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作者:清洁工
最近,有不少视频内容集中阐释了一段让人惊讶的观点:大名鼎鼎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本不存在!
字幕中的紫砂草,应为莎(suō)草纸。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这样的描述,好多网友都大吃一惊: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课本骗了我好多年”?您可别着急。其实,讨论一个古人是否存在,一本古书到底是不是“真的”,这虽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但一样有比较科学的方法的。
推理冒牌古书的“辨伪学”是文献学的重要分支。基于辨伪学的基本知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您,从专业方法和学术常识的角度讲,这些“论证亚里士多德不存在”的内容里,错可太多了,不管是基本史实还是推理过程,都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采访里的观点并不是最近才被“发明”出来的。这些观点至少可以上溯至一本叫做《希腊伪史考》的书。照那本书的说法,不光亚里士多德不存在,整个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差不多都被否了。这可是惊天大新闻,是不是要震惊全世界呀?很明显,并没有。因为这本书完全没有按照文献学、历史学的规范方法展开论证,书里到处都是拍脑门式的想象之词和低级的史实错误,严肃学术界根本就看不上,不仅没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任何影响,在国内也没有学者搭理它。比如我们用国内最大的中文书搜索平台“读秀”(它至少收录了四百多万本中文书,加起来少说也有十几亿页,当代出版的绝大多数严肃图书都收进去了)搜索“希腊伪史”或者“希腊伪史考”,加起来也只能看到大约二十条结果,而且大多数都是本书作者自己引用自己,剩下的则多是别人批评他的言论,混得别提多惨了。书的作者说亚里士多德“过于全才”,懂一大堆互不搭界的学问,所以太假了。但其实,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人家研究的那些学科都刚刚起步,掌握已有知识体系并提出创见并不像后世那样难。别说古希腊了,就算一两千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不也有个概念叫“文艺复兴人”(指在若干彼此关联不大的领域都有伟大创见的科学家、艺术家或工程师,比如达·芬奇、托马斯·杨等等)嘛。当然,到了近现代,很多学科的重要知识都多得让人一百年也学不完,“全才”才越来越难出现了。相关视频中引用了《希腊伪史考》的观点,说古希腊用的纸是羔羊皮做的。亚里士多德写那么多东西,羔羊根本不够用;进口的“紫砂草”又太贵。这种观点包括了好几处史实硬伤,其实:羊皮纸不一定要用羔羊皮去做;亚里士多德时代根本也没有羊皮纸,人家用的叫莎草纸;绝大多数现代专家都认为莎草纸不算贵。羊皮纸从来都不是只能用小羊皮造。那本书的作者搞混了,其实是牛皮纸一般只用小牛皮做。在现代英语中,一般习惯于把羊皮纸称为parchment,而小牛皮做的那种犊皮纸一般叫vellum。犊皮纸特别贵,可羊皮纸相对来说就便宜多了。其实对于真的研究相关领域的人来说,这肯定不算啥冷门知识,甚至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场《墓地》里都提过一嘴。Hamlet. Is not parchment made of sheepskins?
Horatio. Ay, my lord, and of calves' skins too.
哈姆雷特:难道皮纸(parchment,语境中指代契约,此处用法与现代英语不完全一样)不是用绵羊的皮做的吗?
