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回复,当代年轻人必备社交技能
有人认为,意念回复是人们对不断加速的社交逻辑进行的反抗,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而制造出的短暂抽离。
必须承认,我是一个经常使用“意念回复”,也偶尔发起“幽灵社交”的罪人。动笔之前,我翻了一下最近的微信聊天记录,想看看究竟有多少我仅仅在心里默默回复过的信息,又有多少因为我猝不及防地消失而戛然终止的对话。有多少呢?一个我不敢说出的数字。
为什么不敢说呢?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以“意念回复”作为关键词在网上乱翻,没想到在许多人心中它是那么地罪孽深重:情感的冷暴力、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看得我后背发凉,不得不对它重新审视。
插图|豆角上台艺术工作室
翻查“意念回复”的释义:指看到消息后下意识用意念回复了对方,并误以为自己已经打字回复了。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下意识”和“误以为”,因此每当发现自己又一次意念回复,我请对方原谅的首先都是我的记性很差,脑子不好。当然,多少也有些性格因素在其中作祟。简单归纳一下常用意念回复的信息就很清楚了:以我的日常工作来说,作为一个文化记者,我的采访以文学领域为主,因此收到的绝大部分工作微信都是关于新书的信息和采访意向的问询。这太容易让人意念回复了!当一段小作文飞来,以吊足胃口的方式介绍完一本书,最终落在:你有兴趣读读/采访吗?十有七八我会觉得有兴趣读读——当然,前提是阅读这段小作文的过程没有被其他事情切断。这很容易被猜到,因此事情通常还不及我回复就自动向下推进,要么对方会提出寄书给我,要么微信里瞬间就飞来一个word文档,里面是些更具体的资料和一个小说开头之类可以试读。
如果是后者,手机屏幕前的我大概率会点着头,在心里甚至嘴上说出一声“好呀”然后就点开文档读了起来。接下来就麻烦了,在收到一个文档的同时拥有一段可以认真读完它的时间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接着,事情就走向了两种可能,一是读着读着,我不得不被别的事情打断;二是读着读着,我会忍不住循着文档中的信息查起资料来,最终被别的事情打断。这样一来,真正的回复可能就会出现在几天以后。要么对方没有放弃,要么是我在其他地方又看到了那本书或是那位朋友的信息。最气人的是,这样的时刻一旦发生,我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哎,那件事怎么没有下文了、那本书我怎么还没收到之类。翻回对话框才发现,我的那声“好呀”早就去风中飘了。
《少年派》剧照
从我个人的情况出发,意念回复的发生通常就是这样:一是在手忙脚乱中迅速点开了信息,又更迅速地被周遭汹涌而来的其他信息淹没。二是认真地读了信息,想回复得更慎重,不过需要些时间考虑,就像在嘈杂的地方接了电话,第一反应会对对方说:稍等我找个安静的地方给你打过去。而面对一条微信,这句话常常只是说给自己听了。
有人认为,意念回复是人们对不断加速的社交逻辑进行的反抗,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而制造出的短暂抽离——有时反抗的对象比较具象,比如当你下班回家收到领导的微信,被要求迅速完成某项临时提出的工作指示,意念中回复的“老子已经下班了”和没有发送出去的“嗯嗯”就是对老板、对“996”乃至“007”的反抗。有时反抗的对象比较抽象,抽象到你并不觉得自己在反抗,你不过是想喘口气,拖延一会儿——而拖延本身又被认为就是对生活不断加速的反抗。
听起来,意念回复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披着消极外衣的积极?被意念回复的人肯定不这么想。或者说,当你发现自己意念回复了别人而怀揣负罪感时也许觉得这样的推论有点儿道理,但当你被别人意念回复时,只会觉得这些说辞是在放屁。在意念回复领域,其实很少有人没有同时扮演过受害者和施害者。我当然也不例外。
《神烦警探》剧照
参与筹办单位的一场活动时,我遇到过一个雨季航班一样的沟通对象——和他说话,经常会遭遇行李都已经托运但航班延迟的情绪,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接到起飞的通知。微信发出后,他从不会立即回复。起初我想,作息有时差?那就换着时间发:早上的信息没回,没睡醒吧?中午的信息没回,睡午觉呢?晚上的信息也不回……两天没回,这个人不会……好吧,一旦他回复,我简直兴奋得大叫,走在路上也要立即定住,以便抓住这团转瞬即逝的迷雾。因为很快,真的,很快他就会消失的!很多时候,他一旦出现,事情的推进就势如破竹,然后,当进度条飞速地推进到85%、86%……88%的时候,死机。人不见了。我一遍遍地安慰自己,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我还因此学到了一个新名词,叫“幽灵社交”,表示“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突然切断所有交流,或者结束与某个人的关系”。作为“ghost”一词新增的释义,它在2016年时被正式收入了《牛津词典》,据说,美国方言协会还曾预测它为当年的年度词汇。它通常发生在网络中,但也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实里。很多人把这个词理解成“情感关系中的冷暴力”,因为沟通的突然中断似乎总是带有一种惩罚的意味。因此,遇到“幽灵社交”的人也往往会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创伤。
《黑暗荣耀》剧照
多数时间里,我们遇到的“幽灵社交”不会是关系的真正切断,而只是中断,幽灵飘走又飘回来,发生在每一次意念回复之后。谁都有可能像在不经意间就被外星人带走,也基本都能被送回来,只是时间长短不同。我们有太多且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得到即时回复,但得到即时回复真的是检验真诚和被重视的唯一标准吗?有时预感到自己或对方很可能就要变成“幽灵”,我就会赶紧求救:能不能打个电话,咱们长话短说。
最后,谨以此文向长期忍受我意念回复的朋友们致歉,这正是我认领这个题目的私心和初衷。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46期)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