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戈达尔逝世:只有他让电影再次变成电影

戈达尔逝世:只有他让电影再次变成电影

社会

▲  戈达尔1930年出生于巴黎,大学时对电影产生兴趣,毕业后和一群年轻电影人共同发起了法国电影新浪潮。 (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3553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 2022年9月13日,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逝世,享年91岁。

    这些事情在戈达尔离开之前很久,就已经变得糟糕了,只是他的死才猛然提醒我们,那个时代,确实早已落幕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责任编辑|李慕琰

让-吕克·戈达尔用安乐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2022年9月13日。他没有什么重大的疾病,他只是想走了。戈达尔是一位导演,一位影像的革新者,一个曾经试图用电影挑战世界资本主义秩序的人。对中国影迷来说,他是教科书上的一个符号,是青春期沉迷电影的一段回忆,也是两年前对着全世界直播的穿着绿色背心的矍铄老头。

在那次直播里,他精神很好,思路清晰,依然是个话痨,偶尔自嘲记性不好。视频里他烟不离口,生活中也一样,但他的肺坚挺到了91岁。他谈论语言和影像,关心时疫和世界的未来,“怀疑是我们的激情,激情是我们的任务”,这是他的作品《电影社会主义》里的一句话。

喜欢戈达尔的影迷,会毫不介意地承认他的电影并不“好看”。他用影像挑战观众的观看常识,不给他们的眼睛吃冰淇淋,不喂饱他们急于获取影像刺激的头脑,他说他这样做不是傲慢,也不是对观众的敌意。他只是想把观众放在平等的位置,给予观众充分的自由空间。典型的好莱坞电影没有给观众这份尊重,他说。

1962年,戈达尔正在执导《随心所欲》。 (视觉中国 / 图)

他对好莱坞电影充满矛盾。那些窝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的日日夜夜,让他痴迷于好莱坞传统影像所释放出的摄人魅力。年轻的他无所事事,除了看电影,就写电影评论,在巴黎为黑色电影呐喊。在他拍《筋疲力尽》之前,美国的黑色电影在法国的影迷圈流行,伽利马出版社 (Gallimard) 的“黑色系列”小说潮流方兴未艾。巴赞和影迷朋友们创立了一个叫“镜头四九” (Objectif 49) 的电影俱乐部,专门放映黑色电影。他还记得,当他在拍《筋疲力尽》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拍黑色电影,等到片子剪完,他才发现他把它引到了另外一条道路。

《筋疲力尽》没有规则可循。当时没有电影去街上拍,戈达尔就是要上街手持摄影机;当天写完剧本念给演员听;他说他也不懂特写镜头的意义,但他好像在哪里听说,特写镜头看起来很厉害,于是他拍了很多特写。它唯一的规则是:所有的规则不是假的,就是被误用。这些东西如今听来熟悉,很多青年导演的电影好像就是这样拍出来的,他们所走的路,是戈达尔开辟的。

这条道路前无古人,来自他内心深处对好莱坞电影的爱恨交织。他厌恶好莱坞的资本与权威,同样厌恶好莱坞对多样性的扼杀。这样的矛盾贯穿了他早期的电影。《筋疲力尽》很卖座,事实上是他所有电影中最卖座的,这是因为他在里面加了点故事,也加了一点流行的“意义”。普通观众喜欢他早期的电影,这些流行元素让它们得以面对大众。它们已经很自由,但还没有自由到他想要的地步。

那是“新浪潮”的后期,他的朋友们帮助他拍完了这部电影。这群朋友对电影做的一切已经被严重神化,其实他们只是拍自己要拍的电影,他们觉得电影就是笔,导演就是作者,挣脱工业化,我手写我心,这不难理解。历史上很多文艺形式都经历了自发到自觉,再到自我表达,电影也不例外。他们站在历史洪流的潮头,为电影做了这件事,他们曾是先锋。“新浪潮”的涟漪波及世界各地,东欧、香港、巴西的年轻人以他们为榜样,做了和他们一样的事情。“新浪潮”的本质是权力斗争,年轻电影人要从大制片厂手中夺回电影的主导权。

