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00块。朋友阿展说,这是他今年用于维持自己情绪稳定花的钱。
阿展是定居在深圳的东北人,今年29岁,这是他花在徒步上的钱。他是从今年4月被裁员后,开始徒步的。这笔钱里包含了一件冲锋衣和一双登山鞋的钱,以及前往新疆、云南、贵州、浙江的路费和住宿费,偶尔还要花两三百块,找个徒步向导。
「前途未卜时,你去徒步,就会发现,‘每一步都算数’这种话,它也不是假的。每一次使劲,都会踏在新的泥土上、看见新的云或者星星。
自从被裁员以后,好长一段时间里,我感觉我的生活都很飘摇、如履薄冰。去徒步,脚踏踏实实地走在路上时,这让我能够安定下来。」
在2023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发起了征集,想看看大家在2023年为了维持情绪稳定,都花了什么钱。在后台的留言里,我看见了许多个「阿展」,消费不同的东西,购买身心的和睦。
今晚,我们就来看一看,大家都买了什么。
买味道和温度,
买空间,
买内心安宁。
买香和木葫芦
@旅客
花费:1000-2000块
2023年是为工作焦虑的一年,焦虑到生理期持续了半年都没结束。于是,我就想着和朋友一起去寺庙烧香,祈求好运。去了寺庙,闻到寺庙里烧的香,听到敲木葫芦和木鱼的声音,觉得很平和。于是,回家后,我虽然觉得肉疼,还是花了几百块,买了一个精致的香器和一个木葫芦,然后又买了不同主题的檀香,加起来就一两千了。现在,我每天回到家,会烧一根檀香,敲几下木葫芦。香点起来时,因为味道和庙里很像,所以我觉得我的家变成了一个被「庇护」的场域。由此,我终于找到了遗失了很久的安全感,和内心的安宁。我是一个地产经纪,我每个月都至少要去一次水疗,每次消费大概在350-600块之间。第一个原因,是可以泡汤。我喜欢那种比较烫的汤池,除了因为泡完起来真的会感觉一身轻松以外,那种你一开始烫得不太敢进去、然后慢慢适应了坐下去、最后开始觉得有点舒服的感觉,也很奇妙。我觉得有点像生活,很多事情一开始你觉得困难,慢慢地会找到乐趣。第二个原因,不知道你发现了吗,去水疗的人没有一个是坐直身子的,人们要么趴着、要么躺着,反正一进入这个地方,就好像失去了脊椎。我的日常,就是每天需要西装笔挺,挺直腰杆去面对客户。我太需要一个没有人需要挺直腰杆的地方了。一台ps5游戏机2600块,一部小米大电视3000块,然后还有在闲鱼上买了《刺客信条》全集,花了1000块。《刺客信条》这个游戏,好不好玩另说,但它的创作团队会在每一部作品里1:1真实还原一座近代或古代城市,以及对应时代的历史人物。我买了全集,这意味着我可以随便去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公元前四世纪的雅典、拜占庭时期的伊斯坦布尔等等。如果你在下班后正在玩游戏的我,你会觉得这人难以理解,她只在地图上瞎逛、跳来跳去,看风景,然后任务啥的都不做。但这正是我玩游戏的原因。离开这份工作、这座卷得很凶的城市,也许能让我的状态更好,但我不甘心离开。于是,每个夜里,电视做我的月台,我赛博逃离。在公司旁边租房子,一个月1000块,一年12000块。只为了午休的时候,能独处一小会。正如小标题所说,以上四个故事的共同点,是ta们都在购买「内心的安宁」。Ta们的消费行为,似乎都是为了寻找或创造某个空间,这个空间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也可能是存在于自己大脑里的。然后ta们把自己不安的心脏放进去,慢慢地等它平静下来。假如说,这样的消费本质上是追求某种抽象的体验,那么有另外一群人的购物动机,就显得很具体了 —— ta们就是因为消费的那个东西本身,能给ta们提供一种确定性。在ta们眼里,确定性已经越来越稀缺了。能买到,要赶紧买。买具体,买知识,
买一种实在,
