域,20000+海量原创家庭教育案例,唤醒父母,成就孩子。
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