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复数》有什么不一样?
本文转载:江纯的自留地
2014年,我就在媒体上发表关于女性议题的文章。那个时候哪能想到几年后女性议题会是媒体常年热议的话题,女性主义会在国内成为显学。
这几年虽然也有几档热播谈话节目,比如《圆桌派》和《十三邀》,但是以男性为主导,显然无法回应广大女性观众的需求。
周轶君作为《圆桌派》的常驻嘉宾,可以说是《圆桌派》最独特的存在,贡献着该节目稀缺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智慧,但只作为嘉宾的话,显然限制了她的发挥,她完全可以另开一桌,自己当主持人,做一档区别于《圆桌派》的以女性视角为主的谈话节目,而《第一人称复数》正是这样一档节目。
《第一人称复数》显然对标的是《圆桌派》,也被一些观众认为是“女版《圆桌派》”。从其摆的桌子是方桌来看,也可戏称为“方桌派”:更加棱角分明,更敢于表达女性的想法,但又不囿于女性视角,不被“女性谈话节目”的标签所框定,选题也足够广。
主持人周轶君认为女性可以关心所有的事儿,策划人张越则认为其实独立女性有一万种样貌,可见她们并不希望我们观众仅仅把这个节目称为女性谈话节目,因为那实在是对女性的一种误解:凭什么女性待在一起就只能聊女性话题?女性能聊的话题可以足够宽广,既能聊性骚扰、女性独立,也能谈动植物、ChatGPT。随着节目的陆续上线,我们也将见证这一过程,从而打破对女性的固有偏见。
另外,在我看来,节目也做到了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是把“通过选题找人”和“通过人找选题”结合起来。前者是有了选题,然后去找适合聊这个选题的嘉宾,建立好自己的选题库和备选嘉宾名单很重要。后者则是对前者的重要补充,去发现嘉宾身上的闪光点,“原来这个选题他也能聊”,不是将性别和身份标签化,而是重新发现人。
第二个结合则是把“棚内录制”和“外景拍摄”结合起来。过去的谈话节目习惯“棚内录制”,好处是可以聊得深入,但也可能过于程式化而显得呆板、不够真实。“外景拍摄”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谈话节目拍摄方式,优点是比较灵活,更加生活化,能看到人在不同环境下相对真实的状态;缺点是话题跳跃度比较大,很难把一个话题聊深入。
现在的视频谈话节目,“棚内录制”的优秀代表是《圆桌派》,“外景拍摄”的优秀代表则是《十三邀》,而《第一人称复数》则是结合了“棚内录制”和“外景拍摄”两种形式。
大体来说,三四人聊天的“棚内录制”谈话节目,倾向于“通过选题找人”,因为需要找到三四个人来聊同一个选题,聊出其不同面向;两人对谈的“外景拍摄”谈话节目,则倾向于“通过人找选题”,即在这个谈话对象身上发现有多少选题是可以聊的,从而让我们对这个嘉宾有更丰富的认知。
除了这两个结合之外,《第一人称复数》甚至在嘉宾邀请人数上也展示了它相对灵活的身段,并没有墨守成规,比如第五期就只邀请了陈丹燕和止庵两位嘉宾,三人聊天的场景,仿佛《锵锵三人行》再现,而周轶君和止庵又恰好上过《锵锵三人行》。可见,《第一人称复数》并没有为了聊一个共同话题就去凑人头,而是四人可以共聊,三人也可成行,不拘一格。
《第一人称复数》就是这样让我们看到了它多样的姿态和丰富的内涵,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我”既是个独立的个体,又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不能被标签化,而这个节目也很难用一两个标签去定义它。
接着看吧,会看出它更多不一样的地方来。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