买确定性。
我今年31岁,研究生毕业后,在大城市卷了几年,过着许多年轻人熟悉的生活:996、各地出差、老板一个电话就得开始工作。后来卷累了,最终决定回到老家甘肃天水,进入体制内工作。在此之后,生活确实很轻松,每天只需要汇总文件上传下达、写写总结材料,很早就下班了,也不再需要996。但过于安逸的生活,也意味着几乎不会有任何成就感。而且,工作上的闲适也会蔓延到日常里,刚回老家时,我的想象是,利用下班时间可以好好看书、看电影。而现实是,回到家我也只想懒懒散散地窝在沙发上,啥也不干。不想上进,又无法接受自己真的啥都不做,怎么办呢?这时候我接触到了乐高。乐高积木块之间,凸起与凹处地完美镶嵌,会发出一声又一声的咔嗒,然后一个完美的成品就拼好了。这是一个非常具体、捧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它让我在「不想做得太多、又不想啥也没做」的生活里,找到了一种平衡。七月份时失业了,找了两个月也没找到工作。在九月末的一个夜晚痛哭了一场,觉得自己青春荒废,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第二天醒来打开淘宝,下单了理想国的「M系列」译丛套装,一共19本书。书送到以后,没什么事的话,我会花4到5个小时在看书上。一边看书,一边等面试通知。在找到下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已经看完了《奥斯维辛:一部历史》、《政治秩序的起源》、《娜塔莎之舞》。其实,看书的日子开始以后,我渐渐地已经忘记这是失业的多少天、账户上还有多少钱、距离自己又大一岁还剩多少天这些事情。反而,每一天结束时发现自己又看了好多页,捏起来感觉厚厚的时,会有一种非常充实的感觉。而我想,大脑里新加入的这些知识,关于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它们凝合成的思考,一定会让往后的我,和以前的我有一点点不一样吧。这让我反而对未来,充满了期待。2023年我最感谢自己的,就是学会了做饭。而开端其实是年初非常焦虑的时期,不知道如何度过,想着转移一下注意力,就把出租屋里长期用来堆放杂物的厨房清理了一下,花了差不多700块,买了一套最基础的厨具,对着下厨房,开始做饭。然后发现,厨房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诚实、最纯粹的地方。人在里面花费的每一分钟、每一点心思、每一份功夫,肉切多厚、盐下几勺、鱼蒸几分钟,最终都会分毫不差地转化成盘中餐,变成尝得到的味道。每天走出家门,都感觉要进入一个无常的、摸不着规律的世界,努力工作,不一定可以有相应的回报。但现在,我知道,无论在外面遇到了什么,每晚回家,厨房都可以给我提供最具体的确定感。我想,上面这三位朋友,无论ta们买的是书、厨具还是玩具,ta们真正买的是「付出就有收获」,这个大家都会说,但越来越不确定的话。Ta们付钱,购买了一种让这句话,可以变成现实的场景。不同的是,这些场景不会让ta们说出「付出就有收获」这种话,这些场景让ta们说出的话可能是一句:买疼痛、买力竭,
买发疯的机会,
买一种情绪出口。
我在上海。一开始没想到今年万圣节会这么疯,后来知道以后,意识到这是难能可贵的发疯机会,绝对不能错过,于是我在淘宝紧急下单了一件....中东王子服装....花费20块,还能赶在这次发疯热潮结束前送到,我马上穿着跑巨鹿路去。其实我也没有真的很疯,只是体验了一下这种气氛,毕竟我是个i人。但是,真的很谢谢能有这个机会,因为如果再不发疯,我可能真的要发疯!家楼下有很朴实的一家推拿店,做推拿一次80块,我分别在4次精神临近崩溃时去消费了。中医好像有种说法,说刮痧有疼痛转移的效果。比如说你头疼了去刮痧,头就不会疼了,因为转移到背上疼了。我觉得推拿也有,它让我身上很疼,然后精神上的疼痛确实就转移了。