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下个机会在哪?财经2023-11-30 16:11新能源产业依然是2023年表现最亮眼的行业。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28万辆,全年销量有望突破900万辆,在去年高基数上实现32%的高增长。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离不开被称为“新能源之都”的常州。2020年常州新能源的产值超过了5千亿元,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完整度达到97%,产销量位居全国城市的第一,相当于全国产量的1/5,江苏省的1/2。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要跳动,就离不开常州。2023年10月,“43岁的工程师拿下宝马500亿订单”的消息从常州传向全中国,而这位搅动新能源行业风云的工程师,正是蜂巢能源的董事长、CEO杨红新。2018年,时任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总经理的杨红新,带着团队投入到了新成立的蜂巢能源科技的发展中。他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2018年的新能源市场的体量小、增速低,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汽车公司自己投资建电池厂没有先例可循,蜂巢能源的独立于车企而言是需要巨大的决心和魄力的。也正是凭借这样的决心和魄力,杨红新带着蜂巢能源不断在技术上投入,在产品上耕耘,在质量上精进。2022年,蜂巢能源的研发专利申请和公开专利数达到动力电池行业第一,2023年成为宝马电动车最大的电池合作方,拿下了500亿大订单,迈出了中国新能源电池出海的关键一步。2023年11月,泽平宏观实战研学走进常州蜂巢能源,任泽平博士与杨红新先生进行了一场产业深度沟通,就电动化路线趋势、电池技术发展、锂矿价格周期、新能源企业出海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1、2023年混动车是潮流:这是用户的选择,也是新能源全球化的武器“两年之前,市场上很多人其实不看好混动。为什么现在重新谈混动,还是一些车企改变了用户认知。”在和任博士交流到混动技术是否是一种过渡性技术路线时,杨董事长这样说。“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是非技术属性的,消费者觉得好就是好,不管你是纯电还是插混,其实,一方面,消费者用脚投票作出了更倾向于成熟的选择,另一方面,市场是被很多车企教育出来了,我们站在技术进步的角度和消费者认知的角度讲,客观上插混和增程会长期存在。”今年新能源混动类车型的销量增速很快。从数据看,2023年1-10月,国内纯电动零售同比增长为21.4%,而插电混动(含增程式)零售同比增长83.8%,销量达到208.6万辆。插电混动零售的月度增速从2月至10月一直维持在70%~100%的高增速区间。销量占比也一直在抬升,插混从2022年的20%提升到2023年10月的33%。虽然在体量上插混并没有主导新能源市场,但持续的高增速、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已经客观反映了PHEV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增长的发力点。蜂巢能源提供的PHEV出行大数据显示:80%以上的混动使用场景其实是依靠电池供能,并不消耗汽油;10%的场景是在高速路段、油电系统同时启用。综合看,混动车型是非常节能的,具备成本优势。因为装载的电池容量较低,就电池包的价格而言有优势,同时驾乘体验上几乎就是使用电车的感受,还消除了开长途的历程焦虑。其实,经过了过去数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中国的充电网络和补能体系、高速服务区已经非常完善,所以对中国消费者而言充电并非主要问题。但从广大的全球市场去看:如新能源车需求旺盛,但充电基础设施欠发达的欧洲、南美的部分地区,插混汽车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显然优于纯电动。甚至于强混车型也能十分节油,强混车型采用的电系统提供动力超过了内燃机提供的动力,是混动中用电量高的一类。这样一来,新能源混动车型其实可以在补能、充电系统欠发达地区能做到长生命周期使用,也能加速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渗透。2、“未来电池”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商业化能力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在新能源行业备受关注,也是影响动力电池企业战略的一大变量。2022年蜂巢能源研发出国内首批20Ah级硫系全固态原型电芯,能量密度达350-400Wh/kg。在和多位实战研学学员的交流中,杨红新董事长也对这项新技术给出了最详细的解答。“固态电池未来最大的挑战是成本,而不是技术。”丰田、日产曾先后宣布在2027、2028年实现固态电池汽车量产上路。技术实现已不是最大挑战,生产成本、工作环境、高效运行温度,各种重要的附加条件才是商业化的最大挑战。“我们聚焦于从商业的可实现性的角度,而不仅仅是实验室数据如何、样车如何。”杨董事长补充道。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技术路线主要有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种。中国和日本关注的硫化物路线相对成熟。硫化物的理论导电率最佳,但生产车间的水分控制须做到极低,在-50到-60度,并且不能结露。如果水分超标,电池中的硫就会发生反应并失效,产生硫化氢等剧毒物质,对于量产的安全和成本都是极大的挑战。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稳定性好、强硬度大,缺点是机械加工易脆裂。聚合物电解质体系的固态电池制备工艺简单也不易脆裂,但理论导电率低,能量密度较低。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三条固态电池材料技术路线都还在同步推进探索之中。