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建筑学子来说
BIG,隈研吾,Stevev Holl,Will Bruder......
这些大师离我们遥远而又熟悉
我们可能从未见过他们的样子
Me&Master 第二季 第一期,我们邀请建筑师张智奕来一起分享有关他&蓝天组之间的故事。
被一群理想主义者包围,点燃了心中 “ 建筑必须燃烧 ” 的火焰。其实大师事务所也分很多种类型,对于我所工作的蓝天组来讲,我们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中小型团队的规模,所有的项目都会一一经过 Prix ,也让我们所有人都有了直接跟着大师一起讨论和思考的机会。对我来讲其实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哪一件事,而是这个事务所的氛围和模式,以及每个人和大师之间发生的联系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记得有个同事说,在这工作就和以前在维也纳应美 Studio Prix 读大师班一模一样,3-4个人一个初始团队,从前期的头脑风暴开始,给予你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尽管我们已经开始尝试AI辅助增强设计流程很久的时间,但是每次汇报必须要看阶段性的手工模型,打印图纸pin-up汇报。虽然在大师工作流的框架之下,又给了我们每个组很大的自由度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在这工作最吸引我的是能够激发你在学校那种靠内驱力去做设计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我感觉身边同事至少99%都是理想主义者,而且真的爱做设计,永远充满着激情,这种氛围对我的影响真的是难以用语言去描述的。蓝天组实习后,收到的书和赠言,以及让我回去工作的 offer 与其说大师对于年轻建筑师,有什么特殊培养方法,不如说是大师事务所给了年轻建筑师最好的条件和环境去成长。我以前在 studio rashid 读大师班的时候,其实也像是和 hani 一起工作学习了 3 年,很多人读完几年下来,感受就是什么都没学到,觉得什么都没教,这个对也不对。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跟大师一起,其实最重要的是看他们如何做一个建筑师,言传身教,体验与思考,好过任何特殊方法。Hani Rashid 退休仪式上给 Wolf D Prix 签名新书所有人都希望跟着大师,做出跟大师一样的作品,但是最后也许发现大师并不是想要我们简单复制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他们的影子。大师永远欣赏的都是能够在我们作品里,能看到更好的可能性。
Tom Wiscombe 当年在蓝天组 工作时作为 design architect 设计的项目 里昂汇流博物馆
Prix 先生 24 岁时做的设计 , Urban Fiction 1967 蓝天组工作后常常看到 Prix 先生 80 多了,还精神饱满来到公司,对每一个项目的严苛把控,谈到设计又滔滔不绝,你能感受到从他眼里放出的光芒,朋友经常会问 : Prix 先生年龄这么大了,该有的都有了,那到底还在 “ 拼 ” 什么呢?我觉得在大师事务所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最大的不仅仅是建筑设计的提高,而是当我长期近距离接触一个站在行业金字塔顶端的人,他的激情,以及那种对一件事极致的追求,能激起我对未来的野心,唤醒内心中深处的自我,或者说让我想要去挑战人生的极限在哪。
跨学科交叉合作,其实我认为建筑一直都有这方面需求,而不仅仅是因为行业不景气,我们才需要这样做。比如像蓝天组几十年来对新科技的拥抱与尝试,一直保持的开放的态度,从计算机引入到现在的人工智能,都是在某种意义上探索未来建筑边界的可能性。或许我们要意识到,并不是只有当建筑大师才是建筑师。建筑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其实至上而下每一个部分,也可以和不同的学科交叉延伸出细分行业等。比如我们做一个中东的竞赛项目,光顾问团队就可以有细分 10 多个不同的类型,从结构能源到创新技术与科技,机器人与智能建造等。只要我们想,我们都可以试着在其中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感。在维也纳读硕士的时候,结识了现在的两个合伙人余佳浩和周杲玮,最开始大家就是一起旅游,玩和探索各种新鲜事。但共同点是我们都有一颗 “ 叛逆 ” 的心,成立了现在的一个立足于维也纳和上海的跨学科研究机构 dtl 指明研究室。通过这几年的探索,我们当下更多是科研,教学为主,创新设计策略咨询为辅,科研上我们聚焦于研究前沿信息技术,数字媒介和创新设计系统的整合,教学上着力于把前沿科技研究者到跨学科设计师再到学生拉到同一个认知维度去思考,未来新媒介对于我们建筑与城市产生的相互关系,并为我们未来带来新的可能性,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dtl指明研究室与 MIT city science lab 合作教学项目 , 成果展览我们研究室,现在主要以开放和创新的合作方式与政府、非盈利组织及高校开展了多项研究,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实验室 City Science Lab ,苏黎世联邦理工,耶鲁大学等。2022 春季开展了我们第一次在麻省理工与 City Science Lab 的联合教学,探讨基于电影叙事角度去思考未来城市的可能性。去年我们开展了第一季“媒体谱系”研究系列,未来我们也会有一系列的研究与教学计划,更有展览和书籍出版。当下我们更想做的是与国内外最志同道合的前沿技术科学家,跨学科艺术工作者,教育者开展和探索一些共同探索,如果你们对我们研究室感兴趣,或者数字媒介相关的科研者,跨学科艺术研究方向,又或者有教学或者研究上的合作邀请欢迎与我们邮箱联系。
Instagram:directtomorrow
公众号:dtl指明研究室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实我想说我很幸运,选了建筑,最后又刚好喜欢建筑。学建筑就像一个媒介,是在一步步帮助我去探索我自己,通过我学生时代的设计作品,工作后所做的事,甚至关注的相关各种行业,都是让我从一个建筑师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以及自我。现在看到和听到太多的人吐槽或者抱怨建筑行业,我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表示理解,而且我也不劝任何人读建筑。但我其实不想看到的是因为这事,我们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把人生中所有的不顺都归因到我不应该读建筑上,也许我们应该尽早去探索,建立自己独立的价值评判体系,保持批判性地思考,无论是建筑设计,职业发展,还是人生追求,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和环境完完全全影响了自己的判断能力。最后一句话,我想对未来的自己,或者愿意听的人说:“尽可能去找到自己喜欢且热爱的事,不要在乎那些绝对性的单一评判标准,只有我们自己能够给我们答案。人生没有重来,也不需要重来,但随时都可以是新的起点,努力去做我们自己人生的主人。”
看完青年建筑师在大师事务所工作的经历简述
你是不是对“Me & Master”系列
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兴趣?
我们将会在“Me & Master”专栏
持续推出以上青年建筑师的文章与视频专访
欢迎大家关注~
你最想了解哪位青年建筑师的工作经历?
最想知道哪个大师工作室的工作体验?
快通过留言告诉我们吧!
筑格传媒于2015 年在美国纽约创立,已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品牌机构,致力于品牌构建与创作专业的媒体内容,为公司提供品牌策略、设计与传播服务,实现品牌价值。我们专注设计行业品牌力的发掘与重塑,从品牌策略、品牌视觉设计与品牌传播三大角度帮助公司提升品牌价值。在品牌策略层面,明确品牌定位、运营方向,制定品牌战略顶层架构;在品牌管理层面,帮助企业从产品、服务、客户、资产四个重要度,建立系统的品牌管理体系,并针对公司不同发展阶段,把握品牌成长节奏,完善品牌的重要节点;在品牌传播层面,协助企业梳理服务与项目,生产专业性内容,通过项目报奖、推广等方式,传播创新思考与设计理念。
出品人 | 栗茜
栏目负责人 | 王一博
栏目策划 | Miranda,Ming,王一博
视觉设计 | 周健
视频制作 | 唐悦
专栏/审核|Yibo
审核编辑 | Mir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