霍拉旭:是的,大人,也有用小牛的皮做的。
不过,别管是羊皮纸贵不贵,亚里士多德都不用琢磨这件事。这不光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大名鼎鼎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兼吕克昂学园(Lyceum)的创办人,人家相当有钱;更重要的一点是,亚里士多德那会儿根本就不用羊皮纸。一般认为,后世所说的这种羊皮纸是公元前二世纪才出现的,那时候亚里士多德已经去世一个半世纪了。至于羊皮纸大规模流行、普及,那还得再晚几百年,是公元四世纪以后的事情。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们用的显然是被很多人描述为“很昂贵”的莎草纸。“莎草纸”其实不算现代意义上的纸,它不打纸浆,而是用莎草科莎草属植物埃及莎草(Cyperus papyrus ,也叫纸莎草)的内髓浸泡、压制而成的纸形书写材料。按照古罗马著名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自然史》第十三卷22章的记载,在当时,埃及莎草这种植物从埃及到叙利亚、幼发拉底河流域都有分布。在下一章,普林尼记载了六种不同的莎草纸,这里面有的贵,有的便宜,可惜他光顾着讲纸张样式、功能上的区别,没说贵的具体有多贵,便宜的又有多便宜。不过,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原副馆长、著名考古学家斯基特(Theodore Cressy Skeat)写过一篇在文献专业比较有名的论文《古代莎草纸到底贵不贵?》(Was papyrus regarded as “cheap” or “expensive” in the ancient world?)。他引用了好多出土文献,证明一卷(大约3.4米长,29.5厘米高)日常款莎草纸的价格大约相当于一个男性庄园工人两天的工资,这么算下来确实比今天的纸贵多了,但一般人也不至于用不起,何况亚里士多德和他学生都并非“一般人”,更是可以敞开了用。古人习惯短行纵排地分栏使用莎草纸。图为公元前126年古希腊人用莎草纸写的一张卖驴账单,原件现藏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一般来说,莎草纸比中国古人发明的那种严格意义上的纸更不耐潮,所以保存至今的古代莎草纸抄件比中国古书少很多。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来了:莎草纸这么不耐久,古希腊的书是怎么传到现代的呢?相关视频描述了一个观点:“十三世纪前没有这个人(亚里士多德)呢,这所有的西方文献里面没有这个人,突然冒出来的。”这个问题的观点那可就更大了,因为它是对《希腊伪史考》一书的误读——而《希腊伪史考》里的说法则又是对所引材料的误读。所以,“十三世纪之前没有亚里士多德”是一个“误读+误读”的大错误。《希腊伪史考》这本书对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序言评价特别高。他说这篇序言太厉害了,戳穿了亚里士多德不存在的“真相”。可惜,它的赞赏完全是叶公好龙,因为它完全搞错了原文的意思。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94年,主编者是已故著名哲学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首任系主任苗力田教授。《全集》的序言就出自苗教授的手笔。试想,假如苗教授真的不相信亚里士多德存在,他干啥要费心费力,主持编译出这套十大本,好几千页的书呢?其实,苗老师说的是:在公元六世纪的罗马学者波埃修(Boethius)以后,“至12世纪初600年间,就没有迹象表明,拉丁语世界还接触过其他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就是这句话,《希腊伪史考》把“拉丁语世界”扩展到了整个西方,而相关视频又把时段扩展到了整个13世纪前,意思完全变了。中学历史课世界史部分讲到过一件大事叫“罗马帝国的分裂”:巨大的罗马帝国咔嚓裂成两半,西边的叫西罗马帝国(绿的),东边的呢,当然就叫东罗马帝国(红的,俗称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亡后,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其中红圈标示的是希腊地区。这两个“罗马帝国”的语言和文化都不一样,西罗马帝国通行拉丁语,而东罗马帝国主要说希腊语。所以,人家说的“拉丁语世界”指的是西边绿哇哇那块,而东边红彤彤的希腊语世界对古希腊哲学著作的抄写、研究并未长时间中断过。特别是自从9世纪中期,著名的拜占庭皇帝迈克尔三世重建君士坦丁堡大学,主导“第一次拜占庭文艺复兴”以后,还有好多人专职抄写、研究这些历史文献,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一些拜占庭人抄写古希腊著作的残篇存世。其实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学者的著作,主要就是通过希腊语世界传承下来的。很多人说亚里士多德的书是从中东的阿拉伯文明传下来的,这种说法也只能算一知半解。其实,在6世纪以前的一段时间里,主导拉丁语世界的思想相继是“新柏拉图主义”“基督教柏拉图主义”和“教父哲学”。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早在“新柏拉图主义”盛行时期就被逐渐融合了进去,后来又经过“教父哲学”家基于宗教立场的严厉批判,有那么大约六百年的时间,在拉丁语世界里,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就很少有人提了——但希腊语世界研究他的人多了去了,其中像七世纪的忏悔者马克西姆斯(Maximus the Confessor),八世纪的大马士革的约翰(John of Damascus),直到十一世纪的迈克尔·普塞路斯(Michael Psellus),都属于拜占庭哲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代表人物。