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预约”,即可收到开播提醒。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二十年前,一部名为《思考中医》的中医文化著作在出版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引发社会各界、行业内外对于中医相关问题的关注与热议,并影响了无数中医学人乃至社会大众去学习和践行书中所强调的经典中医。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共同经历了两场“生命大考”,这部已创下长销近百万册、有着“中医文化现象级出版物”之称的经典著作,其思考认识及所反映的诸多问题,在这个“大变局”的时代,哪些是不变的,哪些则需要识变、应变、求变?
点击上图,将《思考中医》二十周年纪念本加入购物车 🛒
值此《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周年之际,活字文化携手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国内外学术界、医学界、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生命健康”“人文艺术”“通识教育”等话题展开,共同举办“《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周年,生命与人文系列对谈”活动。
11月09日晚 7:30 ,我们将邀请《思考中医》一书作者、同有三和基金会理事长刘力红老师,以及著名编剧、同有三和基金会公益委员会委员六六老师,与大家一同聊聊《思考中医》不变、识变、应变、求变的二十年。三和课堂小鹅通、活字文化视频号、广西师大出版社视频号等平台全程直播,欢迎大家届时收看。
1958年生,湖南湘乡人。现任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伤寒论》解读人。
曾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3年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访问一年,除院校教育师从陈治恒、陈亦人等老师外,还先后师承李阳波、邓铁涛等明师,2006年拜于钦安卢氏门下,依止卢崇汉师习医。2015年师从杨真海先生,修习黄帝内针。因著作《思考中医》、《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编《中医名家绝学真传》,整理出版《黄帝内针》及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弘播传统文化及中医理念影响及于海内外。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高度评价刘力红博士对中医的贡献,赞曰:“吾道不孤,后继有人矣。”著名编剧、作家。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公益委员会委员,三和书院上海班班主任。师从刘力红老师、高圣洁老师、杨真海老师等。代表作《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心术》、《安家》、《后浪》等。
直播平台
“活字文化”抖音直播间
直播开始后:抖音app搜索“活字文化”,即可进入直播间收看!三和课堂小鹅通
“广西师大出版社”视频号
在《思考中医》的第四版序中,我跟读者朋友们分享了写作的前因后果,这是一部基于《伤寒论》而展开的思考。也许正是由于该书出版以来获得众多读者朋友的认同,并令他们从中受益,2017年3月,我接到国家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简称《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简称“百办”)张洁主任的电话通知,指定我为《百部经典》中《伤寒杂病论》的解读人。因此,很想借此次《思考中医》二十周年纪念本的出版机会,向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下解读的心路历程。《百部经典》系国家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由先秦至近代的众多文献中遴选出一百部具有代表性的典籍作为《百部经典》,其中中医获列三部,即《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每部经典指定一位解读人,指定的解读内容有导读,原文,注释(含词解、释义、参校等),点评。《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我此次的解读选择了其中的《伤寒论》部分。选择的缘由一则限于用功的深浅不一,另则个人认为《金匮要略》是否更大程度地保有了失传的《汤液经》的部分原貌尚待进一步研究,尤其尚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伤寒论》的398条原文,是我及我的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并深入思考过的部分,也是现今高校的《伤寒论》教材所取的部分,因而这部分的解读有较多的可参考资料。于是我将这部分的解读交给了学生赵江滨医生,让他先按流程走一遍,这样我便能集中精力来思考和酝酿解读的重中之重——导读部分。导读部分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是对作者生平、成书过程及其版本源流的介绍;其二,是呈现该部经典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等。由于兴趣所限,文献版本向来是我的弱项,可想而知,“导读一”的撰写于我是非常犯难的事。好在与文献大家钱超尘教授有过一面之缘,并留有联系方式,于是我很快联系上了钱老,约好了见面时间(大约是2017年9月或10月的某天)。钱老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版本及流布情况可谓如数家珍,真如及时雨般地给了我太大的帮助。