但他的一些朋友离他远去,他不喜欢看到曾经一起战斗的朋友向主流妥协,向资本主义妥协,他和特吕弗决裂。如今,他的朋友们都走了,轮到他来做最后的谢幕。他选择安乐死,他说他已经筋疲力尽。

他与资本主义缠斗良久。他生于富贵,却脱离了自己的阶级,以及那个阶级的趣味。他紧握他的影像之矛,向看似牢不可破的影像风车挥舞。这套体系有自己的成熟语法,背后则是好莱坞多年经营的视听体系。于是“吉加·维尔托夫小组”成立了,他们要一种更激进的电影风格,电影在他们手里就是对抗资本主义的武器。

影像霸权的背后是资本主义霸权。资本主义造就了好莱坞霸权,他想要彻底打倒前者,就从打倒后者开始,因为他熟悉后者,阅片无数,是那个时代多见而这个时代罕见的影痴型导演——也许他要打倒的包括导演这个词本身。《一切安好》中有他对于这一时期的自我剖析。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卷起了左翼的激进狂潮,也卷起了他的影像风暴,他用摄影机支持越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解放运动,他的电影越发意识形态化,人物喊着革命口号,情节是工人和学生的觉醒、战斗,影像上彻底反逻辑叙事。革命激情催生出无尽的创意,但激情过后是虚空。风车还在,他似乎第一次感到疲累,他的革命,和很多人的革命一样,失败了。他出车祸,死里逃生,那是1971年的事情。

从六七十年代的激进狂潮之后回归,他回到影像本体,像玩一个专注而古老的游戏,电影还能变出什么花样?声画的组合还有什么可能性?他在拓展人类对影像认知的边界。他的“影像作品”——电影这个词他要慎重思考——持续输出,像打不完的子弹,去攻克那个堡垒。留下来的一百多部作品,风格千奇百怪,很少人看完,但只要看少量几部,就能知道他对影像的本体所持的严肃态度。

他始终爱说话,尤其喜欢使用语言来评论电影,对他人和自己的电影,他滔滔不绝。因此他毫不在意“言多必失”的警示,他的很多话前后矛盾,不用说相差几年的观点,甚至在同一场谈话中,他的话也矛盾百出。总之,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不那么在意语言的确切所指,这是他的恶作剧,也是他的辩证法——他热爱矛盾,各种矛盾贯穿他的一生,就如他对好莱坞的爱恨,他绝不踏足好莱坞,但对希区柯克五体投地。更重要的是言说本身。他让对白在电影中大量出现,直到观众被连绵不绝的对白催眠,又吵醒,被激怒,开始咒骂,但据他说,这也是为了打倒好莱坞规则下的影像霸权,他需要的是“打倒”这件事,而不是对白的内容本身。

他说他绝不会重复自己做过的事——幸好人不会死两次。他依然持矛,四处出击,挑动既有秩序,他重述圣母诞子的故事,引起当时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不满(《万福玛利亚》)。八十多岁时,他发布了一部由他的狗Roxy主演的实验性3D电影(《再见语言》),那时候3D电影流行,他喜欢探索新东西。演员是谁不重要,他说。

后来,他想写一部、也拍一部电影史。爱森斯坦想用电影把《资本论》拍出来,戈达尔想用电影把电影史拍出来。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还能赖活三十年。他把五十岁以后的生活都称为生命的利息,由前五十年的本金滚滚而来的利息,便是他对电影和电影史的洞察,那汇聚成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电影史》。

他心中理想的电影史,不仅要以时间顺序来叙述,还要用“考古”或“生物学”的眼光去阐释。他试着说明影片中的某种镜头是如何发展成我们看到的模样,就如绘画史家阐述绘画史一样,透视感是怎么被慢慢创作出来的,油画是在何时发明的。他想知道,从格里菲斯的蒙太奇到他的跳切,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喜欢跳切,那曾被认为业余、不合格、不平滑,影响叙事,但他想要打破的就是叙事带来的霸权,他希望观众看了之后,会想想:咦?镜头怎么往前跳了一步,这不合理,但这依然是电影。电影的本质由此被暴露。

