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入爱河?独立女性注定孤独?
“什么爱情什么男人,本独立女性根本不需要!”
“终于分手了,姐姐独美!专心搞事业吧!”
女性独立的话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讨论,许多人认为事业应当优先于爱情,相信事业才能为女性带来更多确定感,帮助女性获得真正的独立,而爱情似乎成为了独立女性个人发展中的一种阻碍。
爱情会影响女性的独立吗?
独立女性需要爱情吗?
是爱情还是性别规训?
很多人认为独立女性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而爱情这个多人游戏不可能避免地让人对他人产生需求,甚至是依赖。
允许他人参与自己的生活,让他人的态度、行为和情感影响自己的喜怒哀乐总归会为自己的生活和个人发展招徕更多不确定因素。
爱情总是有赌的成分在,而一旦赌当然就有输的可能,既然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不会在爱情中受到伤害,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
我们从小到大看到过各种文艺作品描绘爱情的美好,想必大多数人都曾认为爱情是自己人生中必定会经历和获得的东西,但是更多的理性与反思也驱使人们探究爱情的本质,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将拥有爱情视为理所当然?
Adrienne Rich在1980年提出的强制异性恋(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认为异性恋是由父权制社会强加给人们的,它不仅仅是一种 “偏好”,而是不得不通过强制的管理、组织和宣传来维持的东西。
在强制异性恋的社会中,男性与女性被认为天生就截然不同,并且一定需要完成相互补全。这不仅仅是一种两性关系的叙述,更是一种维护既定社会结构,并将男性与女性置于固定并且对立的角色之中的意识形态。
只要没有特殊说明,每个人默认为异性恋,而与异性结合、相恋、结婚、生育等一系列事项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人生脚本。
爱情当然不等于异性恋,但强制异性恋试图塑造的是所有爱情的模样和标准。
对一个女孩来说,她需要一直守身如玉,直到迎来穿着洁白婚纱与白马王子步入婚姻殿堂的人生时刻,这样的观念显然与现代独立女性思想大相径庭。
一些独立女性声称她们拒绝爱情,往往是在拒绝迎合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规训。
尽管研究发现近年来社会中强制异性恋的程度有所缓和,但人们对爱情的期望和想象却似乎变得越来越模板化。
各种社交媒体事无巨细地告诉我们什么才被称作甜甜的恋爱,男朋友怎么做才证明有足够的“求生欲”,满足哪几条标准才是值得结婚的对象,老公的什么行为表明他心里有你……
许多人都潜移默化地依照着那些爱情脚本去扮演一个伴侣,在节日送礼物、发“520”红包,在纪念日发情侣合照……
也许独立女性抗拒的不是爱情,而是那种由他人谱写的角色扮演式爱情戏码。
“独立女性”悖论
“独立女性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才不需要爱情。”
“不恋爱就规避了爱情带来的风险,独立女性就是要将生活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
“独立女性当然是专心搞事业,谈什么恋爱啊。”
“恋爱脑”几乎成为了“独立女性”的反义词,许多人认为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人很愚蠢,甚至有时候一些为爱付出、追求爱情的行为也遭受嘲讽和鄙夷,而女性追求事业和经济上的利益则是清醒与理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更有资格成为独立女性。
人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去定义什么才是独立女性,与描述那些很早就学会自理的“独立的小孩”一词不同,“独立女性”更像是一个人物标签,描述着一种社会身份。
可是为什么没有“独立男性”这种社会身份呢?仿佛男人的独立就是顺理成章的,每个度过成年日的男性都能自动变得独立,而女性的独立则需要不断地给出证明,无时无刻地维护独立女性的身份,因为它常常遭受质疑,并且随时可能被他人“撤掉”。
Bulter在《性别麻烦》中提到,性别乃至一切身份都是具有表演性的,人们通过言谈举止,穿衣打扮等一系列表演行为向他人获得某种身份的认同。
Butler将这个过程比喻为挑选衣服,在生活中人们选择穿什么衣服的同时也选择了自己希望展现的性别、阶级、收入状况等等,就像传统的贵族需要通过穿金戴银来彰显身份地位,而破破烂烂的衣服则容易让我们想到流浪汉,衣服代表了一种行为模式,要让他人以某种身份看待你,则需要穿上相应的衣服。
同样地,想要让别人认可你独立女性的身份,则需要做出一系列相符的行为。
人们口中的独立女性好像永远都很强大,她们往往“不要彩礼”“事业有成”“性格强势”,这些期待和标准有时也让独立女性的身份变成了一种新的枷锁。
渴望变得独立女性可能会因此害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标准而时常陷入纠结,“我今天涂了指甲油,我还算独立女性吗?”“我今天在公司没忍住哭了,我还算独立女性吗?”
如果这份“独立”给你带来的不是更多内心的坦然,反而是更多焦虑,那么这种独立的本质或许值得更多的思考。
你是否已经将定义独立女性的权利完全转交了给他人?你是否总是在以他人的目光和价值来审视自己?
如果生活中一直用所谓“独立女性”的客观标准来要求自己或评判其他女性,而忽略每个个体的差异与独特价值,女性会获得更多的桎梏,自由空间也会得到进一步压缩。
爱与不爱都可以很独立
《小妇人》中的Jo反抗时代,拒绝接受女性只能相夫教子的命运,面对亲梅竹马Laurie的求婚她说道“我认为我这辈子都不会结婚,我为自己活着而感到快乐,我热爱自由,不想就这么仓促放弃它”。
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写作梦想,但她在妹妹病逝后也曾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强烈的孤独让她重新开始思考爱情和婚姻,“我现在更渴望被爱,我好想被爱”。
她不再是那个为了与传统女性命运对抗而拒绝爱情的斗士,而是一个为自己思考,为自己而活的女人。
相比那种丝毫不依赖任何人的强大而又虚幻的形象,也许接纳自己内心柔软与脆弱的独立女性才显得更加真实。
女性独立是多样的,它为女性命运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而不是驱使所有女性都需要活成一个样子,向某一种特定形象聚焦往往让人忽略女性自身的独特价值。
独立也许并不是指事事都独当一面,成为一个毫无破绽的究极强者,而是能够坦然接受自己,自己做决策并为之后果负责。
此刻我希望跟你相爱,因为我感到愉悦和幸福,我愿意与你拥抱,与你亲吻,但这段爱情的“退出”按钮始终在我自己手中,我随时可以选择全身而退。
爱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双方持续地参与,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爱情中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可以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
独立女性也永远无法避免失误,一段爱情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实在不能决定一生的幸福,即使做错了决策也能够收获经验,随时可以开启下一段新的冒险。
害怕孤独、渴望被爱或许是人的天性,人们不可避免地渴望与他人连接,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它可以是爱情,但并不非得是爱情。
女性的独立与否大可不必与是否需要爱情挂钩,想爱就勇敢追求、大胆付出,不想爱也可以以自己舒适的方式生活,这种心境当然还可以是流动的。
深夜,被窝里我十分渴望恋爱。
一觉醒来,掀开被子后我又感觉不再需要爱情。
这再自然不过了,谁又规定独立的人就不能反覆无常呢?独立的女性不需要为真实的自我感受感到愧疚。
作者:星几何
编辑:远翥
你可能还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