每次推拿疼得嗷嗷叫时,我终于可以没空去思考当下的焦虑。去年一年,我去了四趟音乐节,门票、机票、酒店加起来,一共花了6040块。音乐节是很平等的地方。无论你什么职业、什么收入、来自哪里,只要付了那张门票,那大家都一样,都得挤到最前面去,都得肩膀挨着肩膀,都得听同样的音乐、为同样的理由快乐(当然,现在有的音乐节已经有vip区了,那种就不提了)。所以,挤在音乐节的人群里时,是我唯一可以忘掉所有事情的时刻。所有人唯一的属性,只剩下「跟着音乐蹦起来的歌迷」,今天唯一的事情,就是听完这首歌,再听下一首歌。一年四场音乐节,就像四个接口,我这一年就靠它们支棱起来的。其实,狼狼口中的,支棱起一整年的「接口」,可能许多人都会有。我们有一个更多人听过的词来形容它,叫做「盼头」。给自己的生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盼头,大概是锚定生活线索、让它不致太过飘忽的一个好办法。
买尚未到来的东西,
买念想,
买盼头。
我的老家在广东某个四线城市底下的一个小县城,名字说出来,估计大家都没听过。我平常生活在北京,只有在春节会回去老家几天,其他时候,我甚至常常想不起来我是这个地方的人。一方面是因为听说高铁要修到这个地方,房价会涨;然后,和家人回老家时,也有地方可住。但更重要的是,在北京的生活常常让我有一种「不如回老家算了吧」的感觉,但以往的我从不觉得回老家是一条可行的退路,因为想象中,老家总给我一种四下荒芜的萧条想象,回老家的生活,将会是枯萎的、没有朝气的。但现在,老家有一套房子,它等着我去装点它、去住它。而且它还挺好的,在一个不错的小区里。这让「回老家」的想象,变得明亮、具体、可行了。而当我这个退路不再显得很不堪时,我在北京的前路,也在主观上,更亮堂了一些。(陈发注:这房子的钱是我和家人一起付的,然后也是要还房贷的啦。)每个季度,在公司写季度报告的同时,我会给自己安排一场大概一两个月后的旅行。最近一次是的出行计划是去日本,去一周、买廉航机票、找便宜一些的酒店,加起来大概是7000左右啦。无论是出国的,还是国内的,尚未到来的旅行将是治愈我接下来一两个月的重要药方。每当我挨批了、累了、烦了,我就想想:2023年,我订了《收获》杂志。它是双月刊,我每半年订一次,每次81块。每两个月,家门口就会有一本杂志寄到。我知道这是一种非常老派的事情,信息爆炸的时代,想看文章,哪里不能看呢。我本身也不是一个十分老派的人,没有什么「传统」的坚持。订杂志是因为,深刻地感受到今年似乎有许多不稳定因子,想要在生活中创造一些稳定的期待。无论日子怎么变化,每两个月,会有一本杂志在我家门口。我可以期待两个月后,新的杂志上,会有什么新的惊喜。这件事情,是一种稳定的盼头。我需要它。也想问问你,在2023年,你为自己的情绪,花过什么钱呢?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到,在这个「草台班子」和「发疯」被许多人认为是年度关键词的年份里,我们愿意为哪些东西付钱,可能意味着我们内心更关注什么东西、更想过怎样的生活。因此,回顾过去一年的消费行为,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它本身也是一种探索,探索个人和时代的欲望与烦恼,落在何处。探索出某种答案以后,新的一年,我们才能更有方向。当然了,往浅一些看,在新来到的2024年里,可能我们还会遇到情绪难绷的时刻,这时候,你可以借鉴一下以上各位的消费,也许其中有些东西,也能帮你稍微度过一些难关。毕竟,我们都不过是想在摇晃的世界里,调整到一个比较舒服的姿势来活着而已。你可以把上面这些故事,当成是「姿势参考」。所以,也希望你可以 转发 给关心的人,也许ta们也很需要这样的参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