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化相关的十本书
今年资本市场关于日本1990年前后经济、社会的变迁关注比较多,这大概跟中国正在经历房地产行业的新阶段有关。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现代化比中国早,分析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了解别国现代化的经历。最近一段时间,我集中阅读了日本现代化相关的一些书籍,现从三个角度精选其中的10本,提炼总结书中的主要内容,供有兴趣者参考。
1. 关于日本现代化的历史
1.1《现代日本》克里斯托弗·戈托-琼斯
这本书聚焦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将日本现代化之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中期开始,1853年美国强大海军舰队的造访是日本现代化发源的重要外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政体、法律、经济、军事实力上都初步具备了现代国家形态。第二阶段,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逐渐增长,希望与西方社会平起平坐,出现“超克”( Overcome)西方的思潮。强大的物质积累和扩张主义的思潮将日本引向帝国主义的道路,发动了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第三阶段,是二战结束至今,日本迈入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行列,这段时期日本重新思考其在世界的地位,重拾日本传统的精神和价值,真正寻求自我的实现。
1.2《战后日本经济史》野口悠纪雄
对日本二战后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泡沫的形成和崩溃,作者提出了独树一帜的“1940 年体制史观”。1938年,自然和人力资源匮乏加上战争扩大化,日本推出《国家总动员法》,正式确立了战时体制的经济路线,核心就是国家统筹。正是因为有很强国家统筹特色的1940体制,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间接融资,极大缩短了工业化进程,1968年日本就正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广场协议后,正是由于这种1940体制下金融系统的天然不足,导致了日本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更严重。作者呼吁日本必须加速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拥抱市场化和自由竞争,应当更加关注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提高直接融资的占比,减少政府的干预。
1.3《繁荣与停滞》伊藤隆敏、星岳雄
这本书全面地介绍了日本现代化的历程。1603年德川幕府统治了日本大部分领土,1868年明治天皇取代德川幕府标志着日本现代化的开始。1950-73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金融严格管制,1974-90年经济中速增长、金融自由化,最终出现资产泡沫,1991-2011年经济低速增长,1990年代陷入银行危机。1990年开始日本央行成为第一家以非常规货币政策应对通缩和停滞的央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核心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1950-70年日本产业政策推出合理化计划,钢铁、煤炭、造船、电力等重工业快速发展,1970-90年日本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加快技术进步的产业集群。日本企业呈现二元结构,即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大企业集团通常以“经连会”模式出现。
2. 1990年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和现象
2.1《大衰退年代》辜朝明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解释1990年后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即资产负债表衰退。传统经济学对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解释是,资产泡沫破灭给日本的银行系统留下了大量不良贷款和呆账坏账,日本银行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再向企业放贷,造成了信贷紧缩。辜朝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是银行不愿意放贷,而是“借款人消失”使得宽松货币政策彻底失效。造成借款人消失的原因,是资产负债表衰退。辜朝明把经济分为“阳”面、“阴”面两种状态,经济处于“阳”面时,企业拥有健康的资产负债表,追求利润最大化,投融资需求旺盛,货币政策有效。经济处于“阴”面时,资产负债表衰退,企业失去融资需求和动力,“借款人消失”,货币政策失灵,需要政府承做“最后借款人”,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提振经济。
2.2《负动产时代》 日本《朝日新闻》采访组
