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复旦大学Science封面论文:贺强团队破解生态修复的“梦境”之困

复旦大学Science封面论文:贺强团队破解生态修复的“梦境”之困

公众号新闻

2021-2030年已被确立为联合国“生态系统修复十年”。从陆地的热带雨林和草地到河口近海的海草床和海藻林,植被是地球上诸多生态系统的基础,发挥着生物多样性维持、碳固持、调蓄洪泛等一系列关键生态功能。因此,修复植被通常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对通过开展生态系统修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植被生态系统的修复常围绕治理植物入侵等外部干扰、改善水土环境开展,或通过种植目标植物加速植被恢复;认为植被恢复后,植食动物、捕食动物也会按营养级自下而上逐步自然恢复(上行效应),即生态修复中的“梦境假说”(the “Field of Dreams” hypothesis)。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基于上行效应的植被修复工程并不成功,或长时间之后仍不能恢复至自然植被状态。如何破解这一困境,更为高效地推进植被修复是生态系统修复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1月3日,国际综合性期刊Science 封面论文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贺强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Herbivory limits succes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globally”,通过构建和分析包含64个国家、2594组实验的全球动物消费者效应数据库(图1)和全球植物互作与恢复数据库,在全球尺度上系统研究了植食动物对植被恢复的下行效应、调控因素及管理措施

贺强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课题组研究生徐长林为第一作者

研究成果被Science 选为封面论文和研究亮点。同期Science还配发了题为“营养级联有助于恢复植被”(Trophic cascades help restore vegetation)专文评述



 Science封面推介与专文评述
研究发现,植食动物对全球范围内的许多植被恢复具有强烈的下行效应(图2)。在处于恢复阶段的退化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对植被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往往显著不同于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通常抑制植被多度,提高植物多样性;而在处于恢复阶段的退化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对植物多度的抑制作用通常更为强烈,并转而显著降低植物多样性。植食动物对植被恢复的这种抑制作用对人工种植的植被及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尤为强烈。

图1 全球动物消费者效应数据库的数据分布

图2 自然和修复系统中植食动物对植被多度和多样性的效应量

研究还发现,在处于恢复阶段的退化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对植被的下行效应更易受到气候、植物功能群、植食动物功能群等因素的影响。在气温更高、降水更少的地区,植被恢复会遭受更为强烈的植食效应;相比土著植食动物,外来入侵植食动物、家畜可更强烈地抑制植被恢复;虽然植食动物强烈抑制土著植物的恢复,但通常不显著影响外来入侵植物的多度。
此外,进一步比较分析不同管理措施研究发现,通过暂时去除植食动物或重引入捕食动物来控制植食作用可使植被多度恢复增大约1-4倍。这种增效作用常不弱于,甚至显著高于控制竞争植物、配置互惠植物等管理措施的增效作用。
该研究阐明了动物下行效应在植被恢复中的关键作用及气候等调控因素,为何时、何地、如何管理下行效应以提高植被恢复的成效提供了新见解,为破解生态修复的“梦境”之困提供了新思路。当前,随着伯恩计划(Bonn Challenge)、非洲绿色长城(Africa’s Green Great Wall)、蓝碳计划(the Blue Carbon Initiative)等的实施,大规模植被恢复工程正在全球许多地区快速推进。该研究表明管理植食作用等下行效应将有助于这些大型植被恢复工程的优化推广,也为近年来有关通过恢复食物网结构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自维持能力的“营养级再野化”(trophic rewilding)倡议提供了实证支撑。
该研究由复旦大学联合云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20余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贺强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课题组研究生徐长林为第一作者。李博教授、吴纪华教授、刘玲莉研究员等提供了重要指导。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等的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d2814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l0578
来源:科研大匠、复旦大学等
        

   




小编微信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681341860

微信学科群:病毒学群,神经科学群、临床医学、肿瘤学科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融化”胰腺癌的“冰川”:虞先濬/施思团队发表Cell子刊封面论文,破解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秘诀”Cancer Res|复旦大学缪长虹/刘荣花:发现模拟禁食促进对结直肠癌抗肿瘤免疫的潜在机理Cell Reports封面论文报道新型细菌大片段DNA传递系统DISC-FinLLM:复旦大学团队发布中文智慧金融系统,采用多专家微调框架复旦大学,登Science封面!台北印象哈佛全奖,师从四院院士,曾火遍全网的“复旦女神”,发完Science,再发子刊!连发2篇Science,去年刚评上研究员,今年获国家杰青资助!复旦大学桑庆研究员研究成果集锦!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联合国防科技大学吕欣课题组在人群移动与新冠病毒传播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留美博士杀人,与海归博士杀人当3年副总统仍没主见,纽时:贺锦丽缺领导力 难接棒拜登Advanced Science | 曹楠教授团队报道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蛋白质稳态维持机制Lancet子刊|复旦大学赵快乐:发现低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潜在治疗新策略丽江的“后花园”,候鸟的暖冬天堂!7天6晚打卡拉市海,开启丽世“晴冬觅境”之旅复旦大学团队发布中文智慧法律系统DISC-LawLLM,构建司法评测基准,开源30万微调数据招募前列腺癌患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全国 32 家参研医院I 阿斯利康原研药物破解百年难题!西湖大学最新ScienceScience Advances | 浙江大学汪浩团队发现高脂肪饮食诱导肥胖的潜在机理Advanced Science |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疾控中心联合新加坡研究团队解析细菌胞内兼性寄生新机制J. Med. Chem. | 复旦大学药学院谢琼副教授/王永辉教授团队发现可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型RORγt激动剂候选药物Science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死亡背后的谜团终于被破解!MEG3干预为治疗AD提供了最新的希望Advanced Science:提高无MA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和稳定性Science | 重大进展!破解降解有害蛋白的溶酶体靶向嵌合体作用机制新细节,有望开发出新的疾病治疗方法郁亮:房地产市场会产生向上修复的力量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团队综述,化学机器学习:基础知识和应用专访丨积家CEO Catherine Rénier:情感联结和艺术表达对腕表也至关重要晨游晨跑晚讯 |上海九院团队破解试管婴儿国际难题、新元素医药获超6亿元D轮融资Lancet Microbe|复旦大学余宏杰:于甲型H1N1病毒母传抗体和毒株间交叉免疫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梦想”“梦圆”即将回国,纪念牌揭幕→Cancer Res | 模拟禁食或许真能抗癌!复旦大学缪长虹/刘荣花发现模拟禁食促进对结直肠癌抗肿瘤免疫的潜在机理华为手机芯片, 扯出CIA间谍中国式非自愿单身:认识 incel,理解 incel,成为 incel我们的一年(13)他们都爱我Nat Commun | 复旦大学揭示锌在人类炎性肠病发生和“肠道泄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