到了13世纪,拉丁语世界的学者确实通过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洛依(Averroes)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但此时,亚里士多德的诸多著作的希腊文版本一直存在于拜占庭帝国。《希腊伪史考》作者提了半天的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主要就是依照希英对照的《洛布古典丛书》中的希腊文本翻译的。那么,咱们现在能看到的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写的书,就没有伪造的吗?也不是。著名的贝克尔本《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收录了当时所能见到的47种署名为“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其中足足有13种都被当今学术界看作“托名之作”。当然,与《希腊伪史考》不同,严肃学界判断伪书有一套严格而且比较成熟的方法。研究者会根据图书的著录、引述、版本、语言风格,以及书中涉及的思想、风俗、人名、地名、器物等进行综合判断,不会因为一条“证据”就武断地说书是真的,也不会因为一处“疑点”就轻易说它是假的。研究者综合各种信息,认为其中的大多数著作确实是比较可信的(当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显然是亚里士多德学生的课堂笔记,而非亚里士多德亲撰。这就好比《论语》呈现了孔子的言论与思想,但作者却并非孔子本人一样)。其实,像文献学这种专业,从业者都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上面说的这些知识。想瞒过那么多从业者的眼睛,肯定没有那么容易。就比如让《希腊伪史考》的作者去伪造古希腊的书,他很可能马上就会因为不知道人家用的是什么纸(或类似的低级错误)而当场露馅。想象一下,假设要伪造一本清朝的古书——就比如伪造一本《红楼梦》吧。按说清朝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可怎么伪造呢?伪造者知道清朝的语法和现在相比有什么特点,怎么才能写出特别“对味”的清朝汉语吗?《红楼梦》里那么多官职名,伪造者知道清朝都有什么官,贾府的人有可能当哪些官,不可能当哪些官吗?《红楼梦》里讲了那么多顿饭,伪造者知道今天餐桌上的蔬菜、水果,哪些在清朝就有,哪些在清朝还没传过来;还有,那些清朝已经有的蔬菜蔬果,哪些还没驯化成今天的样子,以至于根本不可能按照今天常见的做法做吗?这还只是伪造一本书。像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作,卷帙宏大,包罗万象,顶级专家也不可能编到天衣无缝。更何况,在亚里士多德身后不久,无数研究者引用过他的学说,或继承,或批判,甚至还形成了不同学派。伪造者还能把这些书全都完美地编出来吗?其实,古代文献的文物原件不能存世非常常见。就拿咱们中国古代的《十三经》来说吧。《十三经》里最厚的一本是《左传》,将近二十万字,从语法上看应该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编写的。可是我们今天能找到的最古老的《左传》,一种是唐朝《开成石经》的拓片,另一种是敦煌遗墨,与《左传》撰写的时代都隔了一千好几百年。再看第二厚的《礼记》,从头到尾一共四十九篇,除了《孔子闲居》《缁衣》两篇有上博楚简、郭店楚简的文物存世,剩下的部分据我个人所知连敦煌写本都没有,只有唐《开成石经》的版本,距离文献形成也有一千年左右的距离。《开成石经》目录。见《景刊唐朝开成石经 附贾刻孟子严氏校文》,中华书局1997。当然,没有学者会仅仅因为看不到战国、秦汉的版本就硬说《左传》《礼记》不存在;也不会有严肃学者仅仅因为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记载在欧洲西部出现过几百年的断层,就说亚里士多德不存在。专业的工作应该交给专业的人,轻信质量较低的出版物是会上当受骗的。[1]Pliny. Natural History, Volume IV: Books 12-16. Translated by H. Rackham. Loeb Classical Library 37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5.
[2]刘小枫,丰卫平. 西方古典文献学发凡.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4.
[3]Elliott, Keith, ed. The collected biblical writings of TC Skeat. Vol. 113. Boston: Brill, 2004.
[4]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Anthony Kaldellis, Niketas Siniossoglou, The Cambridg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Byzantiu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本文来自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