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湖南省委书记 沈晓明:担当新的文化使命 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湖南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湖南把打造“三个高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切实发挥“文化+”和“+文化”的赋能效应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灿烂瑰宝。我们将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依托现代科技,让收藏在展馆里的文物、陈列在三湘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文献里的文字“活”起来
湖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屈贾之文到濂溪之学、船山之说,湖湘文脉弦歌不绝,孕育和造就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生动气象。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湖南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动湖湘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湖南贡献。
游客在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老街打卡、游玩(2023 年 6 月 7 日摄) 陈思汗摄 / 本刊
《瞭望》: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如何理解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里程碑意义?
沈晓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从理论意义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始终与时俱进、更为系统完备。
从历史意义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坚持和运用“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极大推进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经典文献。
从实践意义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系统回答了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和如何建设文化的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瞭望》:在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方面,湖南下一步将如何部署落实?
沈晓明: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我们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作为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重点安排,用好“湘江大讲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会”等载体,组织全省上下兴起了学习贯彻的热潮。下一步,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举旗定向、凝心铸魂。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创新理论学习宣传机制,深化研究阐释,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遍三湘四水、深入千家万户,引导全省上下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突出团结鼓劲、凝聚力量。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提升宣传报道内容质量和说服力感染力,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鼓舞全省上下朝着党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坚持正确宣传舆论导向,正确处理好导向、内容和传播方式这三个要素的关系,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着力释放正面宣传乘数效应,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三是突出守正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科技赋能,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建设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持续做强做大影视传媒、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产业,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加强历史街区、古老建筑、古村落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新时代湖湘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激发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四是突出效益优先、惠民利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压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
《瞭望》:立足特色,湖南如何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重大论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优秀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沈晓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从党的理论创新史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是通过“两个结合”来实现的。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强调“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其用意深远,为我们传承包括湖湘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方向指引。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灿烂瑰宝,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核在今天看仍然很有时代价值。比如说,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湖南历来受“忧乐精神”的熏陶,屈原“哀民生之多艰”,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等等,都是例证。比如说,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堪称科技创新的典范,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朴素唯物主义等是思想理论创新的代表。比如说,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倡导的“经世致用”学风影响了一大批近代人物。比如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湖南人素有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沉淀了“吃得苦、耐得烦”的精神特质。比如说,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从魏源“睁眼看世界”,到曾国藩主持派遣中国最早的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再到郭嵩焘大力传播西学,开放包容是湖湘文化不断发展的内在特质。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将大力弘扬湖湘文化精神,进一步加大研究阐释和宣传推介力度,赋予湖湘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激发湖湘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建设数字博物馆,依托现代科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三湘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文献里的文字“活”起来。融通多媒体资源,创制一批优秀文艺节目,推动湖湘文化在国内国外、网上网下融合传播。
《瞭望》: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沈晓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题中之义。
湖南走出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书写了“半床被子”的鱼水深情,留下了“断肠将军”陈树湘的英雄故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自1927年至1949年,湖南全省有名可查的烈士达15万多人。今天的三湘大地遍布着革命先烈的红色足迹,宛若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革命遗址遗迹多达2000余处,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7处,数量居全国第一。散落在三湘大地的每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每一件红色文物藏品,都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一个信仰熔铸点、一座红色基因库,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办好湖南的事情、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把红色文化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我们把继承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中之重,充分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富矿”,启动“红色资源信息库”建设,对革命文物实施抢救性修复、预防性保护、数字化运用。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等建设,着力打造十八洞村、沙洲村等新时代红色地标。大力推动全省中小学生开展韶山红色研学,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育人新模式,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把红色基因植根到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瞭望》:湖南如何推动文化赋能“三个高地”建设,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沈晓明: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考察湖南时强调,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湖南把打造“三个高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滚动实施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等同频共振,发扬“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充分融合文化要素,切实发挥“文化+”和“+文化”的赋能效应。
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方面,湖南有基础、有优势、有底蕴,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已成为“湖南制造”走向世界的两张名片。去年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麓山之歌》,生动展现了湖南制造领军企业转型升级、铸造“大国重器”的时代画卷。湖南将深入挖掘工业化历史进程中积淀的文化精神,大力传承工业文明,积极塑造和传播新时代湖南制造形象,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丰沛文化滋养。创新发展工业设计、工业旅游、工艺美术等产业,引导制造业企业将文化要素融入工艺创新、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等各环节,提升“湖南制造”的文化附加值和含金量。
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方面,坚持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条重要路径。湖南把科技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大力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马栏山数字媒体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数字视频技术创新和应用,全力招引国内外致力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各类企业、领军人才和重要科技力量,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湖南也把文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认真总结国内外科技创新的经典案例并为我所用,坚持从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入手,着力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尊重科学、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在全省上下蔚然成风。
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方面,湖南人历来有不怕苦、不服输的闯劲拼劲,富有改革精神和开放意识。推进湖南改革开放,很重要的就是传承发扬湖湘文化改革图强、开放求变的文化基因,奋力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良好生态,推动全省各级各部门用好制度集成创新这把“万能钥匙”,在推动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中非经贸博览会创新发展、对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等过程中解放思想、敢闯敢试,进一步提升湖南改革开放能级和质效。
《瞭望》:湖南文化产业有基础、有实力,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沈晓明:湖南文化产业近些年发展较好,竞争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湖南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3897.81亿元、同比增长9.8%,大幅快于全国平均增速。下一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将从以下方面聚焦发力:
在激活文化市场需求上聚焦发力。当前,文化市场需求正在加速释放。湖南将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紧紧围绕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布局建设一批引领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作生产更多既叫座又叫好的优秀文化产品,用品牌和口碑赢得受众、赢得市场。把提振文化消费作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内容,加强消费跨界融合,发挥文化消费对整体消费的撬动作用。
在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上聚焦发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旅游赋能、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加持、旅游就缺乏内涵。湖南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发展集农耕文化体验、田园观光、农业教育于一体的特色农业,提升奇山秀水、经典红色、城市文化和都市休闲、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名片质效,打造更多具有湖湘特色的标志性文旅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更好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上聚焦发力。持续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省属国有文化企业为重点,加快建立富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省市联动,构建文教结合机制,通过教育培养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发展、拓展文化市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激活文化改革发展的“一池春水”。
在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上聚焦发力。目前,湖南有中南出版、芒果超媒2家文化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湖南将大力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资源整合、主业归核,推动资产、资金、资源向主业集中,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向广电、出版等优质文化企业集聚,做强做优做大传统优势文化产业。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文化领域的单项冠军。
刊于《瞭望》2023年第49期
延伸阅读
☞ 瞭望访谈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田世宏:走出中国特色质量强国建设之路
关注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