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科幻作家是理工科出身?
在有 695 万科研人员聚集的知乎上,科幻讨论的土壤正越来越引起瞩目。
「科幻」、「科幻电影」、「科幻小说」3 个话题的总浏览超过了108 亿。
2023 年 11 月 26 日,6 位不同领域的知乎专业答主走进第五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围绕「科学科幻与人类生活」「科学IP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
科学和科幻如同一对个性迥异的兄弟,一个需要严丝合缝的论证,一个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在知乎上,这个界限总是会被打破。
比如围绕一个脑洞问题,一条严肃的科普推演回答本身就像一部科幻作品的雏形。而在《流浪地球2》等科幻作品的讨论下,大家却在热烈论证电影细节背后的科学可行性。
仰望星空时谁没有过科学幻想?我们和几位知乎答主聊了聊,他们眼里的知乎科幻土壤。
(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向科学要答案」沙龙现场)
一个脑洞问题可能
就是一个科幻命题
科幻有时候能成为科研的动力。
知乎天文学话题优秀答主@刘博洋 就希望自己能活得更久一点,在「大航天时代」看到科幻片里的幻想变成现实:比如拥有探测地外文明的雷达,有可能有生之年第一次找到宇宙中其他的智慧文明;有机会看到人类去月球火星进行大规模开发,建立科研基地或者微型城市。
「一百年前,去南极非常困难,但现在普通人也可以去旅游。」
外科医生似乎与科幻没什么联系?但医学话题优秀答主@菲利普医生 也有很有趣的解读:「医生开展治疗前有一个必要环节,叫做『知情同意』,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充当科普的角色。而对于一些尚无确切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我们也会帮患者展望一下未来,避免他们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失去希望。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科幻』。」
马特达蒙主演的电影《极乐空间》中,富人空间站中的全能治疗仪,可以快速实现诊断和治疗,异形的前传《普罗米修斯》中,飞船上有一个类似的医疗舱,可以快速扫描并实施手术。「这些概念几十年前就已经在科幻作品中提出了,但是我们这代人正在目睹他们从幻想变成现实。」
一个脑洞问题也可能是一个科幻命题。
作为知乎动物学领域优秀答主,@瞻云 最高赞的两个回答读起来却很「科幻」,比如在「如果太阳突然熄灭了,当前科技水平下,人类能生存多久?」这个问题下面,他根据热量变化计算推演,如果太阳突然熄灭,人类会在 5 天内灭绝,而如果提前 100 年做准备,或许可以围绕化石能源建造地下城生存下去……
在「如果没有生殖隔离地球会变成什么样?」这个问题下,他更是构想出了一个智人、转基因人、兽人共存、争斗,文明演化和循环的世界。这条回答获得了 13.9 万赞同。
@分形橙子 在成为科幻作家前,是一名华为工程师,目前也是互联网「打工人」。科幻创作是他工作之余的精神宇宙。比如一般人下了班夜游珠江,可能只是放空一下。而分形橙子看着波光粼粼的江面脑海中蹦出几个问号:
自古以来,生命之河奔腾不息,历史车轮势不可挡,但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即我们所感受的一切均是假象?
正如笛卡尔所言,如何判定天空、大地、颜色、声音以及我们的身体,诸如此类的一切是否真实?
于是一篇 5 万字的中篇小说《笛卡尔之妖》诞生,这篇小说斩获了银河奖。
科学、通信话题优秀答主@甜草莓 直接体验了一把科学科幻的跨界整活。今年初热映的《流浪地球2》电影,他就是幕后的科学顾问之一。电影中被大众喜爱的「数字生命」故事线,就有他的重度参与。刘培强(吴京饰)在月球上和通信基地失联,是他「害」的,图恒宇(刘德华饰)的女儿……
「科学的突破性发展往往会引发社会关注,然后会有更多爱好者基于这些突破来作为设定,预测未来,撰写关于未来的故事。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大的科技突破往往是一系列小进展组成的,所以对前沿科技进展的好奇和探索,甚至追踪特定领域的论文进展,应该是一个好的科幻从业者的必修课。」
关于知乎的科幻土壤,答主们的讨论给出了「答案」:知乎上有 695 万科研人员,带来海量前沿科学讨论和科普内容,启发着人们进行科学幻想。而各种脑洞深不见底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科幻命题,提问下的科学可行性论证,则给「科幻」搭建了一个舞台。
孤独而迷人的科学探索
人们对科学着迷,往往是一个瞬间。
4 岁那年,奶奶家的黑白小电视上,新闻说一颗彗星将被引力俘获撞上木星,「烟花」瞬间在刘博洋脑袋里嘣开了。这颗彗星种下的小「种子」,让他读到天体物理学博士,成为知乎天文领域答主,写下 956 个专业回答。
物理学、粒子物理学话题优秀答主@子乾 也是在一个「高能」瞬间迷上了科学。
初中课堂实验上:一盏酒精灯,一个装了水的易拉罐,一个小风车,再加上一个细长的管子,拼接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简陋的热机。而随着火苗一跳一跳,热腾腾的水蒸气开始从管口翻涌而出。风车开始「突突」旋转。
「当时我就觉得这简直太神奇了。感觉你只要懂得利用自然规律,就能够掌握一切,操控一切。」
但真正走上科学研究之路,却是一个漫长而孤独的过程。
