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
本文作者风雨如歌。大家觉得写得好,可以打赏。
11月2日正午,加沙地带东北部小镇拜特哈农,天空正晴朗,一支由多辆“梅卡瓦”坦克组成的以色列装甲部队正行驶在路面上,士兵们的心情如同这晴朗的天气般,你说战后要开纹身店,我说战后要开餐馆,丝毫没有意识到周边的危险。
不远处的灌木丛中,一名哈马斯武装人员从地道里钻出,以最快速度移动到一辆“梅卡瓦”身旁,并在其侧后方摆上了一个炸药瓶,然后迅速回撤,几秒后炸药瓶爆炸,这名武装人员再用火箭筒补上一发,彻底终结了这辆“梅卡瓦”。
这段视频被放出来后,迅速在Tiktok上引爆,徒手摧毁坦克,让这名武装人员获得了“哈马斯超人”的绰号。
哈马斯获得的战果远不止于此,根据大量流出来的战地视频,可以确认,在持续十多天的加沙地面战中,以军至少损失了60辆坦克装甲车辆。
根据以军自己的统计,地面部队进入加沙以来,截止11月8日,已经有38人阵亡,超过260人受伤较为严重,再考虑存在轻伤的人员,合计损失已经接近一个营了。
如果从10月7日开始计算,则阵亡数字超过340人,受伤人数翻倍,损失接近两个营。
其实,即使是这个数字,很多人都看出了是有问题的,因为以军的阵亡人员中,军官比例高得不像样,有多达30名校官、60多名尉官,剩下绝大部分都是士官,列兵只有区区12个。
合计死亡就340人,校尉级军官加起来竟然有上百人,莫非以色列的军官是批发的?
上一次出现这种离奇战报的,是侵华日军,日军当时为了降低伤亡,会瞒报普通士兵的数据,或者干脆不报,然而军官没法瞒报,尤其是中高层军官,最后就出现军官伤亡占比极大、普通士兵几乎没有的现象。
今天以色列国防军的伤亡数据,不排除也存在这种可能,比如,一名跟随哈马斯的福克斯新闻记者就说,他亲眼看到哈马斯击杀了两名以军普通士兵,但这两名士兵没有出现在以色列官方批准发布的伤亡通报中。
难怪有人调侃,“普通士兵未经批准,绝不擅自阵亡”。
但不管有没有造假,以军进入加沙的一个星期里,损失至少一个营的人员和装备,都是板上钉钉的了。
要知道,这会还没开始巷战呢,以军只是占领了一部分比较空旷的地带,从地面上截断了加沙南北交通,大部分以军还在隔离墙附近,根本没有深入。
哈马斯也只是进行了一些骚扰,谈不上全力出击,以军的损失就已经这么大了,要是到了巷战阶段,以军的损失会大到无法承受。
11月5日的加沙地带北部态势图,紫色为以军占领区
特别是以军坦克附近鲜有步兵,几乎不进行“步坦协同作战”,而是龟缩在车内,绝对是令各方大跌眼镜的事,于是继“菜俄”后,“菜犹”成为了又一个网络热词。
昔日的中东军事强国,如今为何这般拉垮?
有的说因为工资太低,动员部队一个月工资两千新谢克尔,只够买两三百罐可乐,拼什么命呀,放两枪对得起军饷得了;有的说因为以军编制太落后,至今还在使用步兵旅、坦克旅这种传统编制,没有任何合成化,平时也不练步坦协同,战时自然也不会;还有的说,是“梅卡瓦”坦克的主动防御系统容易误伤步兵,所以步兵不敢靠近,导致坦克和步兵只能分开,容易被偷袭。
这些理由都是存在的,不过我以为,终究只是次要因素罢了,以军打得难看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对手在进步。
过去,提起中东武装,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肩上扛着RPG、头上包裹着头巾、嘴里喊着激进口号,只会人肉炸弹,没有任何战术可言。
过去的确是这样的,但时代在变化,人是会学习的,我们以哈马斯的战术为例。
10月7日的“阿克萨洪水”行动中,哈马斯就出动了大量的四轴旋翼无人机配合地面部队,这些经过改装的无人机可以携带四枚炸弹,在攻击以军坦克炮塔、打击以军基地哨塔等场景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理说,此时以色列就应该重视无人机,采取一系列措施了,比如最基础的,人员禁止扎堆,然而事实是并没有。
以色列从上到下,都傲娇得很,认为10月7日防线被打穿不过是一场意外,偷袭罢了,丝毫没有改进。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以军进入加沙后,将坦克停在周围,和四周的沙堤一起,形成环形防护,人员则在中心地带聚集。
放在过去,哈马斯缺乏曲射火力,手上的迫击炮准头也不高,光靠威力不太够的火箭筒,是奈何不了这个乌龟壳的。
现在有了无人机,炸弹直接从天而降,5名以军士兵当场倒下,在无人机面前,传统乌龟壳彻底失效了。
利用无人机投弹是俄乌战场的普遍做法,难度低成本更廉,很适合哈马斯这种经济上不宽裕的民兵组织。
目前,卡桑旅(哈马斯的军事部队)的许多部队,都配备了无人机进行辅助,还建立了一支专门的无人机打击部队。
鉴于哈马斯自身无法研制无人机,所以这些无人机要么是整体进口,要么是进口零部件再组装,就以色列在加沙的情报网,不可能得不到一点情报,事实上它是清楚的。
2021年时,以色列军方就估计哈马斯拥有约400架无人机,两年过去,这个数字横竖也翻倍了,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再考虑到俄乌战争的热度,和“阿克萨洪水”的教训,以色列军方只要上心一点,就会采取措施应对哈马斯的无人机,但真实情况是,以色列什么也没做,继续任由士兵在战场扎堆,成为哈马斯无人机的理想猎物。
