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女性,似乎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有过被周遭非议的经历。甚至,有的女孩就此被贴上“问题女孩”的标签,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类”。
对此,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什么时候,你被看成是‘问题女孩’”的调查,收到了来自各行各业读者的自述。因为各式各样的缘由,她们被当做“问题女孩”,她们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不被理解、接纳时的无奈、羞耻、愤怒,以及遭受挫折后的审视、思考和“反击”。
那么,“问题女孩”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谁定义了她们的“问题”?谁又在审视着她们?
被当作“问题女孩”为哪般?
通常,谈及“问题女孩”,人们脑海中会不自主地浮现出“抽烟”“打架”“早恋”等字眼,但此次的问卷中,并没有读者因为“抽烟”“打架”的原因被认作是“问题女孩”,而因“恋爱”问题被宣判的,确实占据了一定比例。有意思的是,不仅仅是因为过早恋爱而就此被贴标签,迟迟不恋爱、不结婚的以及不喜欢异性的,也成为了“眼中钉”:@蒸蒸:高中时期,不好好学习,光谈恋爱,哗众取宠,来博得家长老师同学的关注度。在家庭中得不到重视和尊重,想极力地去证明亲密关系中“主角光环”。@Cindy:因为我早恋,爱化浓妆。我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作为美术尖子生却经常参赛拿奖,出社会后也努力工作证明自己,就连玩摄影也要争取拿奖。虽然我身上有纹身,但是我不抽烟不讲粗口。真的很不喜欢那些曾经贴在我身上的标签。@破浪仔:因为我不结婚、不找对象被当成异类。一帮人在旁边用着传统的观念评价你,告诉你你所坚持的是不理想的,只有完成那些人生大事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比起被他们来说,我反而觉得困在婚恋至上观念里的人更幼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我选择了敬而远之,没什么朋友但也很自在。@邵聊:不参加相亲不结婚。因为这样就被认作是问题女孩,我觉得有被冒犯到,对社会失去希望。@Foever:小学以后头发越剪越短,家里人可能也看到了我性取向的发展趋势,严令禁止到后来剪一次头发挨一次打。初中的时候喜欢同年级一个女孩,和她传纸条被老师发现,老师也在不断给我妈告状,还带我去看心理医生。现在读研究生了,发现学历越高的其实同类越多,高校里也不少丁克不婚族的老师。其实只有你自己强大了才无惧世俗的眼光。有的读者,因为外貌,比如打扮和身材,遭受到了一些异样的目光:@大狗:在初高中的时候,女性特征比较明显(曲线和丰满),会被同学或一些亲戚反复提及,有一种忽视我其他个体品质的感觉;大学喜欢打扮,戴夸张的耳饰,穿比较暴露(吊带,运动内衣之类的)会被亲戚提醒,可能认为没有“好学生样子”吧?我感觉愤怒又羞耻。后来,我在穿着打扮上大多时候会选择避开过分突出女性特征的服饰,甚至有时会对自己的这些特征产生厌恶情绪。@小彩虹:在学校穿短裙吊带被贴了标签。虽然觉得自己的行为合理,是应当被接受的,但难免感受到与周围同伴格格不入的排斥感,以及老师疑惑的眼光。(因为学习成绩不错,却做出传统意义上的出格行为。)而有的读者,因为观念与别人不同,被当成了“问题女孩”:@Emma:因为我觉得男女需要平等所以被认作有问题。当时觉得很受伤,没有人支持我。我从此觉得自己要为改变重男轻女现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于是决定出国读研深造。@嘟噜噜噜噜~:我骨子里是很颠覆大众传统观念的人。比如很多人会出于种种原因,遵守规则、要求,去参加乱七八糟的活动,但我多数时候是拒绝的,甚至正面发起质疑的。我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做那么多可以但没必要的事情,为什么就得遵守。我想,有问题的从来不是我,因为“我”恐惧你,不可掌控你,不可预知你,因此你有“问题”。也有的读者因为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因身体原因无法上学、进编,被贴上了“问题女孩”的标签:@Bonnie:其实我从小一直是所有人眼中“别人家的小孩”,成绩不错,长相还行,性格文静。但在我爸眼里我不吃青菜就是挑食,不擦桌子就是邋遢,想染头发就是叛逆,想多捐款就是虚荣。印象最深的是在家里偷看言情小说被发现了,我爸狠狠骂了我一顿,可能那个时候他觉得我是个“问题女孩”吧。虽然这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心理阴影,但我回头看时常觉得委屈。