刘博洋在北大读天文学专业,24 个同学,毕业后只有 3 个人从事了专业相关的工作,很多人转到数学物理航天计算机教育,还有去卖飞机的拉小提琴的。
子乾从事的高能物理研究更加「高冷」,目前全国只有大约 2700 个研究人员。前沿基础学科的反馈链路很漫长,很多老科学家一直到退休都看不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大众更不了解他们究竟在做什么。
目前北京怀柔在建中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就一度被误解成「光刻机工厂」。今年,在知乎「灯塔计划」的支持下,子乾和另一位知乎答主@粲老师 携手,探访了包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在内的 7 座国内外高能物理实验室,就是想让公众了解到,这些动辄投入几十亿的大科学装置究竟是做啥的?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子乾探访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左一子乾,左二为工程总指挥潘卫民)
甜草莓曾因为写科研论文 EMO 了:研究论文只有 12 页,而回复修改意见,他写了满满 35 页。「就像写稿子,最终收到的意见比稿子本身还长」。他在这种不确定中,「难免感到挫败」。直到在知乎第一次答题后得到反馈,甜草莓开始「报复性」写回答,一天可以回答好几个问题。
很多人都是在孤独中第一次打开了知乎,尝试写下第一个回答。及时的反馈和同频的讨论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连接」的快乐。
为了写一篇科普文章,刘博洋通常要花一周时间看各种最前沿的英文资料。2022 年,他自主开发光学跟踪技术,成功拍出迄今为止最高清的中国空间站特写影像,成为在中国空间建设过程中,完整记录不同构型的第一人。
今年,在知乎「灯塔计划」支持下,刘博洋进一步开发出中国空间站拍摄软件,带更多人一起玩起天文摄影。
(刘博洋天文摄影作 品)
子乾在「高能物理」这么冷门的领域坚持科普,一路写成了知乎十年新知答主,收获了 50 万粉丝,甚至真的把几个粉丝变成了学弟学妹。
十多年前,在初次写科幻小说被退稿之后,分形橙子曾经陷入很苦闷的状态,他给刘慈欣写了一封信,得到的回复是:仰望天空也需要脚踩大地。于是他先是成了一名通信工程师。
2016 年,在知乎上写下第一个回答时,他正在海外工作,工作非常繁忙,压力也非常大,偶然看到别人分享的来自知乎上的截图,那是一个关于「如果地球是方形的,那么地球的生态是怎么样的」问题。
「那个回答非常非常认真专业,答主在回答中引用了大量专业的知识去进行推演,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了。」
积累了足够多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2018 年,分形橙子重拾写作,如同开挂,短短四年多就揽得三次银河奖、四次星云奖、两次冷湖奖和两次光年奖等 19 个科幻文学奖项,此次再次获得蓝星球·海图奖。
「要想写好科幻
就一定要保持纯粹」
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科幻创作,「向科学要答案」的过程总是漫长而孤独的。在求索过程中,科学工作者和科幻作家也渴望与人连接,分享欣喜,排解孤独,获得及时反馈和认同。知乎成了他们连接彼此和大众的精神宇宙。
目前,知乎站内从事科研学习和工作的人群总数高达 695 万人,在数学、物理、天文、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回答、文章和视频数都超过了100万篇。知乎已经成为前沿领域科研人员们,进行学术交流、科普分享、寻找合作伙伴和研究机遇的重要平台。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中旬,在知乎「向科学要答案」活动上线的一个月内,共有 71 万名知乎创作者产出了 205 万条优质内容,获得知乎用户 1842 万次赞同,相关科学、科幻内容总浏览量达到 24.9 亿次。
「向科学要答案」是由科普中国和知乎举办的年度科学活动,已连续举办第三届,今年主题为「科学与幻想」,线下首次走进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知乎的科学科幻土壤正越来越瞩目。
「在整个中国互联网上,如果有平台能扶持起来硬科幻作品,恐怕也只有知乎了。」瞻云表示,好的科幻作品,离不开科学基础,既需要有惊人的想象力,同时需要对人性和社会有所洞察。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建立在科学上的想象,才是科幻作品用之不竭的源泉,他希望知乎上的科普创作者中,能诞生未来的硬科幻作家。瞻云自己也在出版了科普作品之后,酝酿推出科幻作品。
(《流浪地球2》剧照)
分形橙子依然保持看知乎的习惯,寻找写作的脑洞和灵感,比如,在写关于潮汐锁定的星球的小说时,他就在知乎上寻找到了不少专业答案,最终创作出科幻小说《雅努斯之歌》。
「我在知乎上写东西,和网友互动,会有一种学术讨论的感觉,许多网友都会很认真很谦逊地进行讨论,比较纯粹,科幻本身是比较纯粹的东西,要想写好科幻,就一定要保持纯粹。」
知乎上这种纯粹的讨论氛围,给了分形橙子这样的科幻作者「科学底气」,而脑洞问题背后的好奇心,则带来源源不竭的幻想。
「幻想来自哪里,来自好奇心,如果人类见到了飞鸟,没有任何好奇心,没有幻想,又怎么会去学着鸟儿的模样研制飞机?」
作者:张松鼠
知乎热门文章
你曾利用哪些信息不对称而获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