说到底,还是潜意识里小瞧哈马斯,认为它充其量也就打几发火箭弹而已,甚至只有石头,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只是无人机的应用,哈马斯还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对付以色列的战法,在其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哈马斯通常以3-5人为一个作战小组,小组里有步枪手、爆破手,有人负责掩护,有人负责突破,空中还有无人机侦察,以地道、房屋为依托,打了就跑。
该战法起先是真主党发明的,现在被哈马斯广泛采用,这种战法的好处在于,非常适合在城镇环境中,应对以军的装甲部队,这次加沙围城战的战果,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军事上的进步,哈马斯的组织治理能力更让人印象深刻。
10月25日,美国总统拜登公开表示“对巴勒斯坦方面在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公布的死亡人数没有信心”,言外之意,就是质疑死亡数字的真实性,到底有没有死这么多人?
作为回应,加沙卫生部随后出示了一份7000人的死亡名单,我随手截图给大家看看。
不仅列出了死亡人员的姓名性别,还有年龄和ID(相当于身份证号),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一片混乱的局面下,准确地统计出数千名死者的身份信息,这个能力绝对不是一般的武装组织能做到的。
大部分武装组织也就会拦路收点税,对于统计死者信息、为居民办身份证这种细致的工作,既做不到,也不想做。
现在哈马斯做到了,说明其基层治理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加沙的社区和居民,能够提供普遍意义的公共服务,到了这一步,哈马斯就不再是一个占山为王的普通武装组织了,而是有了几分现代政党的痕迹,这一点和黎巴嫩真主党也很类似。
相比之下,反倒是以色列那边对死亡人员的统计稍显混乱,时不时还在发布10月7日的死亡人员信息。
不断进步的战法、现代化痕迹的治理架构,让外界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哈马斯和真主党这两个“抵抗之弧”的前沿成员,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只会人肉炸弹的愣头青了,而是日益向成熟的现代政党发展。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世界上没有谁是傻子,大家都是会学习、会进步的。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看到真主党和哈马斯的成功经验后,会有更多的中东武装组织走上这条路,这对以色列来说,无异于噩梦。
当然,哈马斯和真主党能够走上这条路,归根结底还是伊朗。
以色列是个小型工业国,在生产力和组织度上明显领先于周边一众阿拉伯资源国,再加上美国的物质援助,这是以色列能够打赢大杀四方的根源。
缺乏工业,武器装备就落后,组织度也上不去,各种先进理念也无法得到应用,光靠人肉炸弹对以色列伤害也有限,所以一众阿拉伯国家,愣是奈何不了以色列。
但伊朗是个工业国,多种工业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这一点,我在《以色列怎么还没有攻进加沙?》中有过详细阐述,这里不再细说。
作为工业国,伊朗不仅能自己生产许多武器装备,连带着国家和军队的组织度都有了空前的提升,一个典型的证据就是,在阿拉伯国家,部落和部落联盟依然广泛存在,基层民众往往只知有部落,不知有国家。只知有长老,不知有总统。
沙特就是这样,空有国家之名,并无国家之实,沙特的开国国王伊本·沙特一生明媒正娶的老婆就多达38个,还有些没有明媒正娶的。
之所以要这么做,概因沙特国内部落过多,为了维护统治,必须雨露均沾,和尽可能多的部落进行联姻。
在这样部落性质的国家中,国民脑海中根本没有国家这个概念,自然对于为国而战这件事就缺乏积极性,这是沙特军队弱鸡的根源,再先进的武器都弥补不了。
作为对比,伊朗国内尽管还有部落势力,但已经不构成社会主体,在工业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帮助下,大多数国民都有了国家意识。
在此基础上组建的伊朗军队,不是阿拉伯国家那样的部落武装,而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防军,组织度和战斗力都明显超过传统部落武装。
伊朗陆军
伊朗再向外输出武器和现代化理念,让其他武装的战斗力得以提升,不仅仅是哈马斯和真主党,胡塞武装的组织架构,也被广泛认为是得到了伊朗的协助和指导。
没有任何一款武器能够包打天下,对任何武装力量来说,比武器更重要的是组织架构,这可比武器管用多了,只要组织还在,战斗力就会源源不断。
今天以色列消灭了哈马斯,明天还会有新的、更强的哈马斯出现,你永远打不完,在伊朗的帮助下,“抵抗之弧”在装备上实现了鸟枪换炮,思想上进行了更新换代,已经有了和以色列打消耗战的底气。
此举正好打在了以色列的根本弱点上。