这和一般的电影史教材不一样,那些教材是一条由人物事件组成的线性河流,所有的因果都被稳妥安放,剪去枝桠,形成可供背诵的叙事,但戈达尔的电影史是一个网状结构,任何一个突触都对应着历史上的无数个火花,也启发着后来者的模仿和变异。通过一个当代电影里的常见动作,也许就能触摸到无声电影时代中它的原型,这是第一部基于影像而非文字的电影史。就算没有击倒风车,他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于电影的看法。

人们渐渐开始默认,去看戈达尔的电影,不是去看一个故事,而是要去看他又有什么新点子,让电影再次陌生化,就像1895年的人类第一次看到银幕上火车进站,惊讶得跳起来一样。其实他的一生都在做这件事。没有了戈达尔,这让人悲伤。有很多人可以拍出很好看的电影,只有戈达尔可以让电影再次变成电影。

他曾经反抗的堡垒是否更加牢固了?他挥动的长矛如今是否已经生锈?2020年他开直播,有人问他,现在人人都有可以直播的终端了,直播会以新颖的角度拍摄,比如镜头现在这样对着你,你有什么看法?他说这个问题超过了他的回答能力。

有人嘲笑媒体太爱用“一个时代的落幕”,其实时代的转换悄无声息,谁能准确说出电影是从哪年开始变得不好看了?谁又能想起“电影已死”的论调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事情在戈达尔离开之前很久,就已经变得糟糕了,只是他的死才猛然提醒我们,那个时代,确实早已落幕了。

其他人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2022年的三伏天气现在开始。。。德普离婚拍成电影!网友崩溃:就这颜值?滚吧!忍不住了!形势如此严峻,还舔着脸问四川要电?上海经信委,特斯拉和上汽,懂什么叫让电于民吗?华为Mate50 Pro:只有4G很遗憾,但仍是一台值得购买的旗舰手机。郑州富士康员工徒步返乡事件查清:只有河南人,才懂河南的苦不再怀有希望的世界,戈达尔选择离开在经历多次变化之后,杰克逊维尔市议会有信心在最后期限前完成地图的重新绘制戈达尔的告别,成为不朽,然后死去精疲力尽的戈达尔,走了9岁前,孩子还有​1次变聪明的机会,错过后悔一生!刘慎权逝世:中国CAD与计算机图形学先驱,川大数学系校友,享年92岁戈达尔:如果导演是一个眼神,那么蒙太奇就是一次心跳 | 逝者特殊会议、紧急让电,亿万川渝民众战高温《怪物》原型案件:只有男性尸体才能让他兴奋,化学家之子残杀17人9岁前,孩子还有​1次变"聪明"的机会,错过后悔一生!恐怖片拍到这种高度,也只有他了第一轮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抵达:应让电动车主承担回收成本|自由谈现世姻缘 (十三)苏小卫 | 好小说迟早会被拍成电影美国社会众生百态 -- 读木愉《黑白美国》开启度假模式隗合刚:只有认识和接纳自己,老师才能真正地影响孩子们又疯又颠的“零差评”华语影帝,能黑他的只有他自己伊丽莎白二世逝世:作为女王和英国人的一生穷人的孩子早堕胎俞敏洪的东方甄选凭啥成功?因为他让读书人站着把钱挣了戈尔巴乔夫逝世:被遗忘的最后三十年汇编语言之母100岁逝世:曾和冯·诺依曼一起研究,退休后还在研究神经网络电影再难也要坚持,磨砺20年,他出品了娄烨新片他让盆栽控制大砍刀、驾驶无人机,还让苍蝇敲键盘发帖,网友:好怪,再看一眼颠覆者,叛逆者,关怀者: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逝世,享年75岁戈达尔去世,一个时代的浪潮落幕空降频频,宣发受困,“社交+口碑”成电影破局法宝达尔文细胞生物:首创蛋白聚合物技术,敢于攀登神经修复高峰的“种子选手”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