就因钱老的帮助,原本最犯难的“导读一”用了两个月的时间(2017年10、11月)便顺畅地写就了,这是始料未及的。啃下“导读一”这块硬骨头后,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于是我反过头来先去梳理江滨解读过的原文部分。这部分的工作持续到2018年年底,用去整整一年的时间。原本以为“导读二”的写作应该是最不费力的,因为一则有长期思考的积累,二则有学术界公认的评价。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最不费力的部分却成了整个解读最艰难的部分。自2018年底,直至新冠疫情出现,我几乎只字未动,就这样硬生生地停在这里,卡在这里。仲景之所以能够被后世尊崇为医圣,所著的《伤寒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且在中医经典的园地里后来居上,影响日益深广,现有的这些认识和评价显然还不能够充分地说明。至少这些还不足以说服我,打动我。那么,究竟什么才足以说服我、打动我呢?我陷入了漫长的沉思及问心。《伤寒论》所载诸方,后世称为经方,而经方之称的来由,大抵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所言“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相关。汉代有两大医学体系,即医经医学和经方医学,而《汤液经》似为经方医学的代表。仲景在传承经方医学的过程中,并非简单地传承,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论广”。这便如其在序言中所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仲景自述的“撰用”或皇甫谧所言的“论广”,其实质就是汇通医经和经方两家医学,使之合二为一。此一融合于后来医学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我们显然还没有足够的认识。2019年9月的某日,我联系上了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的柳长华先生(《黄帝内经》解读人),我与柳师彼此相知,却从未谋面。我们约好在北京福建大厦见面,见面柳师问我的第一句话便是:“你认为张仲景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我径直答道:“将医经与经方合二为一。”柳师竖起了大拇指!医经虽具五术(砭、药、针、灸、导引按跷),然其所重则在针刺,而经方之所重在方药无疑。然而在合一的过程中,仲景显然是重方药而轻针刺的。这个轻重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之后的医学方向,针道逐渐衰微,及至清代近乎失传。从我们今天的中医格局来看,大学称为中医药大学,管理部门称中医药管理局,此中似乎亦透显着《伤寒论》重药轻针的影子。虽然我们无法请问仲景为什么要轻针,但是作为《伤寒论》这样一部融医经与经方两大医学为一炉的划时代的巨著,针(灸)和药是其两条腿,缺一就势必会跛足前行。是时候让这部划时代的巨著完美无缺了。这亦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说来也怪,得到柳师认同的上述见解,还是无法完全打动自己,内心隐隐觉得还欠些什么。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出现,全国各地援鄂医护人员相继赶赴武汉。同有三和基金会作为一支民间队伍,收到江岸区政府的援鄂邀请,我们一行三人于2月21日到达汉口,进入武汉第八人民医院抗疫。第八人民医院为三甲肛肠医院,自从收治新冠患者后,肛肠病患的诊疗几乎全面停止。疫情相对于常态下的各种疾病(无论其轻或重,也无论是突发或是慢性,如各种肛肠疾病)属于非常态,武汉之行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非常”很容易挤兑“常”。而这个感受又让我想到了《伤寒论》,在《伤寒论》里,“常”与“非常”是相容的。我们在国家推荐使用的清肺排毒汤里可以看到,该方由四个基础方化裁组成,即五苓散、麻杏石甘、小柴胡、射干麻黄(前三方出自《伤寒论》,后一方出自《金匮要略》)。上述四方既是最常用的应对常态疾病的方子,同时又可以应对非常态的疫情。仲景之所以将其所著命为《伤寒论》而非《疫病论》,显然是有深意的,“常”与“非常”,这又是一次合二为一。虽然,这样的认识得来有些沉重,但它真正触动了我,说服了我。武汉归来后,我又重新拾起了停顿年余的“笔”继续往前写,并于2020年6月完成了“导读二”。解读的过程当然还有很多故事,但作为纪念本的增序已经是不少的篇幅了。文中提到的钱老超尘先生未等到书的出版便已辞世,心中甚感叹惜,希望能够通过此序表达对钱老的感恩!另外还想说一下我的老师杨海鹰先生,回想2017年3月“百办”的张洁老师第一次给我打电话时,我一口便回绝了。原因很简单:一则似这样重大的文化项目,必有诸多条条框框,而一直以来,我已经不按套路走惯了,因此要完成这样的项目就不一定是我所长;二则是三和书院医道传承刚刚起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应该是接到张洁老师的电话后不久,我到海鹰老师家汇报工作,其间偶然谈及此事时,老师立刻打住,说这件事你必须接。就这样才让我没有与《百部经典》中《伤寒论》的解读失之交臂。
点击上图,将《思考中医》二十周年纪念本加入购物车 🛒
刘力红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学问 出版 2023 |
《思考中医》是一部中医文化现象级经典著作,畅销二十年,此次特推出的二十周年纪念本,特享作者签章专属编号,限量发售。作者作全新序言《二十周年纪念本序》,并在书末增补两篇长文。封面设计在延续各版经典元素的基础上,采用布面精装、书口喷绘、局部烫印、剪影热压等工艺,将太极、本草、书法、古书等多种中国元素融合,呈现出全新的国风质感。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论》又超越《伤寒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 |
《思考中医》二十周年纪念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