哪个女孩小时候没有看过玛丽苏的爱情故事呢?@沈某:因为好多事情呀。比如我年幼的时候喜欢帅气的遥控车,喜欢和男生玩而不是和女生过家家,喜欢自己一个人看书而不是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大一些,则是不喜欢笑,不会轻易服从,争强好胜,(看上去)爱出风头、高傲而不好接近,甚至上进心强想多读书想做科研在某些长辈眼里都是罪过。小时候是觉得自己很难被理解,像是白羊群里的一只黑羊,但是试图去迎合要求的时候又发现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实在太多了完全没法满足,所以只能在坚持自己的同时默默承受被所有人边缘化。@欧欧:因为抑郁症,休学。高中读了五年,总共在校时间不足一年,害怕去学校面对老师和学生。读写能力,逻辑能力,记忆力都下降巨大,无法学习。周围所有人,都觉得你自己有问题,为什么不去上学。可能周围人不是不允许生病,是不希望相信一个看不见痊愈希望的人。@徐:考编体检没过,找了劳务派遣工作,被爸爸往死里打。不明白为什么没有编制,即使自食其力,只是因为工资不高也会被爸爸往死里打。不难看出,“问题女孩”群体似乎比大众想象的要壮大许多,无论是出于自身的选择,还是不可控的外力,她们总能因为各种理由,被他人归类到“问题女孩”这一群体。即便女孩们没有给周围人造成伤害,但却不可避免的遭受非议、排挤。那么问题来了,女孩们的一言一行为什么会被大众如此凝视?为什么“一言不合”就被“判刑”?问题女孩——来自谁的审视
看“问题女孩”一词,让人不禁发出一连串疑问:什么问题?谁在界定“问题”?为什么问题指向的对象是女孩?不妨,本文将以前述的系列发问作为解析的主线,从“问题”与“女性”两个角度切入,对“问题女孩”这一现象进行探讨:是谁在审视这些女孩,并将她们一一定义?什么问题?通过上述女孩们的表述可以看到,她们的某些行为、观念、个人选择等与他人的不同被当做了问题。而前文中所提及的“他人”,极大可能指向了多数人相拥而成的集体,并默认集体的处世规律为每个人的处世规则、标准。界定女孩们有“问题”的人,无非是身处集体之中,深信、深谙集体主义之道的人。集体主义在东亚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一席之地,在集体文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们,本能的会认为集体是高于自我的存在,从众便是社会中的处世法则。因此,自我表达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令人陌生又恐惧的事情。人们之所以将这些个性突出、勇于表达自我的女孩们界定为“有问题”,无非是深入人心的集体主义在驱使他们判断、定性。为什么问题指向的对象是女孩?那是因为,女性总是难逃被审视的命运:女性主义认为,在父权社会的语境下,女性往往被客体化;而身处社会的女性,基于“身份的条件作用”准则,也不得不为自身的一言一行加以限制。女性的被客体化,指的是在父权社会的语境下,人们往往将女性置于被他人审视与评价的位置上,女性被视作用于取悦他人、为他人所使用的“工具”,而非一个具有思想和灵魂的人。因而,女性从出生开始,就被要求遵照他人的意愿、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若因外形、性格、行为等等违背了他人的意愿,很抱歉,被当做“问题女孩”在所难免。社会心理学家克劳德·M·斯蒂尔提出过“身份的条件作用”概念——由既定的社会身份所引致的一些需要相继应对的处境。也就是说,人们会由于自身的身份,而在某种场合下为了实现某些需求或目的而必须处理的某种状况。那么,作为一名女性,若想要在社会上较为顺利的生存,她就不得不表现得与社会对女性所期望的那般——性格要温柔、乖巧、顺从;学生时期就应该心无旁骛的学习;进了社会就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且结婚、相夫教子的过完一生。这不是对某一位女性的期待,而是对所有女性的要求。所以,无论是婚恋、个人观念等较为大方向上的问题,还是诸如染头发、喜欢男生喜欢的东西之类的琐碎小事,只要与社会所期待的女性形象不符,就会被指摘为“问题女孩”。总而言之,无论是深入人心的集体主义,还是女性的被客体化、“身份的条件作用”准则,都对女性提出了约定俗成的期待和要求,并不约而同地对女性作出了框定:让女性成为女性,而非让女性成为自己。“问题女孩”是否真的有问题?答案显而易见。而令人欣慰的是,即使不被理解,也仍然有女孩选择做自己,并大胆发出质疑“因为出于不可掌控、预知的恐惧,所以人们就此将你定性”,甚至有女孩认为“问题一点”更重要。出现这样的声音令人欣喜,因为,女孩们已经开始觉醒,活成什么样,由她们自己说了算。
西瓜季节,冥想星球, 《为什么再好看的女孩,也不喜欢自己?| 活在无尽自我审视中的女性》KnowYourself,《“那些无法表达自我的人”|述情障碍:他们失去了真挚的能力》作者:YaV娅薇
编辑:宋居
你可能还喜欢:
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