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学术界倍感孤独?听听留澳女博士怎么说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Jolene Tan是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从事人口学研究的博士生。她从新加坡来到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异国他乡,相对冷僻的研究领域,都让她感受到巨大的孤独。但是她仍然找到方法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学术道路,克服了初入学术界时的孤独感。Tan将自己的经验撰文发表于Nature,知社编译如下。
图源:Getty
跟大多数博士生一样,我也为了精进学业而背井离乡——我从新加坡来到了澳大利亚。新的地方提供了上好的机会,但挑战往往也一同而来——比如,孤独。在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我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并且选择在2021年新冠大流行期间开始攻读人口学博士学位无疑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我分享的经历将揭示部分导致孤独的因素,并就如何缓解它提出一些见解。
‘孤独的’学术之路
当我初次涉足研究领域时,我就发现“投入越多、回报越多”。学者们要同时兼顾论文发表、教学任务和拨款申请。我观察到,他们在数据的收集分析上投入的时间越多,他们在论文发表和项目提案方面的产出就越多。作为刻苦认真的博一新生,我自然踌躇满志、全力以赴,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新方法、探索信息和分析数据。但我渐渐地发现,想要在研究和人际交往之间取得平衡开始越来越困难,前方的路似乎也越来越孤单。
要向向其他人解释我正在从事的研究极为困难。作为家里第一代大学生,和亲戚朋友讨论我的论文研究以及它的重要性并非易事。我的研究——探索影响亚洲低生育率的因素——甚至和课程中的其他同学研究的主题也不相同。因此,我在研究过程中时常感到孤独,因为无人可与之交谈。
教育和研究的成就通常是侧重于个人的。学生是基于对其领域和学科的独特贡献获得博士学位,这个学位并不会旌奖团队工作的努力。而当你提交论文或提案时,决定你工作命运的通常是匿名的审稿人和决策者,他们更是遥不可及,遑论见面或交谈。
没人会告诉你学术界有多少拒稿。我的第一篇论文提交给期刊后,立马被拒了。在一次次拒稿之后,我终于设法在一次会议上展示了我的工作。这次展示只涉及主席和另外两位发言者,极少有人在我的演讲中露面。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研究是多么的孤独。我开始担心,“如果没有人关心我的研究怎么办?” 我觉得我自己并不能归属进更广泛的研究共同体。
但研究人员都注定孤独吗?我坚信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找到生活立足点并为工作和生活设定界限,比如,我尽量不在周末工作,而是与人们见面,探索新领域和新爱好。我们参观了堪培拉国家植物园等地点,了解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工作,并在接下来的一周进行野餐放松充电。我甚至参加了我的第一次绘画品酒会(paint-and-sip),我们喝了酒,还画了一幅苏格兰高地牛的画像。这些活动让我了解到了博士生活中更社交化的一面。
艺术社交活动帮助Jolene Tan建立友谊
图源:Jolene Tan
尽管和同学谈论孤独感可能颇具挑战性,但分享自己的经历会激励其他人也这样做,并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有一次,我向项目中的其他学生坦言:好像其他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我却很难领会学习研究和论文发表的窍门。我对出版过程的不成文规则很不熟悉,例如,第一篇稿件该如何排版、某些刊物需要置信区间而有些则使用p值。我因害羞和尴尬而没能向别人问这些问题。但令我惊讶的是,许多跟我同龄的人也表达了相同感受,还有一些即将毕业学长学姐分享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来帮助我们顺利完成课程。
听到其他人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我感到如释重负,也对自己不再那么苛刻,让自己享受学习的过程。简而言之,我学到了培养归属感的重要性。
对抗孤独小贴士
这是我给我自己或其他刚开始研究的人的建议:
• 要有耐心。找到你的研究道路和立足点需要时间,但不要因为没有立马感觉到“正确”就放弃,也不要因为没找到归属感而失落。正如研究需要时间一样,人际交往的发展也需要时间。对于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国际学生而言,尤其如此。
• 寻找归属感。培养归属感需要主动出击。即使在充满活力和多样化的大学环境中,归属感也不是天然存在的。通过朋友介绍和大学活动,我结交了各行各业的朋友,他们来自我的研究小组、来自系外,甚至来自学术界之外。这让我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例如,其他院系的朋友帮助我认识到,讲故事这种方式在交流研究想法和经验时别具价值。这种方式在人口学等偏向定量的学科中本来并不常见。
我也很幸运,成为了博士生支持小组的一员。我们在组内相互学习、分享优势。我们轮流展示我们的研究,并从彼此那里获得反馈和建议。这些会议不仅有助于改进我们的研究,还帮助我们以朋友和人口统计学家的双重身份保持联系,我们的研究主题可以相互丰富。我们这群年龄相仿的人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工作压力,共同奋斗。
• 勤于提问。我从高年级博士生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建议是——多提问。例如,尽早提问明确我的毕业要求,有助于我规划研究并为项目分配足够的时间;多向期刊提问提交要求,则能有效缩减来回修改的次数;向他人征询意见则使学习研究变得更有趣。我来自一种“以少问问题为礼貌”的文化,但勤于提问的建议帮助我在科学与社交方面进一步成长。
• 与他人会面。在后疫情时代,使用 Zoom 上课或会面都十分便捷,但对我来说,视频会议的体验并不能很好地替代面对面社交。现在旅行限制放宽了,我会尽量多回家。多与家里的人保持联系,在校园里也与人多多会面,这都可以帮助我对抗孤独感。
• 勇于分享你的感受。分享孤独相关的经历是富于感染力且有利于情感宣泄的。当我感到孤独时,我总觉得我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种假设甚至有一个术语来概括,即多元无知,人们总是认为他们的经验是少数性,即使他们的大多数同龄人都有过类似经验。因此,分享我在研究过程中的艰苦探索经验,将有助于邀请其他学生一同加入到这种分享行动中来。而通过彼此的支持,我们将一起变得更强大。
现在,我已到了博士旅程的中途,我终于建立了足够牢固的人际关系,能够回首细品这段经历,而不会感到孤独。与同龄人分享孤独感,建立归属感并相互支持,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孤独的陷阱。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2801-w#author-0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扩展阅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