就如同2001-2012年的锂电池技术一样,彼时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技术优劣、量产成本、工艺难度和迭代方向都尚不清晰,在没有量产验证和路线定论的情况下,很难确定技术的演变路径和推广时间。并且,在当前锂电池技术和产能都已经成熟的行业背景下,固态电池商业化成本会非常高。另一方面,技术已经成熟的钠离子电池挑战在于原料成本。在碳酸锂价格低于20万元/吨的情景下,钠离子电池的单位成本能量密度不如锂离子电池,因此完全失去了其成本优势。但如果钠电池技术继续迭代,单位能量密度提升,扭转这种劣势也不是不可能。2023年12月12日,蜂巢能源将在湖州市举办第四届电池日活动,届时将发布企业最新技术成果及前瞻布局,力求为行业带来更安全、更高效的动储电池解决方案。3、电池价格恢复合理,内卷之中的四点思考“不要内卷,中国新能源亟需回归到经营和产业发展本质”,这是杨红新先生在分享会上提及最多的一句话。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内卷是肉眼可见的,2023年伊始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就打响了。市场上几乎所有车企——从外资到合资和自主,从主流到新势力,都纷纷跟进降价,抢占市场。甚至不仅是新能源汽车在卷,燃油车也开始降价狙击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车企的内卷也和上游动力电池的周期波动息息相关。“我们看2020-2021年动力电池行业是产能短缺,2022年我们跑去供应商时,从碳酸锂到负极都需要抢货。”但同质化的产能也在这段时间开始布局,到2023年同质化产能大规模扩张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直接的反应就是内卷和价格战,“但是也有缺的东西,有一些功能性原材料是缺的,因为原来大量靠进口,国产化的速度不达预期。”在企业家眼中,其实产业的周期性波动也存在许多机会。碳酸锂价格是电池和新能源车的成本之锚。2021年新能汽车进入高速增长期,碳酸锂价格从2020年初的5万元/吨上涨到2022年初的50万元/吨,2022年11月达到56.8万元/吨,涨幅约11倍。2023年初,上游的扩产效果开始显现。截止11月28日,电池级碳酸锂跌至13.3万元/吨,已较最高点跌去77%。当前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已经逼近10万元/吨,何时止跌?锂矿波动的合理区间在哪儿?从成本端角度,杨红新分析了一种可能性,今年底到明年初碳酸锂价格还会随着末端产能的释放而下降,但随着市场的理性和产能利用率调整,预计2024年初开始价格会修复至合理水平。新能源是我国最充满希望的新兴产业,未来要承担拉动经济增长的大任。杨红新先生分享了几种面对行业内卷的解决方案。一是不炒作、不跟风。企业不盲目扩产,碳酸锂等新能源产品不要当做金融产品炒作,定价要回归经营本质。二是技术创新降本,精益制造降本,内部挖掘潜力。新能源企业在内卷时代下的生存方法,就是想办法通过创新把成本降下来。三是重视持续的产品创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幅增长这几年,更多的是同质化产品的爆发,而一些功能性原材料仍大量依赖于进口,国产化速度和程度均不及预期。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进行差异化竞争,转红海为蓝海,尤其是以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汽车智能化的崛起,更考验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四是现金为王。重视现金流的健康很重要,未来两年新能源行业的竞争不会减缓,这是一个淘汰非常惨烈的时期。这段时期内,企业不能盲目投资,项目应以盈利为首要目标。产业波动有周期性规律,拒绝内卷、实现共赢是应有之义,中国新能源行业亟需回归经营和产业发展的本质。4、中国新能源出海:有战略定力、坚持长期主义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正当时。锂电产业链中国占了全球70%的份额,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但中国本土产能已经过剩,而欧洲新能源增长和储能增长却十分迅速,这正是中国新能源电池企业出海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同时,欧洲本土电池公司短期内并不具备竞争力,杨红新先生在谈及欧洲本土电池公司时说道:“现在号称要造电池的欧洲企业有上百家,但现实极有可能是他们短时间内都造不出来,既没有工程能力,也没有人才和原材料,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产品和产能优势要把握住出海机会。”全球对新能源的变革会催生一大批世界级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很多都将出自于中国,材料企业、电池公司、电机电控公司都有机会成为世界级的供应商,要抓住这个机会,快速竞争布局。世界级的供应商不可避免要走向海外和全球,过程面临的挑战很艰巨,比如文化的差异、环境的差异、标准的差异等等。合规和政治因素是相对容易克服的,而难点在于产品竞争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创新引领力,能不能引导这些国家制订新的标准。“新能源行业要减少内卷,回归到经营和发展本质。产品是根本,质量是生命,不能让别人觉得中国做的产品是粗制滥造的,既然选择出海,就要证明中国的的产品要比当地企业的好,比日韩企业的好,我们的产品是最具创新力的,要想办法提出中国的标准引领当地,并实现供应链本地化,这才是长期主义”,杨红新董事长说道。蜂巢能源的策略是从一开始就布局全球,在德国的两个工厂初步建设进行电池包组装,而泰国方面正在和车企们合作建厂,将来有可能为更多海内外车企服务,储能则更多考虑以销售和贸易形式为主。中国的新能源出口长期看北欧是理想选择,因为矿产资源丰富,便于建材料厂,但是要分布实施。新能源车和锂电行业在2024年面临的挑战或许更加严峻,但时代大变局的浪花中也潜藏着更多的机遇。对于蜂巢能源来说,打开欧洲市场只是走出去第一步,对于新能源行业而言,蔚蓝的深海正静待更多中国企业开拓启航。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