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蜇过你的它,后来成了特色美食
不知道你在逛公园、路边遛弯儿的时候
有没有在路边的灌木枝上
看到过长这样的mini“鸟蛋”👇
就是它!
图片来自:project noah
如果你没见过它,那你看过仓鼠/蜜袋鼯吃播时吃这么个东西吧?
看上去Q弹软糯,嘎嘎香:
想看吃播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我每次看都想说它们怎么吃那么香啊!
截图来自网络
发现了吧?它们长得一样。因为,它俩是同一种东西!
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刺蛾的茧。我这么说你可能没什么概念,但我说出刺蛾幼虫的外号,你肯定被它蜇过就听说过了——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洋剌子”!
只听到名字就已经开始刺挠了
“鸟蛋”生出蛾子
这种跟花生米差不多大小的“微型鸟蛋”,灰白底色上涂抹着褐色粗条纹,不怎么起眼,经常得凑近细看才能发现。它们多夹在枝丫分叉处,粘得很牢。如果强拉硬扯去摘,往往会连带树皮一起撕下来。“蛋壳”也异常坚固,徒手捏碎是有点难度的。
古人也常见到这些“鸟蛋”,还发现常有鸟雀啄食它们,于是给取了个雅名叫“雀瓮”。
图片来自:inaturalist
想知道这“鸟蛋”或“雀瓮”到底是啥,只需带一枚回家放着,不出两星期答案便能揭晓——
羽化出的是一只蛾子!
黄刺蛾成虫
图片来自:inescta.pro
这蛾子收翅不过1厘米多长,大体黄色,翅后缘加深为橙褐色——它是黄刺蛾,隶属于鳞翅目刺蛾科,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而大名鼎鼎的“洋剌子”,就是它的幼虫。
其实,刺蛾科的幼虫大都被称作洋剌子,身上长满毒刺。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被蜇过的?那灼烧疼痛感,可以说是十分强烈啊...
黄刺蛾幼虫(洋剌子本人)
图片来自:UMass Extension
而枝头“鸟蛋”,就是洋剌子织造的茧,民间俗称“洋剌罐”。
看到这里,我猜一些东北朋友的DNA动了。别急,我们继续往下看。
硬壳防不住青蜂
大多数蛾类的茧,都是柔软的丝茧。黄刺蛾也不例外,只是丝茧织成后再多一道“硬化”工序:吐出一种褐色液体,涂抹茧的内壁。
那液体功能类似水泥,等到它浸透茧壁、风干凝固后,就形成了坚硬的茧壳。洋剌子就在里面化蛹过冬,待来年春暖花开时破茧成蛾。
黄刺蛾的结茧过程
截图来自:youtube
有硬壳保护当然更安全,但也会带来难题——蛾子成虫没有铁嘴钢牙,又该如何破壳呢?
实际上黄刺蛾的蛹,会为自己的未来早早准备好“安全门”。虫蛹在额头复眼之间的位置,长有一个坚硬突起,称作“破茧器”。
在茧内“冬眠”时,黄刺蛾蛹其实并不老实,常会扭动身体、原地打转。头顶的破茧器就如同玻璃刀,在“蛋壳”顶端的内壁上来回切割。等蛾子要羽化时,“顶棚”已经足够薄脆,变成能够轻松顶开的“天窗”了。
已经“破壳”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虽然有茧壳防护,黄刺蛾蛹仍有被寄生的风险。
膜翅目青蜂科的成员,都是“借巢下蛋”的狠角色(因此英文中叫“杜鹃蜂”)。其中有种上海青蜂,是对付“雀瓮”的高手。雌蜂先用大牙在茧壳上咬出小孔;插入产卵器注射毒液,麻翻黄刺蛾蛹;在蛹体内产下蜂卵;随后将小孔封堵好,免得其他寄生蜂侵扰。
青蜂宝宝一孵化,就能吸食黄刺蛾蛹体液,羽化成蜂后咬破茧壳飞出——所以,你带回家的“雀瓮”,“孵化”出的也有可能是蓝绿色、有宝石光泽的上海青蜂哦......主打一个意外和惊喜!
上海青蜂专门寄生黄刺蛾茧。它的幼虫以黄刺蛾的蛹为食,成熟后咬破蛾茧飞出。图片来自:raipon.jp
肉香不怕罐子装
前面提到了,饲养仓鼠、蜜袋鼯等宠物的朋友,或者爱看吃播的朋友,可能听说过“坦克虫”——它们是新近开发的宠物零食,常被精美包装,像干果一样一盒盒地卖。
其实它们就是枝头的雀瓮,黄刺蛾(或其他刺蛾)的茧,里面的虫蛹富含蛋白质,坚硬茧壳可供宠物们嗑着玩儿。
黄刺蛾茧中的蛹,初为亮黄色,后逐渐加深为褐色
实际上,这东西人也能吃,还挺好吃。
很多地方民间历来都把“洋剌罐”当零食,或抓一把直接放在火上烤,或在锅里焙炒,吃起来有一股特殊的鲜香。就是开“罐”麻烦点儿,得用石头、锤子砸,或是钳子夹开。
如今随着“坦克虫”在宠物圈兴起,洋剌罐也作为猎奇美食小范围流行了起来。欢迎吃过的朋友来描述一下它的味道和口感。
不过黄刺蛾至今未有大规模人工养殖,市场上售卖的,多是野外采来的。
可能有人会问:那会破坏生态环境吗?
幸好在人类生境中,黄刺蛾是害虫,且足够多;无论对人对宠物,它们都不是刚需,不太贵,也吃不多——所以,暂时还不用担心生态。
随手一搜网上好多卖洋剌罐的店,价格不便宜呢
图片来自网络
👇
2024博物历,陪伴你一整年!
撰文 | 吴超
微信编辑 | 高兴
本文原载于《博物》2023年10月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