以色列的根本弱点,在于其国家的本质,是西方在中东的一个前沿军事据点,这个据点地域狭小(实控面积仅2.5万平方千米),区域内除了一点天然气,没有多少资源,各种资源极其匮乏,比如人均水资源只有27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也生产不出多少粮食和工业品。
这就注定了,以色列的生存是建立在西方的输血之上的,以美国为例,1946年到2022年,美国共向以色列提供了多达3170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平均每年41.7亿美元。
注意,这只是财政援助,还不包括军事援助,美国每年给以色列的军事援助按金额计算,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军事援助名义上由美国贷款购买,再交给以色列,实际上不需要偿还。
1946-2022美国对外援助数量统计 图源:兔主席
但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并不止于此,还有商业和技术上的,比如美国企业非常热衷于收购以色列企业,并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对以色列企业的收购价总是比市场价要高不少。
除了美国,欧洲对以色列的援助也不少。
比如西德,当年借着二战赔款的名义,到1967年,也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合计赔了20亿美元,再叠加至少30亿美元的援助。
两德统一后,依然延续了援助以色列的做法,各方统计,德国自二战后,对以色列的财政援助总金额在250-300亿美元左右,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援助国。
自二战以来这么多年,西方对以色列的直接援助,按金额计算起码在一万亿美元以上,算上技术、商业等各种间接援助,会更多。
可以说,如果没有西方持续数十年的输血,以色列这个国家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对周边拳打脚踢了。
然而,输血不可能永远持续,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以色列的输血必然逐渐减少,特别是美国战略东移,不希望在中东投入太多的背景下。
得到输血越来越少的以色列,是打不起消耗战的,所以才一下子动员36万预备役,为的就是速战速决。
但前面说了,经过伊朗这个工业国的改造和指导,无论哈马斯还是真主党,都已经形成了新的打法,依托基层组织、民意和伊朗提供的军事援助,坚定打消耗战,不停地零敲碎打,积少成多,根本不和你玩儿决战。
而以色列对此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仍在用旧眼光看待对手。
尤其是那些个极右翼政客,总认为以色列国防军是无敌的,似乎只要IDF(以色列国防军)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就难免吃大亏、出洋相了。
接下来的战局,如果以军不做出重大调整的话,尽管还是能够拿下加沙,但代价会很大,要知道,以色列陆军的核心力量只有区区2.5万合同兵,要是这批人折损太多,周边国家就会有进一步的想法,以色列的麻烦就大了。
所以以色列不仅得赢,还得赢得漂亮,将伤亡降到最低,这个任务太难了,就当前的打法而言是不可能的。
拜登不断催促内塔尼亚胡停火的原因之一,就是想用时间来做调整打法,无奈以色列国内压力太大,内塔尼亚胡不敢,他没法向国内解释对手变强这个事实,因为数十年来,以色列官方的宣传都是“赢”,过去也的确是一直“赢”,民众无法接受任何“输”的可能性。
当民众无法接受对手进步后,政客只能专挑选民爱听的话,不断地贬低对手,最终把自己装进了信息茧房里。
不过,客观事实就是客观事实,不会因为主观上的偏见而改变,反而会让持有偏见者付出巨大代价。
对以色列如此,对全世界也是如此,于中国亦然。
两岸统一是我们未来必须面对的难题,虽然对岸的台军闹出过不少笑话,看起来战斗力十分低下,以致于网上流传着“解放军上午登陆,下午台湾人排队领身份证”此类的说法,但我向来不赞成低估对手,哪怕是台军。
以色列和俄罗斯已经充分展现了低估对手的后果,速胜论和速败论是硬币的一体两面,当无法速胜时,舆论就会倒向速败,进而对己方造成严重干扰。
与其这样,不如提前留足舆论空间,高估对手一点,既是为了预防舆论反噬,也是为了降低伤亡。
在接下来的局势,我们每一步都要谨慎,不能小瞧任何对手。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在我的知识星球,能看到
每日时政深度点评,了解国家大事,看透国际风云变幻
财经股评,从宏观视角读懂股市变化本质,掌握市场规律
分享我的观点和见解
2019年,从《文在寅的复仇》,有几百万读者关注我们,我在文章里带大家解析了当今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崛起之路。
如今,有38000+读者加入我的星球,重新开始认识世界的逻辑和本质规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