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我想了很多
我能保证自己所写的不是违心之言,但也无法畅所欲言,有时候就觉得不说也罢。
但经此一役,我想有些事情,不是突然出现,而是平时存在,却被忽视的。是真的需要放低前期防疫优等生的傲气,而虚心,真诚反思的。
比如,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群,求救信息中看到的盲人家庭,孤寡老人,独居老人,是否今后能日常就出现在社区工作的视线中?
比如,平时发生需要急救的情况,如果市民叫120,真的就能实现尽可能小的延迟吗?如果120资源紧张,未来计划如何扩容?
比如,那些为这个城市做贡献,却经济状况不佳的打工者,流动人口,那些租不起合适房子只能十几号人挤一间群租房的人们,他们的生活能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比如,儿童医院的一些母婴设置,住院后的规定,能否有更多人性化的改进?紧张的床位能否增加,人满为患座位都不够只能抱着孩子站着等看病的大厅,亲子病房等人性化设施能否改进?
疫情早晚会过去,而巨大的声浪之后,当一切回归平静,能否踏实地再去这些节点看一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功夫在细节,功夫在每个普普通通的日常。
虽然现实中母婴设施,整体抚养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但是还是能窥见在我们民众朴素的价值观里,这部分人群是应该受到照顾和保障的,从这点来说,未来的改善又不能说是全无希望的,大家不要放弃呼喊,每一次的关注,每一声呼喊,都可能促成事情的改善与改变。
不过高关注度往往只是一时的,还是挺希望后续加速母婴便利设施的建设,营造对母婴友好的社会氛围和观念,改善儿童医院的就医环境,注重儿科医生的培养和提升待遇,这需要长期的,不懈的努力和呼吁。
人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只有母婴能被好好对待,社会才有希望和未来。
没有大的动荡,没有战乱,社会迅速发展,往前数几百年,哪有多少。
记得小时候,外婆是要去河边洗衣服的,在沿河的泥上做出台阶,台阶那架着一根长长的木板,伸到河中间,踩在上面一晃一晃的。
再后来有了自来水,水也不是一开就有的,常常是要等固定时间的,一放就是一大缸,留着慢慢用。也常常看到,大人把龙头拧得小小的,一滴一滴的落在面盆里。
家里的光总是昏暗的,作业是趴在椅子上做的,
那时候的冬天是很冷的,要穿三四件毛衣,又笨重又漏风,
那时候的夏天是很热的,望着头顶的微风吊扇,总会担心,是不是会掉下来。
那时候10块的压岁钱,已经是笔巨款了。
那时候,肉也不是顿顿有的,小城里开第一家肯德基,已经是大学时候的事情了,是要很阔的排场才能去的。
那时候每次去外婆家,妈妈总是要骑很久的自行车,为了能省点力气,还会用手拽着路上的拖拉机借力走,吓得我每每在后面喊,不要这样啊。
上大学之前都没有坐过火车,更别说飞机了,不像现在,高铁的网络遍布那么多区县。
从基础的生活来讲,真的好太多太多了。其实也理解现在有现在的烦恼,不过幸福来自于比较,有时候改变不了现实,能做不过是调节自己的想法。
他说,我想继续封(因为不用上学)
好想骂他
不过,转念想想,不管遇到什么,凡事往好处想,也未尝不是放过自己。
道阻且长,但希望犹在,
祝愿大家都平安顺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