这本书是《朝日新闻》在“负动产时代”系列报道基础上加工出版的书籍。负动产的景象:大量土地没人愿意继承,2016年日本“所有人不明土地”的总面积达到410万公顷,比九州岛还要大。出现业主“付钱”卖房子现象,即业主把房子的所有权转移出去,同时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负动产的原因:“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衰退,人口老龄化和负增长,2019年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比达29%,2010年开始日本人口负增长,还有就是高昂的持有成本,如固定资产税、遗产税等。如何解决:借鉴法国的科西嘉岛、巴黎郊区,美国的底特律,还有德国东部经验,放宽土地的“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条件,降低持有成本,通过土地银行盘活负动产。
2.3《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汤之上隆
这本书解释了1990年后日本制造的两大支柱产业为何出现了不同发展轨迹:汽车仍然牢牢占据业界领先地位,而电子产业却相对衰落了。1986年在日元升值、惩罚性关税和《日美半导体协议》的多重影响之下,日本电子产业出现转折,从快速增长变为慢速增长,而2000年是从增长变为萎缩。日本电子产业衰落源于在技术层面输给了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企业。1990年代起,芯片的主要应用领域从大型计算机转向了个人电脑和手机,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改进工艺、快速降低生产成本,日本企业迷信高品质,不屑于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日本汽车产业之所以可以保持领先,是因为汽车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工业时代,工匠精神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2.4《低欲望社会》大前研一
1990年代后,日本经济停滞,日本国民的衣食住行以简单、平价为主流,“极简生活”成为日本社会的新主题。“低欲望”是日本社会独特现象,年轻人因为没钱没希望而低欲望,老年人因为不安焦虑而低欲望。作者提出,要解决年轻人的低欲望,应当纠正和改革税收制度,要解决老年人的低欲望,要想办法消除老年人的“不安全感”,让他们敢花钱,并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地方花钱。大前研一的另一本书《M型社会》,也从居民消费角度分析了日本经济衰退的新现象,中产阶级全面崩溃,变为M型社会,中低阶层人口占比近八成。百货商店和休闲服饰等专卖店消费频率下降,折扣零售店的消费频率上升,整体消费支出收缩的背景下出现新奢华商品,沙拉酱、酱油等调味品消费层次提升。
3. 日本社会变迁中的有关现象
3.1《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山田昌弘
作者认为,日本社会对年轻人太苛刻,这源于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书中从就业、教育、婚恋三方面分析。1950-90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应届生统一录用制、正式职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三大职场惯例稳定。这个阶段教育投资效率非常可观,形成了所谓的“管道系统”,不同层次的教育就像不同管道,最后分流到不同的职业。男性大学毕业能顺利成为企业职员,有长期稳定的收入,女性也就能够在家安心相夫教子。1990年后日本经济低迷,企业降低内部正式员工比例、增加非正式职员比例。这使得教育投资效率低,毕业后就业失败的风险高。年轻人想要进入理想的就业轨道越来越难,这让更多年轻人不敢投入婚恋。作者认为,日本需要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让那些没有富裕家庭支撑的年轻人能对更高风险的时代有准备。
3.2《亲密的分离》艾莉森·阿列克西
这本书分析了日本社会的离婚现象,作者提出情感状况变化的背后是经济状况的变化。2020年日本50岁仍未结婚的人,男性占比28.25%,女性占比17.81%,据预测,到2035年日本将有半数的人口是单身。1945-1990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由大公司、日本政府部门和政客合力打造了一套劳动雇佣机制,男性更可能得到长期雇佣的职位,家庭事务由他们妻子完成,经济腾飞的年代,这种模式非常稳固。自1990年起,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经济开始急速下滑,企业不再像以前那样雇佣终身制员工,而是开放了更多合同工及兼职岗位。女性和男性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原来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难以为继,纷纷开始解体。
3.3《中国和日本》傅高义
要了解日本、了解日本现代化,学习中日关系的历史必不可少。傅高义是美国学者,对中日两国都有浓厚感情,出版过《日本第一》和《邓小平时代》等重要著作,他以理性的旁观者视角,对中日之间长达十五个世纪、复杂的关系作了精彩的论述。全书共十二章,从593年推广天皇执掌日本大和政权,开始引入中国文明讲起,一直讲到当下的中日关系,书中特别关注中日关系史上的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日本或中国都在深入地学习对方。从600年到838年,日本在学习中国文明的基本要素,如文字、佛教、儒学、文学、音乐和建筑,这些都成为日本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从1895年至1937年,中国学习日本西化的经验,从1978年至1992年,中国获得日本的技术支持和经济援助,发展经济。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