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不断迭代更新,“城市客厅”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中常见的概念,它也常被称作“公共栖息地”,展示出“热情好客”的一面。天目里就是这样存在。这座位于杭州的综合艺术园区,集聚办公、美术馆、艺术中心、秀场、设计酒店及艺术商业等多元功能,赋予了杭州全新的属性,吸引着人们的到来。图1图2 ©goa大象设计;图3 ©Wen Studio杭州天目里是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伦佐· 皮亚诺在中国承接的第一个项目。它以“苹果”作为原始的设计概念——硬质界面的包裹下,拥有一个柔软而丰富的内核。刻意降低的建筑楼层,保证了广场内更多的光照;透明且视线渗透的底层空间,使建筑具备了漂浮般的轻盈感……这些设计节点表明了皮亚诺对于城市和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创造出一座艺术生活的孵化器。每天都有丰富的活动和事件在这里发生,人与空间互相影响,共同构成天目里生命力的核心。2023 年 9 月 29 日至 11 月 19 日,「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身临其筑」建筑展落地天目里,由天目里美术馆呈现。展览提供了亲临大师作品的机会,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空间之中,另辟蹊径地从使用者视角,来呈现伦佐·皮亚诺的建筑理念与设计才华。在「身临其筑」展览的背景下,「筑域而生:工艺细节与人文生活的协奏」论坛活动拉开帷幕——天目里携手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ArchiDogs筑格传媒与杭州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goa大象设计,一同邀请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PBW)创始人Renzo Piano、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馆长Francesco Bonami、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PBW)合伙人Mark Carroll以及让·努维尔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陈晨、矶崎新+胡倩事务所联合创始人胡倩、七月合作社创始人 康恒、goa大象设计总裁 陆皓、业余建筑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陆文宇、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 刘晓都、PILLS工作室创始人 王子耕等多位建筑相关领域专家(大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Paolo Vincenzo Genovese (罗杰威)等学者,江南布衣创始人李琳、阿那亚创始人马寅等多位品牌创始人,头部地产华润置地华东大区商办管理中心总经理姚益来到天目里,和大家分享他们对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生活等主题的独到见解。[筑]是建构实体的工艺细节,[域]为建筑所承载的诗意生活场域。从建筑出发,探讨工艺细节所塑造的氛围,如何以亲近人身体尺度的质感与环境叙事,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影响城市生活与美学?当我们越发关注细节与生活,看似冰冷的建筑也因机械美与空间灵活性等特点,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如果说技术与美学是这个时代的标签,那么建筑作为生活的容器,建筑师将如何从细部开始,编织人文生活的场域,充实与影响城市呢?
杭州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吴克寒表示,建筑设计行业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建筑不仅仅是一座房屋,更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协会鼓励各成员单位不断追求创新,为杭州市的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馆长弗朗切斯科·博纳米(Francesco Bonami)认为「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身临其筑」是一次特别的展览,它超越建筑结构,更关注空间里的人。人们是如何穿过建筑,他们会去哪里,他们如何看待建筑,如何在里面生活。这对于普通大众和专业人士都是有趣的,他们可以在倾听中学习与理解。正如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PBW)所关注的,创造建筑结构之外的场所,而这些场所更加注重和自然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PBW)创始人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提到天目里是一种生活,它为艺术创造场所,并欢迎人们的到来、分享并见证奇迹。建造天目里是一件美妙的,也是勇气可嘉的事情。“十一年前,我们找RPBW设计一个总部,他们却给了我们一个通往各行各业,甚至通往世界的桥梁。”多年前,天目里所在的区域还是一片空地,无人问津。然而,在江南布衣、RPBW、goa大象设计等各方的努力下,如今,这里成功蜕变成了人们纷至沓来的“城市花园”。他们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呢?江南布衣创始人、首席创意官,也是天目里创始人李琳提到,她一开始只是想要寻求一处属于自己的办公场所。在与伦佐·皮亚诺交谈过后,天目里的概念变得逐渐清晰。两人第一次见面在巴黎,李琳住的酒店和皮亚诺的家都在孚日广场附近,巧合的是广场面积和天目里接近,于是就从最简单最有力的点切入:建筑围一圈,中间是广场,而这些建筑包含了办公室、美术馆、买手店、书店、咖啡店等所有喜欢的功能。伦佐·皮亚诺无疑将一直坚持的建筑的“轻盈感”融入了天目里的设计,在建设方面也采用1:1的工程样板在场地推敲形态,验证设计和施工存在的问题。同时,他又是一位“有保障的冒险者”,不仅将清水混凝土材料大面积运用到建筑之上,更推荐最有经验的意大利团队到中国驻扎五年实地指导,以确保施工质量。“建筑是一种需要倾听的社会冒险——在倾听中学习和理解”经过漫长的磨合,天目里最终以一种“舒适”的姿态坐落于此。它也许没有那么夺目的外表,却能让人流连忘返。正如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PBW)合伙人Mark Carroll所说,RPBW的工作方式代表了一种开放的态度。在工作室,大家时常用大量的草图、模型等进行对内和对外的沟通,进行更好的设计。天目里之所以能够将设计概念完美落地,是因为业主与建筑师全程都保持了良好的沟通。从前期的场地调研、模型推敲,再到建筑立面、材质细节的考究,后期引入水景、植被以及低能耗系统,在复杂与漫长的过程中,江南布衣、RPBW与goa大象设计始终积极碰撞与交流,共同成就了这一伟大的、面向未来的实践。天目里承载了所有人的真实愿景。它不是life style,而是life——一种理想的生活。天目里的诞生,无疑为杭州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调性。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建筑与城市的关联。建筑塑造了城市环境的物理和社会结构,而建筑又受制于城市的“性格”——文化和氛围。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从天目里的项目延伸到其他城市的观察实践,用建筑致敬与对话城市。上海交大的北鲲园以罗马砖筑起边界墙,为其新校区带来历史的合法性。而设计学院的改造亦参考了威尼斯马克广场,将中庭看作城市中心,周边环绕着各个功能空间。一堵墙、一个房子,将郊区化的交大新校区与有腔调的上海城市文化链接起来,并且以此对话意大利城市,不失为城市观察的一次实践。
建筑不仅与城市的尺度息息相关,更渗透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与天目里一样,阿那亚的诞生也是一次建筑包容生活的大胆冒险。阿那亚创始人马寅以阿那亚的建造过程为例,引出建筑与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在房地产商都强调“富贵逼人”的年代,阿那亚团队第一次提出了“回归”的概念,强调精致简朴的生活方式。它以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 ,参考中国人喜爱团聚的习性营造一处关系亲密的公共社区,并引入调性一致的品牌与文化艺术内容,将阿那亚对于生活方式的思考延续到未来,是建筑从功能性转向精神性的实验。图2孤独图书馆;图3礼堂;图4阿那亚艺术中心 ©阿那亚
天目里的诞生,给中国的城市社区营造带来了全新的范本——都市快节奏下人们的一方“世外桃源”。天目里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建筑从功能层面向寻求精神共鸣的转变,也是建筑对于当下时代的回应,对于未来生活的探索。未来永远不可捉摸,天目里又将以怎样的视角去对话未知?这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期待。地址:西湖区天目山路398号 天目里6号楼-目里空间策展人:弗朗切斯科·博纳米(Francesco Bonami)https://www.archdaily.cn/cn/954261/hang-zhou-tian-mu-li-lun-zuo-star-pi-ya-nuo-jian-zhu-gong-zu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