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发展经历过多次重大风险考验,之所以没有发生全面的金融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预防为先、防患未然,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和早期阶段。财政部网站12.5日消息,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就穆迪评级公司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展望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问:12月5日,穆迪评级公司发布报告,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变,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请问财政部对此有何看法?答:穆迪作出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的决定,对此,我们感到失望。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在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动能减弱的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穆迪调级”这个消息之所以被广泛传播,是因为大家似乎找到了大A今天跌破3000点的锅。所以亏惨的群众纷纷痛骂穆迪“不讲武德,偷袭大A这个老同志”。于此同时,印度等国股市持续上涨的新闻也开始漫天飞。有小伙伴问圆方,你怎么看这个事?如果谈中国经济,谈美元霸权,谈国际秩序可能需要好多篇大文章才能说清楚,不过从一个“套利”的点,或许可以给一些不一样的思考。上次穆迪调整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还是在上次。(这里说明,评级展望,不等于评级,但是会有一定的预期引导效果)
在2016年3月3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有记着问:穆迪评级机构将中国政府债券评级展望下调为负面。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答:3月2日,穆迪评级服务公司公布了中国2015年度复评结果,仍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a3水平不变,仅是将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这一复评结果表明穆迪公司对中国经济发展仍有较强信心,只是在当前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对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问题表示一定的担忧……
如果从走势上来看呢?从16年大A的走势来看,似乎穆迪的调级没有什么影响。而实际上,从穆迪下调之后,中资企业在海外的融资成本,就上升了,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和金融企业的融资成本,只不过这种“上涨”被那两年房价,和房企股价的突飞猛进所遮蔽(消化)了。简单说,国外投资人,需要中国的企业付出更大的“融资代价”来对冲“可能的风险”,从而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就在2016年,穆迪调低评级(抬升成本)之后,根据国际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最新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市场关键趋势报告,中国企业一季度共计发行约526亿美元(约合3626亿元人民币)的美元债券,较上一季攀升72%,几乎是上年同期的五倍。同时,离岸债券发行总规模创下季度历史新高,达到580亿美元(约合4000亿元人民币)。在2017年5月24日,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3下调为A1,中资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抬升;
2018年11月27日,绿地全资子公司发行了2.8亿美元债券,票面利率9.125%;
11月23日,雅居乐发行了4亿美元债券,票面利率9.5%;
11月16日,任志强的华远地产发行了2亿美元债券,票面利率11%,而在此之前的11.6日,恒大全资附属公司发行了总额18亿美元优先票据,最高利率更是达到了13.75%(创了2015年12月以来国内企业海外发债利率的新高)
穆迪调低评级这个事,换个角度可能更容易理解,某种程度上,和民营企业在融资市场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中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如果说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
“民营企业因自身经营特点,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担保物、财务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低等共性问题,小微民营企业尤为突出。”
再比如:
“银行机构的风险偏好降低,不愿意承担风险,加之部分银行的信贷管理理念未能及时更新,传统的融资激励机制依旧存在,信贷投放更多倾向于大型企业。”
但是,归其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有企业能够拿到更便宜的钱。
这个问题,其实2013年就有出现,2013年7月21日,《东方早报》发表《须防大企业再当‘资金导爷’》指出近年每逢信贷“偏紧”,一些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就做起了“资金倒爷”的生意——利用其融资便利的条件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转手通过“委托贷款”等形式赚取可观收入,“以钱生钱”。而这个情况,这些年愈演愈烈。如果2013年的时候,许多“大企业”只是在资金上加点钱,现在大部分情况,是大型的央国企,能从金融机构拿到更便宜的贷款,以及通过“身份背书”,从政府拿到一手的业务,再以供应链金融和业务分包的方式把资金成本加上去,把项目包给民营企业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既赚到了项目的施工利润,又赚到了资金的套利利润。
所以,央国企能够拿到更便宜的钱,是因为在中国金融市场,一直有一个“国企信仰”的存在(虽然很多国企平台所在的地方政府的税收加起来,还还不上存量债务的利息)但是这个“信仰”始终,没有被完全打破。而在这个过程中,央国企凭借“实力和地位”出发,的确可以无风险的“躺着赚钱”,而这种躺着赚钱的能力,又反过来印证其“拿到高评级”是合理的,进一步加强这个信仰。其实,穆迪所扮演的角色,也是这样“信仰”塑造的角色,通过打压“中国”和“中国企业”的评级,以及抬升美国和“美国企业”的评级,来制造一个“套利”的空间。要知道即便2018年美联储开始加息,2018年12月19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也只有2.25%-2.50%。但是,投资人给到中国房地产美元债的利率,是11%。中间6-9个点的利差,是被谁拿走了呢?
是那些有着“高评级”的美国资本,它们以成本拿到钱,再高成本放给中国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美国“优质资本”也可以凭借“实力和地位”出发,的确可以无风险的“躺着赚钱”,而这种躺着赚钱的能力,又反过来印证其“拿到高评级”是合理的,进一步加强这个信仰。所以,从“穆迪评级”到“国企评级”,背后都是一个靠“信仰”“套利”的故事,只不过,穆迪评级靠的是“商业的共识”和多年的信誉……PS:16年穆迪降低评级后,中资企业拿到了大量的美元投资反而更多了(虽然成本高),所以这次穆迪再次降低评级,可能是中国迎来更大量的美元进来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